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海洋贝类病害和健康养殖

我国是世界水产量最大的国家,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约80% 的海水养殖产量是海产经济贝类,其中滩涂贝类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9%。我国是世界水产量最大的国家,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约80% 的海水养殖产量是海产经济贝类,其中滩涂贝类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9%。滩涂贝类养殖成本低,投资少,产量高,设施和操作简单,已成为沿海的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海洋贝类病害和健康养殖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和规模迅速扩大,养殖品种不断增多,自身污染日益严重,加上沿海经济的发展,陆源污染物排放增多,使水域环境严重恶化,导致病害及死亡经常暴发。

研究表明,病害机制相当复杂,当前完全有效的做到病害控制和制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不现实的。

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持水环境良好和稳定,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止方法,才能减轻危害程度,控制流行的规模,减少病害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1 病害死亡原因分析以前对死亡原因调查,大多从环境着手,推论较多,多数认为海洋污染,天气异常和赤潮造成,很少查到确切的原因。

养殖贝类的病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非病原性和病原性。

非病原性,包括机械损伤、物理和化学刺激、饵料缺乏、乱用药物等:病原性,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虫、寄生虫等。

在养殖过程中,病害并不是单一的,而全都是混合感染的。

非病原性疾病,也能引起病原性疾病。

养殖贝类病害暴发和大批死亡,就是这两种类型的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原因:1.1 水域富营养化工厂废水、生活污水,动物残饵和粪便使水域氮磷超标,水质过肥,形成海水富营养化。

这样海水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不断提高,使海水严重缺氧,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将引起贝类大批死亡。

1.2 养殖容量养殖容量的定义为特定的水域,单位水体养殖对象在不危害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一个海区、海湾或者一个养殖池塘,贝类养殖,都有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超过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大养殖量,盲目的发展,而不考虑这一水域的基础生产力,就会造成养殖贝类严重饥饿。

贝类不但无力生长,而且缺乏抵抗外界不利环境的能力。

有些地方海涂养殖和池塘养殖,密度过大,因饵料不足造成生长缓慢,体质消瘦,抵抗能力较差,外界细菌很容易感染,极易生病。

1.3 天气变化(1)盐度影响:暴雨洪水使盐度过低,天旱少雨使盐度过高。

(2)高温影响:养殖海涂潮头水”,受涂温影响、水温过赢塘养水浅,太阳暴晒,水温过高。

(3)风浪影响将海涂和塘底的缺氧水和污染物、翻卷到上层,污染养殖水域。

高温、旱涝、低气压和风浪,都是贝类大批死亡的气象因素。

1.4 种质退化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养殖生物,杂合性越高,变异性越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纯合性越高,变异性越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弱。

局部海区的单一品种,因多年繁殖,造成种质退化。

例如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从日本引进太平洋牡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都是因为引进的亲贝数量有限,又经过多年的繁衍,出现了种质退化。

1.5 理化因子超标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密集,大量污水流人海中,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和酸碱、石油等,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农田中还有没有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还有滴滴涕,要经过10-50年,才能分解。

这些有害物质大量超标,发生贝类中毒死亡。

由于滩涂和池塘,长时间连续养殖,排泄物、死贝、残饵等大量蓄存、积累,造成底质老化、硫化氢、氨氮过量。

调查表明,缢蛏、泥蚶等贝类,死亡严重的滩涂和池塘,底质发黑,恶臭难嗅,造成池塘和滩涂缺氧,过量有机物,一到高温季节,在细菌作用下,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同时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氨氮、硫化铁,将造成贝类得病。

1.6 贝类繁殖繁殖期,体质衰弱,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病。

文蛤、缢蛏、泥蚶、扇贝、牡蛎等,突发病害,多发生在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因为性腺发育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降低了抗病能力,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容易死亡。

1.7 赤潮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沿海赤潮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其中有毒的赤潮,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死亡、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甚至造成无氧状态,产生赤潮毒素,导致养殖贝类发病死亡。

在池塘内施肥过多,造成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人为的赤潮”,使贝类消瘦,得病死亡。

1.8 敌害生物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养殖区,敌害生物较多,如玉螺、蛇鳗、海鳗、蟹类、章鱼和海鸟等,都能吃食贝类,浒苔覆盖滩面和塘底,妨碍贝类呼吸,藻类死亡腐烂,污染底质。

1.9 互相感染贝类发病期多在夏季,细菌、微生物和寄生虫繁殖加快,贝类死亡后容易腐败、发臭。

底质很快变黑,污染周围滩涂和塘底,也污染了水质,引起相互感染.相继死亡。

1.10 自身污染养殖水域中,由于残饵、排泄物、尸体等大量积累,使水质和底质产生污染。

不但影响养殖贝类的生长,而且促使病原微生物的繁衍,为病害发生和传播创造条件。

乐清湾为半封闭的海湾,海水交换能力差,残饵和排泄物不能很快排出,便在海底和塘底长期积累,促使水质和底质严重恶化,导致疾病发生。

据日本楠木研究报导,1977~1981年广岛筏式牡蛎养殖,1台筏架165m2养殖面积,对排泄物干重测定,一年总量有l9.3t。

1.11 热污染养殖水层过浅,暴晒水温升高,贝类耗氧量增加,使水中溶氧量降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贝类体质衰弱,抵抗力降低。

水中缺氧,将产生H2S和寄生虫,更容易使贝类发病死亡。

1.12 常见病害贝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原虫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在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颗粒,使细胞大量解体;细菌性疾病,软体组织中被弧菌和有害细菌感染;原虫性疾病,是单孢子属引起的疾病;寄生性病,如寄生蟹、吸虫、水螅、鱼蚤、线虫等。

我们在缢蛏体内,检查到食蛏泄肠吸虫,自毛蚴侵入缢蛏体内,大量吸取营养,发育成长为包蚴,进行无性繁殖,形成大量子孢蚴、孙包蚴,内脏组织几乎被虫体消耗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5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