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想要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种植有哪些技术?

一、细整地

想要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种植有哪些技术?

小麦根系相对发达,70%集中在离地表10-30 cm的耕作层。播前做好精细整地对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氮、磷配合,三种肥料坐底。

研究认为,粗细肥结合、氮磷结合、粗肥、氮肥、磷肥“三肥坐底”的方法,是增产的显著措施,也是冬前培育壮苗的有效手段。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要本着“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拓宽肥料来源,为麦田准备足够的基肥。一般来说,施基肥重的麦田,苗期比年后同样施肥量的麦田长得更快更壮,冬季死苗更少,成穗率更高,增产显著。一般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一半以上可施于保肥能力强的粘土底部。保肥能力差的沙质土壤应少施,占全期氮肥总量的40%左右,宜坐底。根据大量试验,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麦田,需施优质土杂肥5000公斤以上,标准氮磷肥各50公斤,硫酸钾10公斤左右。

1.在适宜的土壤湿度下播种

它是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必要条件。小麦种子必须吸收自身重量的45%左右才能发芽。缺水往往成为影响出苗和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土壤水分充足的播种是保证所有幼苗健壮的重要措施。在我们组最近的地方,秋季降雨量逐渐减少,以前的作物灌溉较少。秋收后,土壤水分不足。因此,给脚掌浇水,既能满足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的需要,又能为中后期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说,如果沙地的含水量低于15%-16%;次生土壤含水量小于17%-18%;如果粘土含水量低于20%,应在脚底浇水后播种。在土壤墒情好的情况下,要快收快耕不晒茬,耙带耕不晒茬,抢墒情播种,尽量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保证秧苗完整、整齐、结实。

2.育苗和越冬管理

从出苗到越冬,冬小麦的生长特性可以概括为“三长一全”。即长根、长叶、长分蘖,完成春化阶段。其中分蘖是生长中心。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在保苗的基础上促根促蘖,让弱苗长得更壮,让壮苗长得稳,保证麦苗安全越冬,为来年穗多、穗大打下良好基础。检查苗木,及时补种。确保幼苗完整和均匀。由于缺种、土壤水分不足、地下害虫危害等原因,需要及时检查苗木并补种。为了使补种后的麦苗出土早,可将小麦种子用冷水浸泡24小时或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浸泡12小时,可促进生根壮苗,增加分蘖,增强抗寒能力。浸泡后,播种前应晾干。

3.及时冬灌,保护苗木安全过冬

①小麦越冬前及时冬灌是保护幼苗安全越冬、防止早春干旱、晚春受冻的重要措施。水热容量大,冬灌后土壤水分充足,可缓解地温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并保持第二年复壮期蓄水,以便冬春使用;此外,冬灌还能崩土、压克拉、消灭越冬害虫,因此冬灌增产效果明显。经试验,一般可增产20%以上,在冻害严重的年份,增产幅度更大。

②冬季应及时灌溉。如果冬季灌溉过早,温度高,蒸发量大,冬季土壤水分流失过多,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灌溉太晚,温度太低,水不容易渗下去,很可能积水结冰,幼苗死亡严重。适宜的冬灌时间一般从平均气温7-8℃开始,到5℃左右结束。这个时候,“晚上天寒地冻,但正好适合冬季灌溉”。冬季灌溉的顺序:一般低洼地、粘土地可先灌溉;因为土壤水分流失快,应该以后再灌溉。冬季的灌溉水量不宜过大,宜能当天浸泡通过。避免洪水。以免造成地面积水,形成冰层,呛死麦苗。冬灌后,尤其是初冬灌溉的麦田,要及时锄翻松土,防止出现裂缝、漏风,造成伤根、死苗。

4.冬灌结合追肥

有两三种小苗的麦田,或早播不施肥,苗旺的地方,可以结合冬灌施氮肥。每亩施尿素5-10公斤,可使小麦提早返青,冬前巩固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冬富春用。但是,对于一种多苗的麦田,一般可以不施肥或少施肥。为避免春季分蘖过多、群体大,会造成后期倒伏。

三、复壮期管理

从开始返青到起床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是苗期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返青期。这个时期的生长主要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这是促进后期弱苗升级,控制旺苗过度生长,调整种群规模,确定穗率的关键时期。因此,复壮期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麦苗早长稳长,冬前巩固分蘖,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为提高成穗率、增加亩产穗数、争取大穗奠定基础。

想要小麦的高产和增产显著,都有哪些种植技巧?

 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那么小麦高产种植的新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高产种植新技术,一起来看看。

小麦高产种植新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种植小麦。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13g/kg,水解氮?80mg/kg,速效磷?20mg/kg,速效钾?

 150mg/kg。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耕深20cm左右,并耙透耙匀,做到上虚下实,以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可用40%辛硫磷或40%毒死蜱4.5kg/hm2,拌干细土150~225kg随犁撒施,防治地下害虫。

 2.选用良种

 一是要选用与当地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品种:二是要选用与生产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品种。选用时应积极听取小麦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推荐指导意见,降低生产的盲目性。

 3.种子的处理

 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4.适量播种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条件因品种制宜。中产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适当增加播量,可较多地依靠主茎穗争取高产。高产田若播量过大,易引起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好,个体生长弱,易倒伏,若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不会过大,个体促壮,抗倒,穗大,产量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不同的品种要掌握一定的播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 播前准备

 1.1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选用优质、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高肥水地块宜选用武农148、小偃22、矮抗58等品种,中低肥水地块宜选用小偃22、西农979等品种。小麦播种前除选种、晒种外,最好每100 kg种子用200~300 g的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或小麦专用拌种剂对麦种进行包衣或使用包衣种子,防治小麦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病害,保证小麦出全苗[1]。

 1.2 土壤处理及培肥地力

 土壤处理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 g/hm2拌52.5 kg豆饼,结合耕地边撒边犁;也可用3%甲拌磷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30~45 kg/hm2,用于防治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镁、钙及硫等元素,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无素。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微生物量激增,土壤生物活性强度提高,接触酶活性可增加47%。随着微生物繁殖力的增强,生物固氮增加,碱性降低,促进了土壤的酸碱平衡,养分结构趋于合理。秸秆还田可使土壤容量降低,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小,土壤结构明显改善,连续秸秆直接还田,由于根茬粉碎疏松和搅动表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保水、透气和保温能力增强,吸水率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兴平市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广秸秆机械直接还田技术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有效途径。

 1.3 科学配方,合理施肥

 按照目标产量,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产量6 750~7 500 kg/hm2,施优质腐熟有机肥30~45 t/hm2及纯氮180~225 kg/hm2、五氧化二磷135~180 kg/hm2、氧化钾90~120 kg/hm2,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和70%氮肥作底肥结合翻地施入,剩余30%氮素化肥结合灌水在拔节期追施。

 1.4 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一般深耕20~25 cm,深耕耙透不漏耕,旋耕机作业的地块,旋耕深度要达到15 cm以上,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至少旋耕2遍,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无残茬和土块。起垄要求行直垄端,为提高小麦机播种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适期播种,宽幅精量条播

 2.1 播期确定

 科学地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期是冬前形成壮苗的关键,也是小麦高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近年冬前(9?11月)气温有提高趋势,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气象预报确定。一般于日平均气温14~16 ℃播种,兴平市一般在10月7?18日播种,半冬性品种于10月7?12日播种最佳,弱春性品种在10月12?18日播种为宜。

 2.2 宽幅精量、半精量条播

 小麦精量、半精量条播是有效控制播量、适当降低基本苗、构建合理群体的有效途径。用精量、半精量条播机播种,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 cm,覆土良好、镇压较实。同时带肥下种,种肥以约75 kg/hm2的氮磷复合肥为宜。主要根据品种的分蘖力、分蘖成穗率、播种期早晚和土壤肥力水平确定播种量,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播期较早和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播量相对小些。一般播种量为:精量120~150 kg/hm2,半精量10~12 kg/hm2,早播宜少,晚播可以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1 d,播量增加3.75 kg,确保全苗不断垄[2]。

 3 加强冬前麦田管理,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3.1 促查苗补种,培育壮苗

 播后10 d左右,及早查苗、补苗,消灭断垄,保证苗全;消灭疙瘩苗、保证苗匀、促进苗壮。对群体偏大、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要及时进行中耕、镇压,中耕深度7~10 cm,也可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对水450 kg喷雾抑制其生长,实现控旺转壮。对晚播弱苗麦田,以促为主,采取增施有机肥和中耕等措施提高地温,实现促弱转壮。

 3.2 化学除草

 在采取轮作倒茬和人工除草的基础上,于11月下旬选晴天用高效、低残留麦田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6.25%使阔得水分散颗粒剂150~300 g/hm2,或20%使它隆乳油750~900 mL/hm2对水450 kg防治;对禾本科杂草可用3%世玛乳油375~450 mL/hm2对水450 kg防治。

 3.3 适时冬灌

 及时灌好越冬水,冬灌时间以平均气温降至4~5 ℃、日消夜冻时浇越冬水为宜(一般在12月15日前后),秸秆还田地块,应提前10 d进行冬灌,及时踏实土壤,严防麦苗架空死亡,造成缺苗断垄,一般灌水900~1 200 m3/hm2。

 4 狠抓中后期管理,促苗转化夺高产

 4.1 科学追肥,促进麦苗升级转化

 根据苗情科学追肥,对一、二类麦田积极推广前氮后移技术,提高小麦品质,3月上中旬结合浇起身水追施尿素120~150 kg/hm2;对长势较弱的三类麦田追施尿素150 kg/hm2,促进麦苗升级转壮;生长过旺或群体偏大的麦田,除起身期控制肥水外,在拔节前还应采取压麦、深中耕和化控等控制措施[3]。

 4.2 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对于冬季未进行化除的麦田于3月上旬及时开展化学除草。4月上旬,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0 g/hm2,加1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水450~750 kg,综合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及麦蚜、麦蜘蛛、吸浆虫;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0 g/hm2,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加磷酸二氢钾2.25 kg/hm2对水450~750 kg综合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和干热风;若小麦扬花期天气预报有2~3 d阴雨过程可用50%多菌灵750 g/hm2对水450~600 kg在雨前喷施,预防赤霉病,如雨前未喷施,在雨后1 h补喷仍可有效防治赤霉病[4]。

 4.3 酌情浇水,防止倒伏

 孕穗期和灌浆期是小麦需水的高峰阶段,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浇水时要结合天气、土壤墒情、苗情等具体情况而定,切忌浇水过晚造成后期遇风雨倒伏,导致小麦减产。

 5 适时收获

 小麦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末期,应及时收获,抢收抢打,确保丰产丰收。

小麦是人类的主食之一,每个人都离不开小麦,但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农民伯伯们经常会遇到小麦产量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民伯伯们的收益,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九种小麦增产技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是先对土壤进行化验,测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等数值。通过分析,按照作物生产所需要各种元素的多少,再以产定肥。一般情况下小麦配方肥料中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为1:0.6:0.25,每亩可施土杂肥4000~5000公斤,标准氮肥50~70公斤,磷肥40~50公斤;钾肥10~15公斤。

二、肥水浸种技术

肥水浸种技术是先把肥料按一定比例溶在水里,然后放入麦种浸泡一定的时间。肥水浸泡主要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使面积增大,分蘖提早,成穗率高。适合肥水浸泡的肥料有1%浓度的尿素或硫酸铵或三元复合肥,0.1%浓度的磷酸二铵和3%浓度的过磷酸钙。浸种时间一般不可超过12小时,以防浆种。如遇土壤墒情不足,又没有灌溉条件或在短期内无降雨时,则不可用肥水浸种,否则会发生烧苗或死苗现象。

三、品种混播技术

品种混播技术是指把不同的小麦品种混播在同一块地上,这样做不仅能发挥各品种的优势,还能克服各品种的弱点,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提高小麦品种对多变性气候条件和病虫害的抗性,有助于高产、稳产。要使小麦混播增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品种应是冬性或半冬性,春性或半春性,播期(适期)与收获期大体一致。

2、混播品种高矮要悬殊,可相差5~20厘米,以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率。

3、根据地力、肥力、产量确定适宜播量比例,如果以矮秆为主,矮秆品种占70~80%。在病虫害严重、地势低洼的地区以高秆为主,矮秆为辅;砂壤土以中低秆为主,粘土为中高秆为主。混播技术一般能使小麦增产5~10%。

四、小麦东西行向种植技术

小麦实行东西行向种植,一般比南北行向种植增产5~10%。这主要是根系分布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有“趋南”现象。选用东西行向种植,作物根系的扩展方向与行向垂直,在充分利用地力、提高根系对肥料吸收利用率、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和发挥物理促控作用(如中耕断根)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南北行向种植。另有资料表明,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番茄等作物,也都是东西行向种植比南北行向种植产量高。

五、宽窄行播种技术

高产田小麦实行宽窄行播种比等行播种能增产10~16.4%。实行宽窄行种植,不仅有利于通风透光,发挥边际效应,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而且能为农作物增施气肥(CO2),而增施CO2乃是高产的主要措施。

六、种子磁化技术

经过磁化处理后的种子,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发芽率高、出苗快、根系发达、有效分孽率高、植株粗大、抗倒伏、抗病害和抗旱能力强等优势。据试验表明,采用种子磁化技术可使小麦平均增产10~12%,玉米增产12~15%,大豆增产18%,花生增产22~25%。

七、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

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是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利用机械播种,并控制和做到减少播量,使麦田群体较少,促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从而获得高产。采用机械播种,每公顷播种量为105~150公斤,可增产5~10%。

八、灌水加钙技术

小麦灌水加钙技术就是在小麦灌溉中掺入一定量的钙元素,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在灌水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钙元素,可减轻对土壤团粒的破坏,改善小麦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这项技术适宜于土壤中含钙质少、有机肥料不足的地块。

九、叶面喷钛技术

在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给叶面分别喷施浓度为1×10~6和5×10~6的钛溶液,可显着促进小麦根系对土壤氮素的吸收,促进小麦稃壳子中的氮元素向籽粒输送,可使小麦增产5~7%。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