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生姜怎么种才能长得好

生姜栽培一般可分为开沟栽培、撬窝栽培和挖窝栽培3种方式:

生姜怎么种才能长得好

⑴开沟栽培。

开沟栽培是一种以生产菜用嫩姜为目的的软化栽培方式,所谓软化栽培,就是采用开沟培土等技术手段,人为促使生姜地下茎变长、变脆嫩的栽培方式。

开沟栽培是采用范围最广泛,历史最悠久的生姜栽培方式。由于生姜的根系不发达,如果任其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创造疏松、湿润、黑暗的土壤环境条件,那么生姜地下茎就不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形成修长脆嫩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开沟培土的目的就是为地下茎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不仅可以改善生姜的外观和内在品质,而且也是有效的增产措施。

开沟的沟距46~50厘米,沟底宽13~15厘米,埂底宽33~35厘米,一般株距18~22厘米。出苗后培土2~3次,最后姜沟成为姜垄,原来的姜埂成为姜沟。

开沟栽培根据水肥准备情况和种植习惯,播种方式有湿播和干播两种。湿播是在播种之前饱灌一次清粪水,待土壤充分吸收粪水后再行播种,播种后再覆盖3~5厘米的细土,然后再淋粪水或清水。通过播种前后2次充分淋水,可以促进种姜出苗早,出苗齐。这种方法多为劳动力较为充分的姜农采用。

干播,即在播种之前不浇水,先向姜沟内撒施少量化肥和干粪,覆盖2~3厘米的细土,然后再行播种。播后覆盖3~5厘米细土,再淋粪水或清水。干播的优点在于播前不浇水,便于规模化放种,可以节约部分劳力,缺点是一次淋水不容易淋透,这种方法多见于规模种植生姜的大户和业主。开沟的行距一般为50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为了便于田间管理,播种的姜种应平放于沟底,姜芽朝向一致。

二是撬窝栽培。

撬窝栽培也是软化栽培方式,主要在土壤较为粘重、窝穴易于成形的稻田中实行。撬窝栽培方式与开沟培土栽培相比,种植密度更大,生姜产品更细长,产量和品质更高。

撬窝可采用专用手工工具撬窝,也可以采用开穴机械进行机械打窝。一般要求窝深35~38厘米,窝径9~11厘米,呈圆形,上下大小一致。撬窝在姜田的排布有2种方式,一种是顺行撬窝,按行距50厘米,窝距10厘米,依次撬窝,每亩9000~10000窝为宜。

撬窝时,边撬边用脚踩紧撬出的表土,使土壤上实下松。窝子撬好盖严地膜,保持土壤湿润,提高地温,等待播种。另外一种是等距离撬窝,姜农称为“满天星”,前后左右的窝距均为25厘米,实行错窝撬窝,形成蜂窝状,每亩9000~10000窝左右,厢沟高40厘米以上,一般要求窝穴深度在38厘米以上,以后可不培土。

放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轻拿轻放。要用手直接将姜种置于洞底,不能从洞口扔下去,不然容易挫断姜芽。一穴一种块,不要多放,多放种会导致后期生长拥挤,影响品质。播后再覆盖2~3厘米的细土,然后再撒干牛粪或干羊粪等农家肥。

覆盖姜种的细土应选择未种植过生姜的土壤,过筛后使用;或选择未种植过任何作物的岩石风化土作覆盖用土。如果姜田墒情好,播后可以不浇水;如果墒情差,则应淋清粪水,促其发芽出苗。

三是挖窝栽培。这种栽培方式主要用于生产种姜或加工用姜,有些地区的菜用嫩姜也采用挖窝栽培的方式。种姜和加工姜培土较浅,劳力消耗较少,收挖也比较方便。挖窝栽培也可以用于生产菜用嫩姜,但需要进行多次培土,使地下茎修长脆嫩,以提高品质和产量。挖窝播种比较简单,与播种红薯种相似。一般做2米宽的平畦,开窝播种的行距为40厘米,株距为25厘米。将种姜平放于穴内,播后覆土,然后充分浇淋清粪水。

生姜栽培技术:生姜栽培方法

生姜是耐阴植物,不耐高温。 由于大姜苗期生长处于炎热的夏季,阳光强烈,气温、地温很高,需要进行遮阴,否则姜苗矮小,生长不良,产量不及正确遮阴栽培的一半,因此,生产上多建议进行遮阴栽培。

(1) 遮阴的作用

①遮阴可适当减弱光照强度,避免强光直射,为姜苗生长创造适宜的光照条件,减轻强光对姜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生姜幼苗期,正处在夏季高温季节,尤其在中午前后,自然光照很强,需进行适当遮阴。

②遮阴可改善田间小气候,为姜苗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干热天气,遮阴可减少水分蒸发,使土壤良影响水分比较稳定。同时,还可以保持空气湿润,减轻干热风对姜苗的不良影响。

③遮阴可以提高光合作用,降低蒸腾速率,对促进姜苗旺盛生长起积极作用。

④适当遮阴可促进大姜生长健壮,从而提高根茎产量。遮阴可使主茎增高,分枝数和叶数增多,叶面积扩大,全株鲜重和根茎鲜重也都相应增加。

(2)遮阴时间

一般从5月上旬,或生姜出苗达50%时开始, 直到8月下旬或9月上旬去除。此时天气转凉,光照渐弱,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群体迅速扩大,植株间开始互相遮阴,若不及时去除,会造成光照不足,对植株生长、光合面积的扩大和光合作用的提高等将产生不利影响。

(3)遮阴方法

①遮阳网遮阴

采用透光率为40%的遮阳网。在生姜种植前,打好木桩(或水泥桩),高度一般不低于1.5米,将几幅遮阳网缝接在一 起,以4~5幅为宜。生姜播种后,把遮阳网固定在木桩上面。此法操作简单,后期美田内的施肥、喷药、除草、培土等作业也方便,可明显提高大姜产量。但应注意预防姜螟等害虫。

②搭姜棚

一般于幼芽出土后,在畦面搭棚,用2~3厘米粗的竹竿或木棍插立畦的两侧,再在其上17~20米处绑横挡小竹竿,其上覆茅草或秸秆,用绳固定,铺草不可过稀或过密。一般每亩用竹竿400根、茅草350千克左右。此法是种传统的地上遮阴方式,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③间作遮阴

播种后出苗前, 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及作物上市行情,可在姜行间及时播种或定植玉米、辣椒、西瓜、苦瓜、丝瓜、冬瓜、豇豆、粉葛、脚板薯等间作物,藤本作物要及时搭架,引蔓上架,9月中下旬前应收获间作物。采用此法遮阴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适宜大面积推广,但应加强间作物等的病虫害防治。

④插姜草

利用谷草插成稀疏的花篱为姜苗遮阴。在没有谷草的地方,可用玉米秸或麦秸作遮阴材料。山区种姜遮阴材料可就地取材。

⑤地面覆草

在姜播种后, 在姜沟表面均匀地覆盖一层3~5厘米厚的麦秸或其他秸秆,每亩用秸秆约200~300千克。虽然覆草姜田的产量稍低,但在裁培管理方面,节省了遮阴的材料费和插草用工,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有比地上遮阴更好的降温保湿效果。但因秸秆重量较轻,且覆在沟底,存在易被风吹或浇水困难等缺点。

生姜原产于印度和我国热带多雨地区。我国自古就有栽培,除东北、西北寒冷地区不能栽培外,其它地区都能栽培。

黄心生姜是湖南省新邵县的地方品种,是江南各省九大生姜品种之一。早在1300多年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先生来新邵县龙山(海拔1531m)考察药源时,就发现有野生生姜。1986年邵阳市科协组织考察新邵县龙山一带植被时,也发现有野生生姜。200多年前,扶锡丰高一带开始人工种植生姜,其表皮光滑鲜亮,块茎辣味较强、辛味较浓、粗纤维少、肉质细嫩,姜块黄皮黄肉,故称黄心生姜。单蔸鲜姜重300-1000g,亩产1000-3000㎏,高产达5000㎏。据资料,新邵县1952年产鲜姜4500吨,1959年6407吨,1990年20000吨,在不断增长,成为山区农民的一条致富途径。

上世纪50年代,新邵县联合工厂创办了生姜加工企业,加工生产红糖姜片和盐红姜在省内市场销售,后经县外贸局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受到华侨华人和当地人的欢迎。1960年,加工开始滞销,停止加工生产。1967年新田卜镇供销社兴办了一家生姜加工厂,恢复了糖红姜片、盐红姜片生产,年加工成品姜片100吨左右,以每袋50-500g包装,在湖南供销社系统销售。上世纪80年代后期供销社体制改制后,停止加工生产。

生姜具下列特点:

一是生姜不耐寒冷。日平均温度20-25℃开始萌芽,25-28℃茎叶生长,35℃生长缓慢,16℃以下停止生长。姜田内空气相对温度70-80%为好。

二是生姜较耐阴凉。怕阳光直射。因此,在生长发育期要搭建阴棚。

三是生姜喜微酸性土壤。PH值6时,生长最好,产量最高。PH值5以下和8以上生长不良,产量低。

四是产量逐年下降。土壤产品产出越多,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中微量元素就越多,土壤含量越少,需要人为补充,才能获得高产。

一、选种催芽

(一)选种

每块种姜50-100g为好。要求肉厚、无干缩、腐烂、受冻、病虫为害的健壮种姜做种。

(二)消毒

为防种姜带病,将选好的种姜进行消毒处理。用嘉奖令(40%已唑醇)1包+美思达1包(6%春雷霉素)+根旺1包+极可善1包+水10㎏的比例,浸种姜30分钟,取出凉干表皮水分后催芽。

嘉奖令能抑制真菌性病菌;美思达能抑制细菌性病菌;根旺能打破种姜休眠,促芽萌好;极可善能愈合伤口,防止病菌侵入。

(三)催芽

催芽时期为3-4月,催芽方法有炕上催芽、灶上催芽、地窖催芽、猪牛粪堆积发热催芽、土坑锯木灰或稻壳熏烟加热催芽和阳台日照催芽等方法。催芽温度以22-28℃为好。

二、整地施肥播种

(一)整地

生姜为浅根系草本植物,细根粗而少,分布在土壤中30㎝以上。要求土壤疏松、肥沃、透气、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冬季挖土冻坯,冻死地下幼虫、虫卵和病菌。春季再细翻一次,整平。

(二)施底肥

施足底肥是生姜优质高产的基础。在播种前,一般每亩施腐熟猪牛粪3000㎏+复合肥50㎏。没有腐熟猪牛粪时,每亩用雷力15-10-151包+甲壳素4包+多保1包+TD菌3㎏或雷力15-10-151包+澳利生物有机菌肥4包+澳利菌剂20㎏的比例,混合后,撒施土表,翻入土中,7天后播种。

(三)播种

1.平土姜按行距40㎝(1.3尺),株距30㎝(1尺)。开行距沟,沟深13㎝(4寸),按株距排放种姜,姜芽朝上,盖土。亩栽5000株。

2.窝子姜按行距40㎝,株距30㎝挖,深10-15㎝,将种姜放入沟内后盖一层薄薄细土。亩栽5000株。

3.埂子姜按埂高30㎝,埂沟宽15㎝、埂底宽33㎝、埂面宽20㎝,以株距25㎝,将姜种放入沟内,盖一层薄薄细土。亩栽5000株。

三、追肥

年追肥3-4次。

第一次:苗高15㎝,用雷力高氮冲施肥1包+水750㎏比例淋蔸,促进地上部生长迅速。

第二次:在第一次施肥后20天,施用雷力高钾冲施肥1包+水750㎏比例泼施,促进地下部块茎膨大。

第三次:7月中旬,用高钾冲施肥1包+水500㎏比例泼施,促进地下块姜迅速膨大或雷力海藻肥每亩施15-10-151包+菌肥2包,混合,开通沟,撒施沟内,盖土。

第四次:8月中旬,每亩用高钾冲施肥1包+水500㎏比例泼施或冲施。促进姜块肥大,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排水、灌水

(一)排水5-6月易出现暴雨使姜田积水,应及时排水。姜田积水6小时,土壤就会缺氧,根系因缺氧死根,造成绝收。

(二)灌水7-8月是生长旺盛期,生姜需水量大,也是规律性干旱期,当连续干旱15天以上,应及时灌水,以早晨或傍晚灌水为好,每亩灌水2000㎏为宜。中午气温高灌水容易死苗减产。

五、搭建荫棚

生姜最怕晒,阳光直射生长不良,姜块小,产量不高,品质不好。7月上旬要在姜田搭建荫棚为姜苗遮荫,才能生长正常,高产优质。用遮荫网、或稻草、茅草搭建荫棚,棚架高1.5m。也可用松树扦插姜土做遮荫物。

六、喷叶面肥

出苗后,用雷力20001包+极可善1包+水15㎏比例喷施,15天一次,连续3次。8月中旬,单用海得丰1包+水15㎏比例喷施,能促进地下姜块膨大、提高产量、品质。10天后喷第二次效果更好。

七、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有姜瘟,为细菌性病害;灰霉病、纹枯病为真菌性病害。立枯病,真菌病害。

(二)害虫:有地老虎(土蚕子),为害姜苗;姜螟(钻心虫),咬食幼茎;猿叶虫(菜叶虫),为害叶片。

1.出苗时:用苗不死1瓶+一窝端2支+根旺2包+极可善2包+水30㎏比例淋蔸。杀死地下害虫,防止立枯病、姜瘟病发生。

2.苗高15-20㎝时:用美思达2包+五岳神攻1瓶盖+雷力20002包+极可善2包+水30㎏比例喷雾,控制姜瘟、灰霉病,补充营养,愈合伤口,杀死姜螟、猿叶虫。可根据当地水稻病虫害防治时间防治生姜病虫害。(见生姜营养套餐与病虫害防治方案)

八、采挖

(一)瓣老姜(姜种):7月瓣老姜,市场销售,提高效益,不会影响子姜生长。

(二)挖子姜:8月上旬开始销嫩姜,直至11月完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