2022新疆种甘草有国家补贴吗
种甘草没有补贴。
甘草栽培技术
一、土壤选择
甘草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寒的特性,根茎发达、生命力强。为提高其商品质量,产量,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黑土为宜。
二、育苗
1、种子处理。选用丰产性好,上年新采收的甘草种子,按每亩播种量10千克左右,用沸水浸种20至30秒,再用40℃温水浸泡8小时,晾干备用。
2、播种。5月上旬即可播种,以利早出苗,出齐苗,并保证有较长的生长期。播前将深翻整平的地做成宽1.20至1.50米,高10厘米的畦,畦面用木板刮平,拣去石块、瓦片等杂物。将处理好的种子和细土拌匀,均匀撒在畦面上,然后覆土0.50至1厘米。
3、种苗采挖。一般于10月中下旬霜降后地上部干萎时或第二年3月中下旬大田移栽时采挖,可就地越冬。
三、大田移栽
春、秋两季均可移栽。春季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移栽,秋季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移栽。采用开沟法、按株距15厘米,行距20厘米顺沟移栽,若遇干旱,应边栽边浇水或于移栽前灌溉。
四、田间管理
1、施肥。育苗地及栽培地结合深翻耕地,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作底肥,栽培地第二、第三年每年于春季3月上中旬秧苗未萌动前每亩施过磷酸钙50千克,优质农家肥3000至5000千克,采用开沟法于行间施肥,深10至15厘米,施肥后覆土。
2、适期灌水。育苗地在出苗期宜保持土壤湿润,为防止表土板结,应于每天早晚洒水1遍,或用微型喷灌设施喷水30至60分钟。苗齐后应逐渐减少洒水、喷水次数,视土壤干湿情况每3至5天喷灌1次,中后期宜干不宜湿,以利根系下扎培育优质壮苗,并且可预防褐班病的发生。若遇干旱、可适时灌溉。冬季就地越冬的种苗,因降雨量较多,可不灌冬水。
大田栽培甘草移栽后应及时灌水,发芽后每月灌水1次,降雨过多的地块,应提前做好排水沟,防止土壤过湿而发生病害。
3、中耕除草。育苗田苗高5厘米时,除第一遍草,以后视杂草生长情况及时除草。大田栽培甘草每年中根除草3次以上,第2、3年以后中根宜浅不宜深,以免横生根系受损。
4、病虫害防治。高寒阴湿区甘草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蚜虫、蛴螬等。褐斑病在多雨季节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生,可用50%甲基托布津800至1000倍液喷施防治。
5、收获。甘草移栽后,生长2年以上即可采挖,一般于霜降后或春季萌芽前采挖,应顺行深挖,避免根皮受损,挖断,影响商品质量。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给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最近一些农业方面一连串不利的消息,不禁让人再次认真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出路又在何方?本人也对这个问题作过一番思考,最后总结出以下个人观点。
一、 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经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其次,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最后,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二、我的建议
从上面看来,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我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建设乡镇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引入活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此外,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包括加大廉价生产机器、优良品种等的生产资料的供应,派出高级技术指导人员,开设培训班等),制定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优惠政策,这些对农业的进步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农业施肥的现状是什么?
——
-------------------------------------------------------------------------------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透漏,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一年平均肥料使用量约为5000万吨(折合纯肥量),约占全世界肥料消耗量的35%,不同区域的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别,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过量施肥现象,不仅导致肥料资源浪费,也带来严重的耕地污染隐患。
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化肥需求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化肥总产量也逐年增加。尽管我国是化肥生产大国,但也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除了氮肥产量过多外,还需要进口大量磷肥和钾肥来弥补不足。从2005年以来,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化肥价格上涨的客观条件下,过量施肥、肥料利用率低等因素直接导致每亩土地施肥成本增加十几元。
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量、调整土地营养成分,改善肥料使用结构,推广使用高浓度复合专用肥,逐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生产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