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有关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

污染防治工作总结

 不经意间,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总结了。那么如何把工作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污染防治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污染防治工作总结1

 按照县委统一部署,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相关工作开展如下。

 (一)加快推进相关治理工作。

 一是加快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和提标改造工程进度。

 该工程于20xx年10月开工,投资约6000万元,扩建2.5万吨/日处理规模,同时对处理设施按照一级A排放标准进行提标改造。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的80%,预计6月底前完工。

 二是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我县有3个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未建成,目前均在加快工程进度,确保20xx年底前完工并投入运行,同时对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运行管理、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

 三是全面推进城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工程。

 已投入6000多万元开展城东片区、邱塘片区、杨桥片区管网建设工程,累计建成管网7。4公里;对城区雨污水管网开展全面摸排工作,对发现的截污不到位、雨污合流问题立即进行整治。

 四是启动老赵店河、古襄河水环境治理工程。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8500万元,通过截污纳管、底泥修复、曝气增氧、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建立河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保证水质持续改善。目前工程已完成挂网招标,即将动工。

 五是加强畜禽养殖整治。

 以滁河、襄河沿线1050米为主要重点,对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拆除,已拆除襄河沿岸养殖场96家、滁河沿岸养殖场87家,全县禁养区累计拆除278家;同时加强对限养区、可养区养殖场的监管力度,对水质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依法严厉查处。

 六是大力开展农业面源防治工作。

 已组织开展滁、襄河流域8镇13个村的种植业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成立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专业技术组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农户多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技术,构建生态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减少农业生产对两河水体的污染。

 (二)强化治理工作调度。

 一是县效能办、县政府督办室、县环委办于今年3月12日联合对县规建、水利、国土等部门及相关镇下达滁、襄河治理任务交办单,明确管网建设、畜禽养殖整治、河道治理等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间,定期对交办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二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滁、襄河治理工作进行现场督查调度,强力推进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拆除、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工作,针对整治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立即予以现场调度,明确相关责任人和责任主体,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限时解决;对工作推进较慢的单位,责令其严格按照整治方案,不折不扣加以完成,必要时移交县纪委处理。

 (三)积极开展跨县、市水污染联防联控。

 20xx年4月19日,省环保厅和滁河流域三市(合肥市、马鞍山市、滁州市)五县(肥东县、巢湖市、含山县、和县、全椒县)在全椒县召开了滁河联防联控专题会议。经过省环保厅、合肥市政府、马鞍山市政府、滁州市政府充分协商,就滁河水体达标的协同治理机制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滁河污染责任和限批范围。针对滁州市政府草拟的滁河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协议,其他县市在会上提出了相关修改意见,目前已完成协议签订,并立即开展滁河同治工作。

污染防治工作总结2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环境攻坚办和县生态环境局的精心指导下,楠杆镇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要求,切实加强我镇水污染排查防治工作,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宣传,营造浓厚的防治氛围

 以《罗山县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为基础,结合河长制,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宣传。采取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户的方式,让所有人认识到水污染防治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减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年共张贴宣传标语32幅、悬挂宣传横幅16幅、发放宣传单3200张,广大群众水污染防治意识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二、突出重点,强化饮用水源的保护

 饮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上,坚持常态化监管,实行水质监测与环境保护共同推进的原则,在确保水质达标的情况下,对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治理,重点对周边养殖业进行了全面治理,清理集镇区区内养猪场1家,使饮用水源得到全面保护。

 三、加强监管,完善行业监管体系

 楠杆镇境内无重点污染性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主要内容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生产性污染等,针对镇域水污染防治特点,全面完善了农业生产、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体系,严防各类污染物进入水域,延河及主要水域附近,严禁使用污染性农业生产资料从严管制秸秆禁烧;垃圾实行日清日运,污水实现规范排放和处理,全镇所有养殖场化粪池全部达标,污水达标排放。在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加强了日常管理和巡查,确保防治常态化制度化。

 四、重在环保,全面开展河道治理

 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巡河活动和河道清洁活动,镇、村河长全部按照河长制要求落实巡河、河道管理和治理工作。共开展河道清洁活动12次,清理各类垃圾、杂物63吨,清理河道5000米,保障河道清洁畅通。对河道附近污水排放进行规范,实行达标排放,全面监管河道及周边采砂行为,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无违规采砂行为,目前,全镇无违规采砂现象。同时,对河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全面提升周边环保水平,确保河道清洁。

 五、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完善集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1200米,落实集镇污水处理厂专人管护,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使集镇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投资160余万元,实施郑堂新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试点建设,实施垃圾分类、改水改厕、粪污水处理等,通过实施带动,该村综合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极大改观。

污染防治工作总结3

 为做好磁峰镇水污染防治工作,我镇高度重视,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督查力度。现将全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机构,清楚明确职责

 (一)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为搞好全镇水污染防治工作,我镇20xx年成立了以镇长张筵偃为组长,人大主席邹朝迎、副镇长龚海帆、高英华为副组长,新农村产业办、各村支部书记、主任为成员的磁峰镇水污染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从上到下形成了较健全的管理格局,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各级职责。

 根据市委、市政府级要求和今年全镇环保工作任务,在明确分工的同时,坚持实行目标管理,狠抓落实,分别与村、各相关企业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考核,使环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针对少数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只讲经济发展政绩,不讲环境污染的行为,我镇坚持通过宣传发动,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分析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形势,充分认识当前一些地区环境造成的危害,切实抓好环保工作,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

 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在分析我镇环境保护工作现状的同时,认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增强大家的环保认识,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镇各村(居)委会负责人,镇属各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议。利用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共发放宣传标语48条,展出宣传栏12个。借助“6·5环境保护日”宣传活动和污染源普查工作为契机,印发宣传资料,环保知识咨询台等进行宣传。开展环保进社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真正营造起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明显加强。

 三、高度重视,加强落实

 磁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污染源头排查工作。全年排查出生活污染源和养殖污染源等共计39处。为确保全镇环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结合本镇实际,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农药化肥施用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建立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列出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清单,需要治理或完善的规模化养殖场名单,同时还对其制定了关闭方案。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部分畜禽养殖场,对其栏舍和污染物进行处理。

 四、加强和积极协助做好水环境监管工作

 为水污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效保证。我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水污染治理计划,完成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养殖污染、生活污水等各项整治工作。同时,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进度。对河流沿岸各村(居)卫生环境、生活垃圾的治理,并认真抓好卫生保洁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结合各村(居)的实际情况,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并积极落实,对河流周边环境进行有效整治。同时,突出特色,努力做好环保日常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同时做好上报辖区内开展的环保信息工作。年底认真做好环保工作资料装订工作。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督促、有指导、有检查、有成效,不断开创全镇环保建设工作新局面。

 五、存在的问题

 今年来,我镇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实效,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尤其是农村卫生环境,重点企业的排污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各项措施的.落实。围绕全镇环保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不断开创我镇环保工作新局面。

 六、20xx年工作计划

 为切实加大全镇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水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我镇工作实际,持续不懈地狠抓水污染防治工作。着力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20xx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饮用水安全保证水平持续提升,消除流域支流劣V类水体60%。为彭州市出境扣缴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提供保障,确保至20xx年考核断面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浓度逐年下降比例分别为35%、30%、20%。

 (一)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加快备用水源建设,完成备用水源选址工作。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自来水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防护隔离和标志标牌的建设与维护;加快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新建与供水无关的设施。确保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以上。

 (二)强化环保能力建设与科技支撑。

 强化能力建设和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水污染治理措施,提高水环境监测网络预警能力及风险防控能力,理清污染因子,为整治水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互动推进的良好局面。尝试建立水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机制,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涉水污染行为,加大监督和宣传力度,坚决查处水污染案件,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水环境的舆论氛围。

污染防治工作总结4

 北京环卫集团房山有限公司3月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结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升我区环境空气质量,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我公司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形势分析

 从历年同期数据分析,3月份本市处于冬春转换,空气中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处于全年较高时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逆温、静稳天气现象多发,出现空气重污染的。概率较大。结合我公司工作实际,制订了《北京环卫集团房山有限公司大气污染防治保障工作方案》。

 二、主要工作

 (一)完善组织领导。建立各级大气污染防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根据组织结构划分,明确责任分工,做到各司其职,责任到人。

 (二)强化作业标准。各作业中心在3月20日至3月31日期间,借鉴20xx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期间道路清扫保洁经验,采用“吸、扫、冲、收”工艺,按道路等级采取相应的清扫保洁措施。

 一是对一级清扫保洁道路,每日夜间开展不少于1次机械清扫作业,每日白天开展不少于2次机械保洁作业,每日开展1次机械冲刷、冲洗和不少于1次喷雾降尘作业,在每日12时前完成一次喷雾降尘作业。二级清扫保洁道路,每日夜间开展不少于1次机械清扫作业,每日白天开展不少于1次机械保洁作业,每周开展不少于3次机械清洗作业。三级清扫保洁道路,每日6:00前完成清扫作业,白天开展人工巡回保洁,视条件开展机械保洁作业。

 二是人员清扫时顺着风向扫,压低扫帚高度,减少因人工清扫造成的二次扬尘污染。

 三是在沙尘天气过去后的24小时内,对道路路口、桥下车辆掉头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隔离栏底座,开展清除积尘作业。

 四是加强了职工的业务培训,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三)根据空气质量颜色预警,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各作业中心成立了应急队伍,配备应急车辆、设备,确保快速处理突发事件。

 (四)提高业务检查组巡查频次,对各作业中心降尘、压尘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完成工作量

 截止到3月31日,共出动人员7824人次,出动车辆1260车次,行驶里程47406公里,作业里程35697公里,使用自来水5610吨,中水840吨,巡视自查495次。

 在今后工作中,我公司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进取,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房山区20xx-20xx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房山区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文件精神,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二是做好辖区内业务道路清扫保洁工作;

 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使业务水平再提高。

 为降低路面尘负荷,提高道路洁净度,贡献最大力量。

;

酒的酿造分类编辑

猿猴造酒

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且有善于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实的生长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故常要有所储存。洪荒时代的古猿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于岩洞、石洼中,久而久之,果实腐烂,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说。

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明代文人周旦光的(蓬拢夜话)、李哗的(紫桃轩又缀)都提到黄山猿猴造酒的故事。李哗写道:

黄山多猿揉,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揉伺得人,必肠( ni8o)死之。

无独有偶,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都记叙过两广猿猴造酒的故事。李调元写道:

琼州(今海南岛)多孩……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陆柞蕃写道:

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猿猴不仅会“造酒”,而且还嗜酒。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即“猩猩”),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猩猩者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猩猩始见,必大骂日:“诱我也!”乃绝走远去,久而复来,稍稍相劝,俄顷俱醉,其足皆绊于屐.因遂获之。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垠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经过细致地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好酒”。动画片《猴子捞月亮》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过程。人们在猴子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猴子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这说明猿猴是经常和酒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记载,起码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即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那倒是值得研究的。要解释这种现象,还得从酒的生成原理说起。

酒是一种发醉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搪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位甚至垃圾堆附近,也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醉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这样的结果,并未影响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体—“酒”,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供享用。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觉中“造”出酒,这是既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拔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通过考古发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已发现盛有酒。通过对我国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随后的龙山文化和良沽文化时期,都发现了盛酒用的陶器,有的还十分精致,在这同时还出土了酿酒用的酒缸。这说明远在仪狄、杜康时代以前,我国已有了酒。而传说中的造酒始祖仪狄或杜康,则可兽面坟踌商晚期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酿酒的工艺,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浓烈,从而使原始的酿酒,逐步演变成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造活动,更成了一种自觉的生产行为。

应该说,远古时代的酒,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经自然“酒化”而成的。众所周知,酒必须是含有酒精的饮料。而食物中的糖分,像麦芽糖、葡萄糖等,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就会生成酒精。那些含有丰富糖分的野生果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发酵而产生酒精,也就成了“酒”。此种自然成酒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专有谈“梨酒”的条目,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人到农业杜会,人们的主要食物也变成了谷物,于是又出现了谷物酒。而在谷物酒的酿造中,因谷物不能直接与酵母菌发生作用而生成酒精,故谷物中的淀粉必须先经过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后再发酵成酒精,即是先糖化,后发酵,再酒化的过程。天长地久,大自然中野果、谷物的自然酒化现象,经过人们的长期观察总结,终于使酿酒逐步变成了人类自觉、有意识的生产行为。

仪狄造酒

仪狄造酒是最通行的说法,一般认为始载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其曰:

梁王魏婴筋诸侯于苑台,酒酣,请鲁君举筋。鲁君兴,避席择言日:“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谦,易牙乃煎敖蟠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仿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肢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茸.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间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这是一段鲁共公姬奋对魏惠王魏婴的劝谏。当时魏国强盛,鲁、宋、卫、韩国君来朝。魏王在苑台(注本多作范台,又名“繁台”,遗迹在今开封)宴请各国诸侯。酒兴正浓的时候,主人向客人敬酒。鲁共公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坐席,正色道:“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齐桓公有一天夜里觉得肚子饿,想吃东西。易牙就煎熬烧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给他送上,齐植公吃得很饱,一觉睡到天亮还不醒,醒了以后说:‘后代一定有因贪美味而使国家灭亡的。’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没有上朝理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打发走了,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贪恋美色而使国家灭亡的。’楚灵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左边是长江,右边是大湖,登临徘徊,唯觉山水之乐而忘记人之将死,于是发誓不再游山玩水。后来他说:‘后代一定有因为修高台、山坡、美池,而致使国家灭亡的。’现在您酒杯里盛的好似仪狄酿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您左边的白台,右边的间须,都是南之威一样的美女;您前边有夹林,后边有兰台,都是强台一样的处所。这四者中占有一种,就足以使国家灭亡,可是现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吗?”魏王听后,连连称赞谏言非常之好。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既是对酒之创始者的最早记述,又是对酒之诱惑力及禁酒行为的最早记述。酒,这种神奇的液体,让人类永远自相矛盾。

另外,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世本)对此也有记载。该书原本已佚,现存清人辑佚本。该书的记载也并不可靠,其中说:“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少康作林酒。”此后,三国蜀汉学者谁周所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酸酪,禹时仪狄作酒。”

大禹是中国圣贤系列中领先的几位人物之一以治黄河水患闻名。照说他工作那么辛苦,三过家门而不人,臣下关怀,发明点新鲜饮料慰劳解乏,也是献“忠心”一种具体而微的方式,后世领导尤为体谅理解。当然,大禹也非木石,“尝之而美”,可见孟夫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也算是“后见之明”吧。但问题就出在,他喝着好了,却没有对发明人加以表扬奖励,反而疏远了他(她)。推测起来,不外乎是造酒耗糜粮食,而在“上三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大禹关心的是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酒“尝之而美”,则容易导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群起而效尤。一旦用乘法计算起来,所靡费的食粮就不得了。加之喝上了瘾可以乱性,行事理政,就与“贤明”与否无干了。所以后来夏商周三代的嗜酒之君,就成了“昏君”、“暴君”的象征。如夏莱造“酒池可以运船,糟堤可以望十里”,如商封“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史记·殷本纪》注),造“肉林”以资“长夜之饮”,“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论衡·语增》),都是造反者“吊民伐罪”时义正词严的好题目。

仪狄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个女人的。仪,古文同“娥”,所以传说中后界的妃子嫦娥,古称“常仪”,仪狄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狄姑娘或狄女士。这点古人是清楚的,因此东汉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过一篇《酒赋》,开头两句就说“帝女仪狄,旨酒是献”,点出了她的性别。

古书上关于酒的记载,矛盾之处很多。旧题西汉时孔子八世孙孔鳅著的(孔丛子)(这本书也是后人编辑先代遗文而成的,不很靠得住)记有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劝酒的故事:

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孔子之玄孙子高穿自鲁适赵,平原君与饮,强之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舰,子路喳喷,尚饮十植’,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吾子何辞?"子高曰:“穿闻贤圣以道德兼人,未闻以饮。”平原君曰:“即如先生言,则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盖其劝励采戏之辞,非实然也。”平原君欣然曰:“吾弗戏子,无所闻此雅官也。”

帝尧和帝舜都是大禹以前的人,比仪狄还要早,可见仪狄之前就有酒了。至于最晚编成于西汉初年的《神农本草》已经载有酒的性味,如果相信此说,那么远在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就己经有酒了。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复杂的事,单凭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仪狄再有能耐,首先发明造酒,似不大可能。如果说,作为一位善酿美酒的匠人、大师,或是监督酿酒的官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终于酿出质地优良的酒醛,这还是可能的。郭沫若提出“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杜康造酒

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这种说法除了一些文人这样说以外,在民间特别流行,原因是旧时代的训蒙读本、唱本、宝卷、劝善书之类大都是这样说的。杜康造酒的说法主要由于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而流行。在这里,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因此人们把姓杜名康的这个人当作了酿酒的祖师。现代还有不少注释这首诗的人把杜康往释为最早酿酒者。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有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和杜康墓、杜康庙,当地流传着杜康造酒的传说。据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当时,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人们开始耕地种粮食。杜康受命管理生产和保存粮食,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但是由于没有仓库和科学的保管方法,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全都因潮湿而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令杜康专职负责粮食保管,如有霉坏,从重处罚。杜康由一个负责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库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螺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螺祖发明缫丝纺织,风后发明指南车,仓颉发明文字。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此后,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在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只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就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舔过的地方。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醒来后,杜康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去找黄帝。黄帝听完报告,仔细品尝了杜康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但是,稍有点古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9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陶唐氏,可能是做陶的;御龙氏,据说是养龙的;系韦氏,看来是养猪的,9即猪。周武王灭封建立周王朝,此时唐杜氏仍为一个独立的小国。武王之子成王把弟弟封在唐,于是把唐杜国取消,唐杜氏迁走。周宣王时,唐杜氏后代做官,称杜伯,为周宣王所诛,子孙逃亡至晋国,才以封地杜为姓。因此。如果存在杜康这样一个人,应该是春秋时代人,最早不会在周朝以前。而确凿的历史记载,在周以前老早就有酒了,例如有名的夏莱王和殷封王,古书上都说他们有酒池糟丘;而甲骨文、金文里也已经有了“酒”字。

研究酒的学者认为,杜康可能是周秦间一个著名的酿酒家。一提起杜康,人们就知道是讲酒。写过《酒谱》一书的宋朝人窦革就是这样推论的。这个推断大致可信。假使今天有一个诗人写道:“何以解忧,惟有茅台。”人们也会懂得是借酒消愁之意,绝不可以也不会把茅台当作酒的发明地或发明人。而在仪狄或杜康造酒说中,人们认为酒是大禹时代的仪狄和周代的杜康所造,故有“仪狄始作酒醪”、“少康作林酒”之说。

有传说称:杜康常把吃不完的剩饭倒在中空的桑树洞中,日久树洞中便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芬芳香味来,杜康由此受到启发,根据此原理酿出了酒。西晋江统《酒浩》就此写道: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四古史与酒

2中国酒文化编辑

历史上酒的记载

中国文化是一种慕古文化,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看重历史,把祖先的事迹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从先秦的编年史(春秋)起,汉代司马迁有上溯至黄帝以迄汉武帝时代的(史记),此后每个朝代都有正史,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变化改革,也记载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科学技术的重大事件。既然很早中国就有了酒,那么酒的发明应该记在(史记)的(五帝本纪)或(夏本纪)中,但(史记)的这些时代的史事中没有发明酒的记录。后来的史书和各种典籍中关于第一个造酒者的记载,都是根据并不可靠的古代文献而来的。

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提到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古文字简单,“酒”字作“酉”,写法都像是一个陶罐的模样。再推上去,西安半坡村遗址所发掘出来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形状的罐子;至于距今四千年前的山东大坟口遗址的发掘中,已有大量的搏、豆、杯等盛酒的陶器,证明那时饮酒已相当普遍和讲究,酒文化的发展已有了相当水平。

春秋时代,从科技史和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是一个酿酒与饮酒同趋大盛的时代。人们不仅运用“自然发酵”酿酒,而且发明了曲粟酿酒,相当普遍地掌握了“固态发酵法”与“复式发酵法”酿酒。《尚书·说命》记载殷王武丁与大臣的对话:“若作酒醴,尔为曲蘖。”曲是酒母,又叫酒曲;蘖是麦芽、谷芽之类的糖化发酵剂。曲酿法和蘖酿法都是“固态发酵法”,但曲酿法克服了蘖酿法糖化高、酒化低的缺点,并使糖化、酒化两种步骤同时进行,相互催化,提高了酿酒质量,缩短了酿酒过程,因而称为“复式发酵法”。这是科技史上的一大进步.也可以说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一千多年。

春秋时代,有一个“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此典本出《庄子·肤筐》,但对它的解释有两种说法。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称:

楚宜王朝诸侯,每恭公后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日:我,周公之后,勋在王室,送酒已失礼,方贵其薄,毋乃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乃发兵与齐攻每。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楚以香为事,故梁得围邯郸。

故事说的是,楚宣王会见诸侯,鲁恭公后到并且酒很淡薄,楚宜王甚怒。恭公说,我是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分了。于是不辞而归。宣王于是与齐国一起发兵攻鲁国。梁惠王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会帮助赵国,这次楚国有求,便不必再担心楚国来找麻烦了,于是赵国的邯郸因为食国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鲁酒”也成为普通酒或劣质酒的代名词。

另据东汉许慎所注西汉刘向《淮南子》,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餐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

无论真相如何,这个典故不仅反映当时的酒已经深人到军国政治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曲折地透露出春秋时代各国酿酒讲究质量,你追我赶的社会现实。

在西方,古代的酒王要是葡萄酿造的,这从那一带的神话传说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酿酒原料都是粮食,葡萄直到西汉武帝时代才从西域传人。古书上说“少康始作秫酒”,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君主;秫是一种黏性的黍,北方人称为“黄糯”。到了商代又有“黍酒”、“稷酒”,都是粮食酒。周朝末年战国时期,屈原的《九歌》里才出现“椒酒”、“桂浆”;汉朝以后才出现了花色繁多的“菊花酒”、“枣酒”和不胜枚举的药酒。这些酒仍然是将花和药配制在粮食酒里酿成的。随着葡萄的传人,大概东汉时西部的凉州(今属甘肃)一带才出现了少量以葡萄酿造的酒。

酿酒用的曲也早已发明。《尚书·禹贡》提到大禹规定的荆州贡品中,有“著茅”一种,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道:“替茅,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缩酒,就是滤酒去糟粕的意思。有酒浆需要过滤,就决非自然发酵,而是用酒曲酿造的了。《禹贡》是战国时人追记的书,未必完全可信,但以甲骨文中“酒”字出现之多,周武王鉴于商封王的因酒亡国而作(酒浩),贡思拐《齐民要术》可知至迟在殷商时已经大量酿酒,非有酒曲不可了。因为酿酒要用曲,所以酒又有“曲菜”的别名。关于古代制曲法,北魏贾思怒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

现代酒的发展

现在,杯中之物的队伍更加发展壮大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酒主要分国酒和洋酒两大类,国酒中又有白酒、啤洒、黄酒、葡萄酒,等等。饮酒本是看个人喜好而定的事情,但是大家似乎有个共识,就是从区域上来分。东北、西北等北方人喜欢喝度数较高、猛烈辛辣的白酒,而江浙一带的南方人更偏向于度数较低、回味悠长的黄酒。黄酒性缓,度数不高,有甜味,故口感适合吃酸甜食的江浙人。易上口,度数低,多饮又有何妨呢?黄酒可以温、烫,可以在其中加生姜片,或是柠檬片,冬天还可以打个鸡蛋下去,夏天可以加冰或是冰镇,饮用方法比白酒花样多。不过似乎现在活跃在市场上的,还是以白酒为主,但是产名酒的地方却大部分在南方,这又是为什么呢?

纵观白酒市场,产地以两湖川贵为最。两湖之地的白酒以普罗大众消费为主,价格适中,品种也丰富;而川贵之地产的白酒身家就相对而言高的多了。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蜀国粮仓”之美称,从地理位置看,一条沱河流经之地,酒香是一路飘来:沱河上游有沱牌曲酒,流到宜宾产出了五粮液,继续向东奔流,到了泸州,酿出泸州老窖,且川中还有剑南春。云贵高原上的国酒茅台,是以高粱和小麦发酵、揉和而成,工艺流程复杂,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素有“国酒”之称。除却两湖川贵的白酒之外,我国还有其他地方性的白酒也各有千秋,比如江苏的四特酒、北京的二锅头、东北的烧刀子、山西的汾酒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