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的解释及造句
茭白拼音
注音: jiao bai
茭白解释
意思:菰的嫩茎经某种病菌寄生后膨大,做蔬菜吃叫茭白。
茭白造句:
1、利用X射线衍射揭示了茭白叶混合吸附剂中存在碳酸钙微晶是吸附去磷的主要原因。
2、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3、此外,蜂蜜、海蜇、海参、茭白、芹菜、醋、枸杞子、荸荠等对降血压有一定作用。
4、研究了严重影响茭白产量和品质的锈病和胡麻斑病的病源、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和影响因子。
5、探讨了杀菌剂、保鲜液、包装条件、贮藏温度对鲜切茭白贮藏性的影响。
6、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茭白的起源和分布、生长特性和形态、类型和品种,并讨论了高产栽培技术、无害化生产和储存保鲜技术。
7、实地调查了龙感湖湿地的水稻-小麦、水稻-油菜、茭白-冬闲、莲藕-冬闲和芋头-冬闲五种种植模式并进行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8、孕茭前和膨大期相比.茭白叶片内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无显著差异;
9、研究了以茭白为主要原料生产清渍茭白罐头、油焖茭白罐头的加工工艺、操作要点和产品质量标准。
10、结果表明:高密度聚乙烯包装可保持茭白的`嫩度、抑制果皮中叶绿素的合成及细胞质膜透性的增加。
11、初步结果也表明,单季茭与双季茭间的遗传差异比同一类型中茭白品种间的差异显著。
12、研究了热水处理对茭白的嫩度、表皮色泽、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研究了气调色装(MAP)对轻度加工茭白品质的影响。
14、比较茭白不同品种类型间纹枯病的发病率、危害程度及病害所致的产量损失。
15、通过测坑定位试验,研究了茭白田坑面水和渗漏水中氮素变化动态和流失规律。
16、常温下茭白的保鲜期明显延长。
17、在茭白方面,选育出了商品性好且上市早的单季茭新品种,以及选育表皮光滑、秋茭上市早的双季茭白新品种。
18、讨论了茭白育种技术及需要研究的问题。
19、茭白变态茎膨大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茭白重量的快速增加,但体积增加相对较小;
20、不同栽培方式相比,苇末基质栽培下茭白的株高、叶面积、分蘖数明显高于土壤栽培。
茭白适合春季种植,一般在4月至5月上旬。
茭白种植技术
一、选好种株
由于灰茭、雄茭每年都会在正常的茭白田内自然产生,因此必须年年选种。在一些新引种茭白的地方,往往是第1年生产较好,第2年即开始出现灰茭、雄茭现象,第3年种墩就不能做种,出现大量灰茭、雄茭,产量大幅度降低。若用灰茭、雄茭的种墩或分株做种,第2年还是灰茭和雄茭,绝不会成为正常茭。
在秋茭采收前,选取孕茭早、茭肉粗壮白嫩、主茭与蘖茭采收期一致、无灰茭、无病虫害、四周无雄茭的优良单株,插竿作为标记,发现灰茭、雄茭应将叶片打结作为记号,到第2年春季分墩时,先将灰茭、雄茭连根挖去。每667m2田需种株200-300墩。选好的优良种株待采收后,于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将种茭丛连根挖起。茭白种株以地表向下1-2节地下茎所萌发的芽为有效分蘖,所以应切除种株最上部和最下部各节,留中间一段进行扦插假植。假植的行距为1250px,株距375px,每隔5-6行留出2000px的走道,假植深度以齐茭墩泥为度,并保持1-50px的浅水层。为了促使假植苗早发根萌芽,防止受冻,秧田可采用地膜覆盖,能使茭白提早生长发育,从而提早成熟和提高产量。当假植苗成活后,每667m2秧田可施入碳酸氢铵3-4kg,促进幼苗生长。春季对根茎密集、分蘖拥挤的茭墩,当苗高250px左右时应将细弱分蘖除去,同时向根际压1块泥,使蘖芽向四周散开,以改善营养状况和株间通风透光。在移栽定植前1周,除去生长势过旺、趋向"雄化"的幼苗,以减少雄茭的发生。由匍匐茎上萌芽的"游茭"不能作种茭用。
二、栽培要点
1.茭田选择、翻耕和施基肥茭田应选择光线好、土地平整、土层深厚、有水源的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以有凉水经过的水田,或近水库可利用库区深层水灌溉的地块最好。
翻耕茭田,每667m2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kg或浓人粪尿2500kg,如前作是水稻田,还要增加基肥的用量,并耙平,然后灌水2-75px,做到田平、泥烂、肥足。
2.适时定植(指春季种植) 4月至5月上旬,当茭苗高500px左右、水田土温10℃以上时即可移苗定植。如果选用老茭墩育苗的,此时将老茭墩连根挖起,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方向,按3-5个健全分蘖为1墩进行纵劈分墩,分墩要求带老茎,劈时尽量少伤及分蘖和新根,并做到随挖、随分、随栽。如茭苗过高,可剪去叶尖,使苗高保持在25-30em,防止栽后倒伏。定植密度一般为行距70-80em,墩距1625px,并分大小行,大行为走道。每667m2定植1200墩左右,保证6000株基本分蘖苗。定植深度以所带的老茎薹管没土为度,以晴天下午栽种为好。
3.水位管理茭白水位管理以"浅一深一浅"为原则。定植后的生长前期(分蘖之前),保持3-125px的浅水位,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和分蘖;到6月份分蘖后期,将水位加深到12-375px,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由于7-8月温度高,深水位还具有降温的效果,但要定期进行换水,防止土壤缺氧造成烂根;进入孕茭期,水位应加深到15~450px,但不能超过"茭白眼"的位置(最高水位不宜超过假茎的2/3),防止薹管伸长;孕茭后期,应降低水位至3-125px,以利采收;采收后茭田应保持浅水层或湿润状态过冬,不能干旱。
在每次追肥时,要等肥料吸入壤中后再灌水,如遇暴雨天气,应注意及时排水,防止因水位过高而造成薹管伸长。
4.分期追肥(1)提苗肥:茭苗定植7-10天成活后,667m2施人粪尿500kg或碳酸氢铵15-20kg催苗,如茭白田基肥足够,可减少施肥量。(2)分蘖肥:在分蘖初期(与第1次肥隔10天左右),667m2施人粪尿1000kg或碳酸氢铵20-30kg,促进有效分蘖和植株的生长;如没有施提苗肥,应适当提前追施分蘖肥。(3)调节肥:在分蘖盛期的6-7月问,应视植株的长势情况进行追肥,一般667m2施碳酸氢铵10-15kg,如植株生长强健可不施。(4)催茭肥:当新茭有10%-20%的分蘖苗假茎已变扁(开始孕茭),此时应重施催茭肥,促进肉质茎膨大,提高产量,一般667m2施腐熟人粪尿2500~3000kg,或碳酸氢铵30--40kg。催茭肥要适时施入,过早施,植株尚未孕茭,易引起徒长,从而推迟孕茭;过迟施,赶不上孕茭期对肥料的需要,则影响产量。
5.中耕耘田,摘除黄叶茭白定植成活后应及时耘田除草,为了保护好分蘖苗,耘田时要由近及远,以防伤害分蘖苗。耘田以无杂草、泥不过实、田土平整为佳。在6月下旬茭白分蘖后期,株丛拥挤,应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的老叶、黄叶,以促进通风透光,促进孕茭,隔7-10天摘黄叶1次,共2-3次。将剥下的黄叶随时踏入田泥中,可作肥料。
6.防治病虫害高山茭白的主要虫害有长绿飞虱、大螟、二化螟、蓟马、蚜虫等。长绿飞虱群集于叶片上危害,造成叶片枯黄而减产;大螟、二化螟以幼虫在结茭期危害茭肉;蓟马、蚜虫群集危害幼叶,造成叶尖枯黄卷缩。防治措施:在定植成活后至采收前7-10天,每隔12天喷药1次进行预防,长绿飞虱、蓟马可用40%乐果1000倍液、25%扑虱灵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000-1500倍液;大螟、二化螟用5%锐劲特1000倍液、Bt系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18%杀虫双800倍液;兼用20%三唑磷800-1000倍液、25%亚胺硫磷600-800倍液或20%好年冬1000倍液,交替喷雾。
高山茭白的主要病害有茭白锈病、胡麻斑病、纹枯病,危害叶片和肉质茎,使叶片和肉质茎枯黄干死,特别是高温季节发病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措施:茭白锈病在发病初期,用20%粉锈宁1500倍液、97%敌锈钠500倍液、70%代森锰锌700倍液或40%福星80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1次,共2-3次。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胡麻斑病可用50%扑海因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防治。纹枯病用5%井岗霉素300倍液防治。在茭白进入孕茭期后,禁止使用杀菌剂,以免杀死黑粉菌,造成茭白不孕茭,因此防病必须在植株生长前期(分蘖之前)进行。
三、采收
山区茭白一般在7月上旬开始孕茭,8月中旬至9月上旬采收,比平原地区秋茭提早20~30天采收。不同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的高低,会影响茭白的孕茭时间和采收期。采收时削去薹管,切去叶片,留叶鞘40em,带叶鞘的茭白浸在清水中可贮存3~5天(若采用冷库贮藏,可保鲜60-70天)。一般从开始孕茭到采收约需14-18天。采收过早,肉质茎尚未充分膨大,产量低;采收过迟,则茭肉变青,质量下降,且易形成灰茭。在进入采收期后,应每隔3-4天采收1次。一般667m2产壳茭1600kg左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