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东北反而可以种水稻
为什么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东北反而可以种水稻
影响水稻种植最主要的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热量。
政治意义上,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地理意义上,华北地区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域;华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大致以≥10℃积温3200℃(西北段为3000℃)等值线、1月平均气温-10℃(西北段为-8℃)等值线为界。内蒙古西部属草原沙漠地区,气候严寒 干旱,和地理意义的气候学华北不是一个概念,自然区划属于西北地区[1] ,但政治上华北包括内蒙古西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2] 。地理上的气候学的现代华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且较长,夏季高温降水相对较多,春秋季较短。但华北平原的热量和雨水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华北的土壤皆为河流冲积**旱作类型,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华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大区和经济大区。“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东北与、关外、关东、满洲等名称具有前后相继的历史承接关系,但它们具体所代指的地域范围有一定差别。
东北地区,不是行政区,只有个别时期,东北地区才与东北行政区重合,比如元朝辽阳行省、清朝1636--1644年盛京总管、1947--1954年东北人民 *** 管辖的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松江省、吉林省、辽东省、辽西省、热河省,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河北省承德市、秦皇岛市;东北地区是文化地理区域,相对于东北文化区的地理范围。
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经济实力雄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深度融合的区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虽然降水不多,但气温低蒸发较弱,土壤中水分状况好,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土壤水分缺乏,不能满足水稻生长。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直接经济作物。还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
华北地区可否种水稻华北地区是指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上位于中国 北部的一片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地理:华北地区的中心是华北平原。
在以前的天津就可以,但是由于城市用水,导致需水量大的水稻改种小麦
为什么华北没种水稻而纬度更加高的东北种水稻影响水稻种植最主要的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热量。
东北地区虽然降水不多,但气温低蒸发较弱,土壤中水分状况好,能够满足水稻生长。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土壤水分缺乏,不能满足水稻生长。
华北为什么不能种水稻华北之所以不能中水稻的原因有三:
1、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分水岭,北方降水较少,且光照和热量相对于南方来说不是很充足,不适合水稻的生长,因而在华北平原地区适合种经济作物而不适合种水稻这种粮食作物。
2、水稻的生长期较长,而且需要良好的灌溉条件,可华北地区的冬季较长,夏季,纬度较高光照不足。满足不了水稻的生长需求。
3、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
东北地区几月份种水稻?东北为一年一季水稻
播种时间约为每年的7,8月份
东北的亚寒带气候是主要原因
华北等地区一年两季
南方部分地区一年三季
东北水稻生长时间长,腐殖质土壤营养丰富,所以东北可产出优质大米,是我国稻米中质量最好的。
四月份育种,五月份插秧,十月份成熟!
东北种水稻吗? 东北种水稻的,就是所说的大米,东北的大米(水稻)可是国宴用米呢。东北的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
多条河流经过,有春汛夏汛,灌溉水源充足
纬度高,夏季日照时间长
土壤肥沃,是高钙土(黑土)
地势平坦开阔,多平原
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
劳动力充足
雨热同期
为什么在中国东北能种植水稻,而位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却不能种水稻这是因为华北平原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目前华北平原地下水水位已经下降到可怕的程度了。根本没有能力支持水稻生产。
湖垛,顾名思义,一湖水艳千垛田。它就像荷花的花瓣,散落在万顷碧波的水面上。远远望去,水天相接,曲水弯弯,一处一景,一垛一奇。这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特有的风情,也是我儿时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家乡江苏建湖,以大垛、小垛、张家垛、李家垛等垛子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儿时,我就是生活在充满水乡风情的垛子上。因为这个垛子大,所以很早以前就被人们直接以湖垛命名,后来这里成了建湖县城的所在地。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湖垛形成的故事。千年以前,这里曾有一片漾漾的湖水,湖水流向东临的黄海,慢慢回落,淤泥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土垛子。垛子在水中若隐若现,长满芦苇等水生植物。再后来,慢慢就成了一块一块的垛田。
离建湖县城西侧十几公里,有个叫九龙口的乡镇,可以领略湖和垛自然天成的水乡原生态风光。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宽阔水面上,散落着无数个长满芦苇的垛子。芦苇在风中摇曳婆娑的身姿,发出沙沙的响声。它们连成一片,好似美丽的青纱帐。如果从高处望去,湖面上如有一条条巨龙盘旋,好不壮观。摇着一只小船,悠悠穿行在湖垛中间,仿佛走进了绿色的迷宫。行进在水面上,呼吸着空气中飘来的荷香,那一刻,仿佛可以忘记所有的忧愁。
据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勤劳智慧的里下河地区人民,受到湖中自然形成垛子的启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使其一方一方堆积如垛,成为可以耕作的垛田。人们在垛田上种蔬菜、水稻和麦子等多类作物,满足温饱。通过不断整合改良,久而久之,大块大块的田地就出现了,后来这里发展成为重要的粮仓。与建湖相毗邻的兴化,至今仍保留着一处知名的垛田奇观。每当阳春三月,百花齐放的季节,千垛成景,被水包围的垛田上油菜花盛开,金黄灿灿,前来观赏的人们无不陶醉。诗人们给这般美景不吝留下了“河有万花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赞誉。
长年在湖垛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喜欢水,也懂水性。这已经成为水乡人的一种生存技能。童年时,我常常看到老艄公们自如地挥动着手中的双桨,用力划拨,船随着桨声的节奏向前行。此时,人和船、桨仿佛已经合为一体。他们划桨时常常哼着号子,那自得其乐、美滋滋的样子,让我一直难忘。那时,我也曾试图去学划桨,但总是掌握不好发力的点,桨在手中,船却不听话。为了学会划桨,我甚至跟父亲要钱买了几包烟,送给那位我最钦佩的老艄公,向他当面请教。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划桨。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几分遗憾。
那次,我又回到家乡,回到湖垛上,再见九龙口,如鲠在喉,心头涌出一段文字:冰河消融又见春,千层波里寻桨声;芦荡青青已是夏,青纱帐里传桨声;艄公号子喊出秋,大雁南去听桨声;飞雪飘飘迎来冬,船靠岸边忆桨声。家住河东十里外,一年四季有桨声;故乡风情千万种,水韵悠悠最传神……
如今的家乡,水网纵横,到处都是垛垛相连而成的田地,田在水中,水围田地。在空中鸟瞰,仿佛是一幅幅水墨画,美不胜收。近些年来,江苏省将建湖及里下河地区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当地正着力保护生态、留住乡愁,不让垛田消失。美丽的垛田,承载着人们不尽的乡愁,更寄托着人们对家乡建设的美好憧憬。(赵安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9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