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檀香精油
檀香木的历史久远,素有“绿色黄金”的美誉。檀香带有甜味及木材味的香气, 可以使人心悦神怡,也时常用用来帮助冥想,让人沉静安定。
古埃及人进口檀香木,供药用、防腐或用于宗教仪式中焚烧敬神。古印度的全方位医学阿育吠陀指出,檀香木有补身、收敛、退烧属性;印度的药典中也视檀香为发汗剂。檀香在中国人心中也一直占有神圣的地位,皇帝的书房以及卧室不断烧檀香,吸入檀香以及坐在檀香木上可以增加灵气。而檀香,更是拜佛修行者用以供佛不可或缺的。
檀香的使用十分广泛,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已经详细记录了檀香的用处,像对肠胃道疾病的胃痉挛、呕吐以及发炎的治疗方式,还可以治脓肿以及霍乱。19世纪开始,欧洲的医疗界也开始研究檀香,对它治疗脓肿、发炎的效果赞不绝口;法国医生对檀香在泌尿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治疗案例,也贡献卓著。
而檀香精油一直以来都是各个芳疗品牌最热门的精油品种。它具有极佳的护肤功效,同时又具有高贵和沉稳的香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身后有讲不完的背景故事。它非常珍贵,无论是自用或是收藏,在芳疗爱好者心中都有很好的升值空间。但由檀香的产地有:印度,澳洲,南太平洋,夏威夷四处,那究竟怎么选择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产地故事吧。
檀香界无可争议的老大。树龄最长,品质最好,价格最高,同时它的檀香醇含量(尤其β-檀香醇)也是最高。其他品种的檀香,虽然都具有檀香的香味,但气味或淡或甜。唯有印度檀香才有独特的深沉臊味,可让人置身宁静的冥想空间。
印度檀香也叫印度白檀,是因为它的拉丁学名Santalum album中含有alba这个词根,alba在拉丁文中正是“白色”的意思。所以白檀这个名字来自于印檀的拉丁名,而并不是因为植物的颜色。
也有人把印度檀香称作东印度檀香。因为地处东印度的迈索尔省,是曾经最大最富盛名的檀香产地。东印度虽然是檀香精油广为人知的一个标签,但东印度并非是印度檀香唯一的产地。比如地处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省纳德邦,就拥有印度政府在国际援助中开发出来的檀香种植园。
讲到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西印度檀香并不是檀香精油,而是另一种叫做阿米香树的精油(后文会讲到)。尤其新手,不要被这个类似的名字所迷惑。
夏威夷的檀香山(Sandalwood Mountain)在业内可谓如雷贯耳。夏威夷檀香对当地的政治和历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也得名皇家夏威夷檀香(Royal Sandalwood Hawaii)。
檀香山曾经一度遍布野生的檀香林,十八世纪,夏威夷国王卡美哈梅哈二世正是充分利用了中国人对于檀香的巨大需求,在与中国商人的交易中换取了大量的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才得以完全控制了夏威夷。但也由于过度开采遭受了不可逆转伤害。
夏威夷檀香的檀香醇含量比印度白檀略低,气味上来说也比印檀略淡,所以很多朋友细细鉴赏的时候会说,印度檀香更浓一些,夏威夷檀香更柔和。
澳大利亚是人工种植檀香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仅2000年到2006年这七年之间,澳大利亚的商业檀香林的面积从7平方公里增加到了70平方公里,增幅数十倍。澳大利亚还从印度引进了印度白檀的树种,气味上澳洲檀香偏甜,檀香醇含量相比印度檀香略低。但通常人们会认为澳洲品质不如印度檀香,不过澳洲檀香精油的抗菌功效还是非常不错的,加上相对低廉的价格,檀香爱好者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太平洋檀香的原产地是新喀里多利亚和瓦努阿图,这两个岛位于南太平洋,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所以这个檀香品种被命名为太平洋檀香。从19世纪40年代起,有檀香商人来到新喀里多利亚和瓦努阿图,这里的檀香树就再也难逃过度开采的厄运。直至1987年左右,瓦努阿图政府才严格限制了可砍伐的数量。然而众所周知檀香造林速度极其缓慢,檀香木的需求又日渐增加,可以说不管是新喀里多利亚还是瓦努阿图,都难以再现当年檀木成林的盛况了。
檀香精油的品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中的 檀香醇(santalol) 的含量。
檀香醇的含量的第一个因素,是原料品种。一般印度白檀的檀香醇含量最高,而另外三个品种普遍略低一些。
树龄越久的檀香精油,檀香醇含量越高。另外,树龄越久,β-檀香醇的含量越高,气味越深沉。
檀香芯材的檀香醇含量更高,边材和枝条的檀香醇含量远低于芯材。纯芯材萃取的精油,檀香醇含量甚至可以高达75%以上。
檀香为檀香科半寄生性常绿乔木,高7米~11米,胸径25~30厘米。
心材供药用,是一种名贵药材,有清凉、收敛、强心滋补等功效,主治腹痛、呕吐、胸膈不舒等症。檀香油香气浓郁持久,是制造高级化妆品的名贵原料。檀香又是雕刻工艺品的高级原料。
一、檀香的生长发育习性。
檀香幼苗期、中期生长较快,成龄期和老龄期生长较慢。一般植后3年开始开花结果,4~12月为开花期,7~9月为盛花期,开花后一般10天结果,结果后约40天果实成熟,果量多、果期长,且成熟不一致,7月~翌年2月为果实成熟期,10~11月为盛果期。
檀香种子具休眠性,播种前,种子要进行预处理,如砂藏1个月,剥壳(或压裂种壳),或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等,以打破种子休眠期,加速种子发芽,提高发芽率。
檀香为半寄生性植物,靠根吸盘吸附在寄主植物根系上吸取养分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檀香从苗期到大田定植都必须配置适宜的寄主植物,否则会影响檀香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二、檀香的栽培管理技术。
1、宜林地选择。
以年平均气温在21℃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3℃以上,极端低温在0℃以上,无重霜冻,年降雨量600?2000毫米,红壤土(ph为5),地势向阳,开阔起伏,有一定坡度的山地栽种最好。黄壤、砂质地也可栽种。土质过肥、排水不良的沼泽地,以及地下水位过高的粗砂土壤不宜种植。
目前我国广东省的粤西、粤中、粤东等部分地区和云南景洪、海南岛海拔500米以上山区均适宜种植檀香。根据湛江南药试验场经验,选择防风林带,或次生林地,进行穴垦或带垦栽植,生长良好;利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零星隙地,有寄主植物的土地栽种,同样生长良好。
2、种植方法。
檀香的营养袋苗,除冬季低温无雨量外,其他季节均可栽植。选择30~40厘米高度的种苗种植最理想。最好选择阴雨天种植。植时避免伤根,保持营养土完整,把苗带土团轻植苗穴内,盖上松土稍加压实,切忌双脚踩压;栽植深度,以穴与地面平行或稍低地面1~2厘米为宜,栽植后要淋足定根水。种植规格:株行距为4米×4米,4米×3米和3米×3米,每亩种植40?70株苗为宜,穴规格为60厘米×60厘米×50厘米,每穴施人50公斤~100公斤的火烧土或充分腐熟的有机土杂肥作基肥。种植时施少量药肥。如果苗没有带寄主或寄主不够,种植前或植后应及时在苗穴周围补种上。
3、寄主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檀香的寄主很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寄生植物,不能强求一律,理想寄主标准是:生长快、根系发达,根皮不易脱落,生长期长的灌木或小乔木;树冠疏朗,枝叶不茂密或落叶;种源较丰富,容易繁殖;病虫害少,且不易感染;经济价值高。
苗期可选配单一寄主植物,如长春花、蓝花草、假蒿、山毛豆、飞机草、苗须草、马缨丹、蔓荆、九里香、决明等多年生草灌木植物;大田种植的檀香应配以灌木、乔木搭配等多种植物的混合类型,不宜只用短期或单一树种作寄主,适宜的长期寄主有药材植物苏木、儿茶、女贞子、蔓荆、大叶紫珠等;水果类植物黄皮、杨桃、无花果、人心果、芒果等;经济类树种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木麻黄等。
根皮易脱,根部含有毒物质和根部有大量树脂的植物,不宜作檀香的寄主,如马尾松、羊角拗、漆树、大枫子、马钱、木菠萝等树种。选择檀香的优良寄主必须在专家和从事檀香种植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大田定植的檀香,每隔一行或二行种植一行寄主植物,前期可稍密,后期要疏朗。
4、抚育管理。
(1)除草松土、施肥。
檀香定植后,每年除草浅松土2~3次。根据土壤肥力、寄主植物的生长情况合理施肥。土壤肥沃,奇主植物生长茂盛可少施或不施肥;土壤较瘦,寄主生长不良可适当施肥。旱季施水肥,雨季雨后开浅沟撒施化肥。
(2)补植。
及时做好檀香,长、短期寄主植物的查苗补缺工作,确保檀香和寄主的全苗。
(3)修枝整形。
檀香小苗阶段需要一定的荫蔽,但荫蔽太大会抑制檀香的生长,且容易发生病虫害,对寄主植物及时修除过密和遮盖檀香顶部的枝条,使林内通风透光。檀香分枝能力较强,不及时修枝整形会影响主干的挺直和增粗,导致影响产量。生长期间,分期分批自下而上适当修除侧枝促进檀香生长,减少风害。
5、病虫害防治。
幼苗立枯病:主要侵害幼苗,多在夏季,土壤排水不良时发生。发病前用1:1:150~200的波尔多液喷洒,或1%~2%石灰水浇施;发病期间用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每隔5~7天1次,连续3~4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