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如何对畜牧场的粪便和污水进行合理处理与利用

1. 1 对污水的认识 养殖业废水属于富含大量病原体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直接排放养殖业废水属于富含大量病原体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直接排放进入水体或存放地点不合适,受雨水冲洗进入水体, 将可能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水质的严重恶化。 由于畜禽粪尿的淋溶性很强, 粪尿中的氮、 磷及水溶性有机物等淋溶量很大, 如不妥善处理,就会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滤进入地下水层污染地下水。 对地表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 大量有机物质进入水体后, 有机物的分解将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使水体发臭; 当水体中的溶解氧大幅度下降后, 大量有机物质可在厌氧条件下继续分解,分解中将会产生甲烷、 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废水中的大量悬浮物可使水体浑浊, 降低水中藻类的光合作用, 限制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使对有机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 从而进一步加剧水体底部缺氧, 使水体同化能力降低; 氮、 磷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结果会使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过高, 人畜若长期饮用会引起中毒, 而一些有毒藻类的生长与大量繁殖会排放大量毒素于水体中, 导致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 从而严重地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 粪尿中的一些病菌、 病毒等随水流动可能导致某些流行病的传播等。 1. 2 对农田及作物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氮、 磷、 钾等养分, 如能做到合理施用可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的理化特性, 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但如果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 连续、 过量的施用, 则会给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如引起作物徒长、 返青、 倒伏, 使产量大大降低, 推迟成熟期, 影响后续作物的生产等。废水中的大量有机物质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虽然可为土壤中栖居的小动物、昆虫、 真菌、 细菌等提供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 但也可导致一些病原菌大量孳生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 大量有机物的积累也会使土壤呈强还原性, 而强还原性的条件不仅影响作物的根系生长, 而且易使土壤中原本处于惰性状态的有害元素得到还原而释放; 大量无机盐在土壤中的积聚则会引起作物的盐害。 1. 3 矿物元素和重金属污染 一方面, 在畜禽饲料中大量添加的无机磷约 75%为植酸磷, 由于植酸磷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而直接排出体外, 引起污染。 另一方面, 各饲料厂和养殖场均普遍采用高铜、 高铁、 高锌等微量元素添加剂, 由于这些金属元素的吸收率和利用率都很低易随粪便排出体外进入环境, 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环境公害。 1. 4 残留兽药的污染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 为了防治畜禽的多发性疾病, 常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和其他药物, 这些药物随饲料进入动物消化道后, 短时间内进入动物血液循环, 最终绝大多数的药物经肾脏过滤随尿液排出体外, 只有极少部分的药物和抗菌素残留在动物体内。 大量研究表明, 大多数饲料用抗菌素都有残留, 只是残留量大小不同。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发现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对养殖环境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后果。 首先, 使畜禽体内的耐药病原菌或变异病原菌不断产生并不断向环境中排放; 其次, 畜禽不断向环境中排泄这些抗生素或其代谢产物, 使环境中的耐药病原菌与变异病原菌不断产生。 这两者反过来又刺激生产者增加用药剂量、 更新药物品种, 这就造成了“药物污染环境→耐药或变异病原菌产生→加大用药剂量→环境被进一步污染” 的恶性循环。 另外, 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进入环境后, 可能转化为环境激素或环境激素的前体物, 从而直接破坏生态平衡并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1. 5 微生物污染 畜禽体内的微生物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通过养殖场废物的排放进入环境从而造成严重的微生物污染。 如果对这些粪污不进行无害化处理, 大量的有害病菌一旦进入环境, 不仅会直接威胁畜禽自身的生存, 还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国内外对规模化畜禽场粪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和处理达标排放两大类。 综合利用是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 建设生态农业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途径。 但是, 目前由于我国畜禽场饲养管理方式落后, 加上综合利用前厌氧处理的不到位, 常使畜禽粪水在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 如废水产生量大、成分复杂、 处理后污染物浓度仍很高、 所用稀释水量多和受季节灌溉影响等。 对于处理达标排放的来讲, 虽然国内外所用的工艺流程大致相同, 即固液分离-厌氧消化-好氧处理。 但是, 对于我国处于微利经营的养殖行业来讲, 建设该类粪污处理设施所需的投资太大、 运行费用过高。 因此, 探寻设施投资少、 运行费用低和处理高效的养殖业粪污处理方法, 已成为解决养殖业污染的关键所在 。 2. 1 固液分离 无论畜禽养殖场废水采用什么系统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 都必须首先行固液分离, 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 其重要性及意义主要在于: 首先, 一般养 殖场排放出来的废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很高, 最高可达 160000mg/L, 相应的有机物含量也很高, 通过固液分离可使液体部分的污染物负荷量大大降低; 其次,通过固液分离可防止较大的固体物进入后续处理环节, 防止设备的堵塞损坏等。此外, 在厌氧消化处理前进行固液分离也能增加厌氧消化运转的可靠性, 减小厌氧反应器的尺寸及所需的停留时间, 降低设施投资并提高 COD 的去除效率。 固液分离技术一般包括: 筛滤、 离心、 过滤、 浮除、 沉降、 沉淀、 絮凝等工序。 目前,我国已有成熟的固液分离技术和相应的设备, 其设备类型主要有筛网式、 卧式离心机、 压滤机以及水力旋流器、 旋转锥形筛和离心盘式分离机等。 2. 2 厌氧处理 由于养殖业废水属于高有机物浓度、高 N、P 含量和高有害微生物数量的“三高” 废水。 因此厌氧技术成为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 对于养殖场这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 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可在较低的运行成本下有效地去除大量的可溶性有机物, COD 去除率达 85%~90%, 而且能杀死传染病菌, 有利于养殖场的防疫。 如果直接采用好氧工艺处理固液分离后的养殖业废水, 虽然一次性投资可节省 20%, 但由于其消耗的动力大, 电力流水消耗是厌氧处理的 10倍之多, 因此长期的运行费用将给养殖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用于处理养殖场粪污的厌氧工艺很多, 其中较为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厌氧滤器(AF) 、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 复合厌氧反应器(UASB+AF) 、 两段厌氧消化法和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SR) 等。 近年来, 厌氧消化即沼气发酵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养殖场废物处理中, 到 2002 年底我国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数量已经达到 2000 余处, 是世界上拥有沼气装置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 在我国的沼气工程建设中也不乏失败的例子, 工程建设成功率仅为 85%,但这一技术不失为解决畜禽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问题的最有效的技术方案。 畜禽粪便和养殖场产生的废水是有价值的资源, 经过厌氧消化处理既可以实现无害化, 同时还可以回收沼气和有机肥料, 因此建设沼气工程将是中小型养殖场粪便污水治理的最佳选择。 好氧处理是指利用好氧微生物处理养殖废水的一种工艺。 好氧生物处理法可分为天然好氧处理和人工好氧处理两大类。 天然好氧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 亦称自然生物处理法, 主要有水体净化和土壤净化两种。 前者主要有氧化塘(好氧塘、 兼性塘、 厌氧塘) 和养殖塘等; 后者主要有土地处理(慢速渗滤、 快速法滤、 地面漫流) 和人工湿地等。 自然生物处理法不仅基建费用低, 动力消耗少, 该法对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 氮磷等营养物和细菌的去除率也高于常规的二级处理, 部分可达到三级处理的效果。 此外, 在一定条件下, 该法配合污水灌溉 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 该法的缺点主要是占地面积大和处理效果易受季节影响等。 但如果养殖场规模小且附近有废弃的沟塘和滩涂可供利用时, 应尽量选择该方法以节约投资和处理费用。 人工好氧生物处理是采取人工强化供氧以提高好氧微生物活力的废水处理方法。 该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 生物滤池、 生物转盘、 生物接触氧化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 厌氧/好氧(A/O) 及氧化沟法等。 就处理效果来讲, 接触氧化法和生物转盘的处理效果要好于活性污泥法, 虽然生物滤池的处理效果也很好, 但易于出现滤池堵塞现象。 氧化沟、 SBR 和 A/O 工艺均属于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氧化沟出水水质好、 产生泥量少, 也可对污水进行脱氮处理, 但其处理的 BOD 负荷小、 占地面积大、 运行费用高。 SBR 法自动化控制程度高, 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但其缺点是 BOD负荷较小, 一次性投资也大。 A/O 体是一种兼有去除 BOD 和脱氮双重作用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 其投资虽然偏大, 但经该法处理后的水易于达标排放。 因此对于那些养殖规模大、 废水产生量多且有较强经济能力的养殖场可选择 A/O 法, 而对于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可选择接触氧化和生物转盘等好氧处理工艺 ①要处理达标; ②要针对有机物、 氮、 磷含量高的特点; ③注重综合利用(资源化) ; ④考虑经济实用性, 包括污水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 二次污染、 运行成本等;⑤注重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 ⑥要与畜牧场主建筑物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 同时使用。 3. 1 固液分离技术与设施 无论畜牧场污水采用什么系统或综合措施进行处理, 首先都需进行固液分离, 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 3. 1. 1 筛滤 以机械处理为主的筛滤乃是最常用的固液分离的方法, 这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 它通常是根据固体颗粒大小的分级, 将固液分离。 筛滤是一种根据禽畜粪便的粒度分布状况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 3. 1. 2 沉淀分离 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污水中各种物质比重不同进行固液分离常用的方法。 3. 1. 3 化学沉淀和混凝技术 在污水中投加某些化学混凝剂, 它与污水中可溶性物质反应, 产生难溶于水的沉淀物, 或混凝吸附水中的细微悬浮物及胶体杂质而下沉。 3. 2 厌氧发酵处理工艺与设施 3. 2. 1 厌氧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厌氧发酵是微生物在缺乏氧的状况下, 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之成分,最终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 厌氧发酵过程, 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兼性细菌和厌氧细菌群将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脂肪等转化为以脂肪酸为主的中间产物。 第二阶段甲烷化细菌利用此中间产物形成最终产物甲烷及二氧化碳。 3. 2. 2 影响厌氧发酵的因素 除厌氧发酵必须保持发酵在厌氧状态以外, 还有如下因素影响厌氧发酵: 温度、 发酵液停留时间、 浓度、 有机负荷量、 酸碱度及是否含有毒之物质, 如重金属等。 3. 2. 3 厌氧消化工艺及设施 (1) 常规消化器 : 目前我国农村使用的常规消化器大多是沼气池。 (2)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 是微生物滞留型发酵工艺。 (3) 两步厌氧发酵: 基本过程是原料可以先经预处理或者不预处理, 然后进入酸相, 采用连续或间歇式进料, 进行完全混合式发酵。 (4) 厌氧序批操作反应器: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悬浮生长反应器。 这种反应器, 除了固体分离是在反应器内而不是在反应器外部沉淀以外, 其运行方式与厌氧接触氧化反应器相似。

如何对畜牧场的粪便和污水进行合理处理与利用

食品安全学的图书目录

色谱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即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 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通过不断分配( 即组分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溶解、挥发或吸附、脱附过程) 从而达到各物质被分离的目的。色谱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出限低、样品用量少、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安全检测中。色谱中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能够准确、灵敏地进行快速定性与定量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广泛的应用于天然毒素、农药、食品添加剂、兽药等的检测。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20 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仪器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不高。薄层色谱广泛的应用于农药、毒素、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在定性、半定量以及定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的分析法,质谱作为理想的色谱检测器,不仅特异,而且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成为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应用广泛,前者用于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后者通常用于极性较大,热稳定性强、难挥发的样品分析。 光谱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通过辐射能与物质组成和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表现形式,以光谱测量为基础形成的方法。光谱分析是一种无损的快速检测技术,分析成本低。其中,拉曼光谱、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等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

近红外光是指波长介于可见区与中红外区之的电磁波,波数范围为12500~4000cm。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一种间接的分析技术,通过建立校正模型对样品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速度快、无需制备样品以及成本低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方面。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技术是一门基于键的延伸和弯曲的振动模式,利用散射光的强度与拉曼位移作图获取信息。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可以定性分析待测物质,也可以定量检测食品成分中含量的多少。高光谱图像技术(hyperspectral imaging)是20 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集图像信息与光谱信息于一身,在农畜产品、食品的品质与安全性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物检测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且在食品检测中备受关注。由于食品多数来源于动植物等自然界生物,因此自身天然存在辨别物质和反应能力。利用生物材料与食品中化学物质反映,从而达到检测目的的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具有特异性生物识别功能、选择性高、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等优点。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技术、PCR 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等。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建立在免疫酶学基础上,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酶标记的抗原或酶标记的抗体作为主要试剂,通过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呈色反应来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在农药和兽药残留、违法添加物质、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等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广泛应用,如恩诺沙星、瘦肉精以及嗜碱耐盐性奇异变形杆菌等的测定。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体外酶促合成,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方法,是调查食品源疾病爆发及鉴定响应病原菌的有用工具,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以及准确快速等优点在食品检测领域广泛应用。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识别元素与目标物质结合的物理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反应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已经成为食品检测中的重要工具。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致病菌、农药和抗生素、生物毒素等方面的检测。如食品中亚硝酸盐、鼠伤寒沙门菌、有机磷酸酯和氨基甲酸盐、黄曲霉素B1等的快速测定。生物芯片法是一项综合分子生物技术、微加工技术、免疫学、计算机等技术的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将分析过程集成在芯片上完成,实现样品检测的连续化、集成化、微型化和信息化。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可应用于食源性微生物、病毒、药物、真菌毒素以及转基因食品等的检测分析。 食品安全的隐患和食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也不断增强,食品安全监管随之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国内发生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如2010年青岛毒韭菜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都直接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提出食品安全监管应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这为监管成为政府执法部门提出一大难题。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逐步调整监管模式,由以往由部门监督向技术监管转变。技术监管中检测的准确性、检测速度的快慢等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是技术监管的前体,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引起各监管部门的重视。由于食品原料大量使用农药、激素、抗生素以及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食品中毒事件频发,且突发性强,蔓延快,传统的检测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监督快速和预警需要。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是相对传统检验检测而言的。用快速检测技术方法在现场对样品进行筛查,其特点是相对危害指标进行定性检测,检测速度快,能赢得时间,可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产品实验室检测结果虽然准确、可靠,但周期长、费用高、操作繁琐。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的基本概念1

一、基本概念2

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2

第二节 食品加工中的危害因素分析3

一、生物性危害3

二、化学性危害4

三、物理性危害4

第三节 国内外食品安全概况5

一、国外食品质量概况5

二、国内食品质量概况5

三、国际上食品安全事件6

四、我国食品安全事件7

五、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9

第四节 食品安全展望10

思考题11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2

第一节 概述12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2

二、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13

第二节 大气污染14

一、大气污染的来源14

二、大气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5

三、大气的环境监测16

第三节 水体污染17

一、水体污染的来源17

二、水体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8

三、水体的环境监测20

第四节 土壤污染22

一、土壤污染的来源22

二、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23

三、土壤的环境监测26

思考题26

参考文献26

第三章 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28

第一节 概述28

第二节 细菌29

一、沙门菌属29

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31

三、志贺菌属32

四、空肠弯曲菌33

五、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4

六、副溶血性弧菌34

七、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35

八、金**葡萄球菌36

九、肉毒梭状芽孢杆菌37

十、其他细菌38

第三节 病毒39

一、肝炎病毒39

二、轮状病毒40

三、诺如病毒40

四、其他病毒41

第四节 寄生虫42

一、囊尾蚴42

二、旋毛虫43

三、其他寄生虫43

第五节 真菌毒素45

一、黄曲霉毒素45

二、赭曲霉毒素A47

三、橘霉素48

四、展青霉素49

五、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50

思考题51

参考文献52

第四章 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56

第一节 概述56

第二节 农药残留58

一、农药的概念58

二、农药的分类58

三、环境中农药的残留58

四、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58

五、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59

六、农药的允许限量60

七、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60

八、几类农药的简介61

第三节 兽药残留63

一、兽药残留的概念63

二、兽药残留的来源63

三、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兽药63

四、兽药残留的危害64

五、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的监测与管理65

第四节 食品添加剂66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66

二、食品添加剂的分类67

三、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使用规范68

四、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作用69

第五节 有毒元素69

一、食品中化学元素的来源69

二、食品中化学元素的毒性和毒性机制70

三、汞70

四、铅71

五、砷72

六、镉72

七、防止化学元素污染食品的措施73

第六节 多氯联苯73

一、多氯联苯的化学特性74

二、多氯联苯的毒理学74

三、食品中多氯联苯的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74

四、多氯联苯的危险评估74

五、多氯联苯的监测和控制75

第七节 二?英76

一、二?英的化学76

二、二?英的毒理学77

三、食品中二?英的吸收77

四、二?英的危险评估78

五、二?英的监测和控制78

第八节 多环芳烃78

一、多环芳烃的化学79

二、多环芳烃的毒理学79

三、食品中多环芳烃的吸收、分布和生物转化81

四、多环芳烃的危险评估82

五、多环芳烃的监测和控制83

第九节 丙烯酰胺84

一、丙烯酰胺的化学84

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84

三、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84

四、丙烯酰胺的毒理学86

五、丙烯酰胺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86

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87

七、丙烯酰胺的监测和控制87

第十节 氯丙醇88

一、氯丙醇的化学结构88

二、氯丙醇污染的来源88

三、氯丙醇的毒性89

四、氯丙醇的分布和排泄89

五、氯丙醇的危险性评估89

六、氯丙醇的监测和控制89

第十一节 硝酸盐、亚硝酸盐与N?亚硝基化合物90

一、N?亚硝基化合物的化学90

二、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来源92

三、N?亚硝基化合物的来源93

四、N?亚硝基化合物及前体物的毒理学94

五、N?亚硝基化合物的监测和控制95

六、N?亚硝基化合物及前体物的限量卫生标准96

思考题97

参考文献97

第五章 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98

第一节 概述98

一、存在于天然食物中有毒物质的种类98

二、天然有毒物质引起中毒的可能性99

三、食物的中毒与解毒100

第二节 食物中的天然植物性毒素100

一、苷类100

二、生物碱101

三、棉酚102

四、毒蛋白103

五、硝酸盐和亚硝酸盐104

六、草酸及其盐类104

七、芥酸104

八、紫质及其衍生物104

第三节 食物中的天然动物性毒素104

一、水产类104

二、两栖类107

三、其他动物组织108

第四节 毒蘑菇和麦角毒素109

一、毒蘑菇109

二、麦角毒素109

思考题110

参考文献110

第六章 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安全性111

第一节 概述111

一、食品包装的定义112

二、食品包装的作用112

三、食品包装的类别112

第二节 纸及其制品112

一、纸的包装性能113

二、常用纸类包装容器113

三、纸中有害物质的来源114

四、纸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4

第三节 塑料制品114

一、塑料的组成、分类和性能114

二、塑料中有害物质的来源115

三、塑料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5

第四节 金属制品117

一、金属的包装性能118

二、金属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8

第五节 玻璃119

一、玻璃的包装性能119

二、玻璃包装材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19

第六节 橡胶制品、搪瓷和陶瓷120

一、橡胶制品120

二、橡胶助剂120

三、搪瓷和陶瓷120

第七节 印刷油墨的安全问题121

第八节 中国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21

一、中国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121

二、食品包装的发展方向122

思考题123

参考文献123

第七章 非热力杀菌食品的安全性124

第一节 概述124

第二节 超高压食品的安全性125

一、超高压食品的安全性125

二、超高压对食品中微生物的影响125

第三节 辐照食品的安全性128

一、辐照加工技术的安全性128

二、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129

三、辐照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及辐照安全值132

四、国内外辐照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135

思考题136

参考文献137

第八章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38

第一节 概述138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138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由来138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139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140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原则140

二、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141

三、用于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146

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146

第四节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法规147

一、转基因食品的管理147

二、中国转基因食品的法规147

思考题147

参考文献147

第九章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149

第一节 概述149

第二节 HACCP150

一、HACCP的产生和发展150

二、HACCP在中国151

三、HACCP的特点152

四、HACCP原理152

第三节 GMP157

一、GMP含义157

二、GMP的介绍158

三、国内外主要GMP161

第四节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164

一、卫生标准操作程序164

二、SSOP范例167

第五节 良好农业规范170

一、概述170

二、良好农业规范的实施171

第六节 ISO9000171

一、ISO标准简介171

二、2008版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和特点172

思考题174

参考文献174

第十章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175

第一节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概论175

第二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176

一、GC?MS系统的组成176

二、GC?MS联用中主要的技术问题176

三、GC?MS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的主要区别177

四、GC?MS联用仪器的分类177

第三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及接口178

第四节 生物芯片检测技术180

一、生物芯片的基本概念180

二、生物芯片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181

三、基因芯片检测致病菌的特点182

四、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致病微生物存在的问题182

五、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前景183

第五节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183

一、生物传感器的分类184

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185

三、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186

第六节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187

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原理187

二、酶免疫测定法的特点188

三、几种常用类型的ELISA测定法188

第七节 聚合酶链检测技术189

一、PCR的原理189

二、PCR的特点190

三、PCR的类型190

思考题194

参考文献194

第十一章 食品掺伪成分的检验196

第一节 概述196

一、食品掺伪的定义196

二、食品掺伪的种类196

三、食品掺伪的特征196

四、掺伪食品鉴别检验的原则197

第二节 掺伪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97

一、食品掺伪的危害197

二、食品中常见的掺伪物质198

第三节 掺伪食品鉴别检验的方法198

一、乳品掺伪的检验198

二、肉品掺伪的检验200

三、水产品掺伪的检验202

四、酒类掺伪的检验204

五、饮料掺伪的检验207

六、粮食掺伪的检验209

思考题210

参考文献210

第十二章 食品中有害成分测定211

第一节 食品中内源性毒素的测定211

一、自然产生的毒素分析方法211

二、真菌毒素的快速分析方法213

第二节 食品中有毒微生物的测定218

一、微生物数量的快速检测218

二、食品中沙门菌的快速筛检方法220

三、大肠杆菌O157∶H7快速检测方法223

四、金**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方法225

五、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226

第三节 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227

一、N?亚硝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227

二、苯并[a]芘的检测方法229

三、杂环胺的检测方法230

四、油脂氧化及加热产物231

思考题233

参考文献233

第十三章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234

第一节 概述234

一、食品安全法规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34

二、食品安全法规的特征和渊源234

三、标准的概念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范围235

第二节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23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3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3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3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39

第三节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240

一、国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特点240

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241

三、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目的及原则242

四、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242

思考题244

参考文献244

第十四章 实验245

第一节 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245

一、实验要求245

二、实验原理245

三、实验仪器245

四、实验试剂245

五、实验步骤246

六、结果计算246

思考题246

第二节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246

一、实验要求246

二、实验原理246

三、实验试剂246

四、标准溶液配制246

五、实验仪器247

六、实验步骤247

七、测量与计算247

思考题247

第三节 猪肉组织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248

一、实验要求248

二、实验原理248

三、实验试剂248

四、实验步骤248

五、计算248

思考题249

第四节 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薄层色谱法)249

一、实验要求249

二、实验原理249

三、实验试剂(用品)249

四、实验材料249

五、实验步骤249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7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