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大棚的设计原理与结构(茶园种植规模化集)
塑料大栅之所以在冬季外界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保证棚内茶树处于生长状态,在于它具有良好的采光性和保温性,能最大限度地使日光进入棚内,进入棚内的日光一部分被茶树吸收利用,另一部分被棚体、地面等吸收,转化为热能,使棚内温度升高。
此外,塑料大栅具有较好的保温性,保证棚内热量最低限度地外逸,从而为冬季茶树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热量。要做到以上几点,在塑料大棚的设计上,首先,务必要做到最大限度的采光,特别是在冬春弱光季节和高纬度地区,更应最大限度地使阳光透射到棚内。光线的进入量与栅面的大小、大棚骨架材料的粗细、大棚方位、采光材料(即薄膜)的透光性以及栅面角度等有关。骨架材料在保证坚固的前提下要尽量缩小体积,以减少遮阴面积。采光材料应选用透光率好且具有较好保温性的塑料薄膜。棚面角度(棚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也是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问题,根据计算,棚面角宜大不宜小,以增大阳光的透射率,减小反射率。
设计塑料大棚时,还要考虑到尽量把热量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冬季,塑料大棚内的茶树之所以还能生长,是因为栅内的温度能保持在6℃-10℃或更高。要使棚内温度达到这一水平,要求做好保温工作,减少各部位的热量损失。因此,大棚各连接处的结合应严密,门缝要小,并应及时修补破损处,换气放热要按程序严格进行,尤其在下午3时以后,应尽力做好保温工作,避免热量散发。
与其他作物的塑料大栅相比,茶园塑料大棚的结构较复杂,建造难度也较大。塑料大棚一般都在投产的成龄茶园中搭建,其高度要求达到3米左右,跨度以3条-5条茶行(5米~8米)为宜,长度以40米-50米为宜,即一栋大棚净栽培面积为200平方米-400平方米左右。建筑材料主要视投资大小而定,投资大时可选用耐久性的钢筋、水泥结构,投资小时可采用竹木结构。不论采用何种建材,都要考虑有一定的牢固度和保温性。(2)大棚的建造与施工技术
塑料大棚投资大,使用年限较长,使用效果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建造前要作好园地选择,合理布局,并根据土地条件、经济实力和原材料来确定大棚的结构及大小,然后,根据结构,作出用材及建造计划。大棚的建造应考虑到通风、透光、保温、增温、排湿,同时还要考虑到棚内各项田间管理及采茶作业的方便,建筑材料力求轻便、坚固、耐用、价格低廉,可以就地取材等,尽量降低成本。
第一,园地选择。建造塑料大棚的茶园,要求避风向阳,地势平坦或缓坡,北高南低,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土质肥沃,产量高,茶树品种为早芽的无性系优良品种,选择这样的茶园建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棚的经济效益。
第二,建造材料。竹木结构的大棚成本低廉,使用寿命为3年-5年,水泥钢架结构的大棚牢固耐用,透光性好,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可节省每年的维修费用。
第三,大棚的施工。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塑料大棚一般在霜冻来临前(10月下旬-11月上旬)建成为宜,不宜太迟,否则起不到促使春茶早发芽的作用。
竹木结构大棚,骨架主要用竹竿(竹片)和木料,一般跨度为5米-8米,高度2.5米-3.5米。施工时可按下列工序进行,即埋立柱,上拱杆,绑纵向拉杆,盖膜,上压杆,安门。在盖膜工序中,装压膜线是技术关键,它起到压紧棚膜的作用,防止风对棚面及塑料薄膜本身的毁坏,另外,紧压棚膜还可以减少阳光的反射,增加棚内阳光的透入。以往压膜线多为8号铁丝,由于铁丝吸热快,温度高,易使铁丝下棚膜过快老化而破裂,铁锈还会污染棚膜,降低棚膜透光率,以往还有用尼龙线压膜,由于尼龙线拉伸性大,一般不易将膜压牢,此外,尼龙线不耐日晒雨淋,易老化断裂。目前已有专用的压膜线,它强度大,拉伸性小,对棚膜无损伤,一般可用3年-4年。
除竹木结构的大棚外,目前常见的还有竹木水泥混合结构及钢架水泥混合结构的塑料大棚,它们的建造工序与竹木结构大棚基本相同。竹木水泥混合结构大棚用水泥预制件作立柱,支撑强度大,抗风、抗压能力强,使用寿命比竹木结构大棚长,但建造成本较高。钢架水泥混合结构大棚用水泥预制件做立柱,棚架用钢材焊接而成。钢架水泥混合结构大棚的规格完全由茶园而定,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其强度大,使用寿命长,透光性好。
茶叶产业发展行动工作
1、光照:茶树对紫外线有特殊的嗜好,光照要适中。
2、温度:气温日平均需要在10摄氏度左右。
3、土壤:选取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通气性、透水性能好的土壤。
4、地形:最好是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
5、密度:量采取丛栽或条栽的方式,避免过度密植,创造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
6、杀虫: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一般喷施低残留的新农药。
7、施肥:重施基肥,合理追施春肥、夏肥、秋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平衡施用。
茶叶产业发展行动工作
一、《行动方案》出台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要求,立足当前云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落实《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在持续推动全面绿色发展的基础上,紧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加快云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二、《行动方案》主要目标
《行动方案》提出,云茶产业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从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的转变。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740万亩、50万吨左右,新增绿色有机茶园面积150万亩,保持有机认证茶园面积、有机认证茶产品数量全国第1位,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三、《行动方案》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围绕云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基础上,从绿色茶园基地建设、云茶企业高质量发展、云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云茶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等6个方面提出8个重点工程任务18条措施,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高质量绿色云茶产业。
一是实施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古茶树保护范围划定、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建设古茶树种质资源圃、古茶树信息数字化建设等,健全古茶树资源管理保护体系。
二是实施绿色有机化深化工程。开展提升绿色有机供给能力、落实绿色有机奖补政策、加强绿色有机市场监管等3项工作。在做好茶园绿色化生产,积极探索智慧茶园、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上,推进茶园绿色有机认证,并按照“先建后补、取证后补、按量奖补”的原则,对符合“获得国内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且在销售产品上标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的茶叶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认证茶园及认证茶产品进行一次性奖补;同时,加大对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的监管。
三是实施茶叶加工提质工程。开展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做优做强经营主体、巩固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进加工园区聚集发展等4项工作。通过推进规范化茶叶初制所建设把好“原料关”;持续优化环境资源、提升精深加工装备、加大新产品开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以勐海产业园区、凤庆产业园区、思茅产业园区为重点的茶叶园区建设,构建普洱茶、滇红茶、有机茶加工中心,打造云茶产业集群。
四是实施产品质量监管工程。开展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大产品质量管理等2项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为主,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同步实施的云茶产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加强茶叶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及茶园投入品管控的基础上,持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构建茶企、政府部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相互连接的云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五是科技创新攻关工程。开展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等2项工作。引进高层次茶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深化政企、校(院)企合作,大力培养初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加工和营销专业人才、高素质茶农。同时,鼓励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以普洱茶、滇红茶为重点的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基础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六是实施云茶品牌培育工程。开展推进地理标志认定、注重云茶品牌培育等2项工作。以“普洱茶”“滇红茶”品牌为重点,通过积极申报茶类地理标志、“10大名茶”评选、云茶“云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认定等,打造产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兼具的云茶品牌集群。
七是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开展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市场营销模式等2项工作。通过支持建设茶叶(毛茶)产地交易(批发)市场,鼓励建设线下品牌形象店、展销中心、体验店、专营店和线上旗舰店、企业店等,健全多元化的云茶市场网络体系。同时,鼓励以“10大名茶”为代表的茶企积极参加专业展会、推介会,同步开展集品牌宣传、茶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云茶大讲堂”、云茶高峰论坛等,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销售市场。
八是实施茶文化提升工程。开展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等2项工作。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为载体,融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作品、茶技能竞赛、茶事活动等,开发“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线路,推进云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