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养殖技术要点
【蛏子养殖技术要点】缢蛏为软体动物门竹蛏科动物,别名蛏子。养殖蛏子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管理简便、生产稳定等优点,是群众致富的好途径。现将蛏子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苗种生产蛏子养殖的苗种来源,主要依靠采捕野生苗和海区半人工采苗。
1.采捕野生苗自然海区蛏苗分布在高潮区下部河口、港叉、水沟两侧。
每年立冬开始采苗,至大寒前后结束。
采苗方法是用淌苗袋刮土荡洗蛏苗。
淌苗袋长120厘米、宽40厘米;淌苗袋的袋口为30厘米宽的梯形竹框;刮泥用的刮板宽8厘米、长24厘米,用毛竹制成。
根据不同季节时间的蛏苗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淌苗袋洗苗。
一般地淌苗袋网目0.5毫米的,多在立冬至小雪后1个月间使用;网目0.8毫米的,多在大雪前后半个月间使用;网目1.0毫米的,多在冬至前后半个月里使用;网目1.2毫米的,多在小寒前后半个月里使用;网目在1.5毫米的,多在小寒以后半个月使用。
刮土深度为1—3厘米,然后将淌苗袋置水中筛洗,除去软泥杂质,即得纯净蛏苗。
采到的蛏苗要经过育苗池越冬培育。
育苗一般建于高潮区,小潮不能淹没、温度较高、水流缓慢、并有淡水可以引入池内的滩涂,面积为0.05亩左右,池的上下方各开1个水口,以便排灌之用。
在放苗前l一2天,将池底的泥土碾碎,耙松,压平。
池内蓄水深度约15厘米。
越冬期间要防止堤坝漏水。
严寒时,要增加蓄水深度,防冰冻。
幼苗在育苗池中经过2个月左右的养殖之后,个体增大,生活力增强,这时育苗池的环境已不适于蛏苗生长的需求,需移到中潮区放养,再经2个月左右培育,即成苗种,可移到养成场养殖。
2.半人工采苗半人工采苗就是根据蛏子的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于新土上的习性,对蛏子繁殖海区的滩涂底质进行人工改造,使蛏苗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从而采到大量的蛏苗。
选好苗埕滩涂:蛏苗埕应选择在风浪小、潮流缓、涂面平坦的中潮区上段,且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滩涂,坐北向南和港浦两侧的滩涂更适宜。
具有软泥或泥多沙少底质的滩涂附苗量多且苗质好。
苗埕型式与整埕方法:综合各地的生产经验,苗埕有坪式、畦式和宽式3种。
坪式:在风浪较小、软泥底质的内湾滩涂上修筑苗埕,要在其两旁和上方挖宽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水沟,围出宽4—8米、长15米左右的滩涂面即成苗坪,毗连成片便为坪式苗埕。
畦式:在风浪稍大、底质稍硬的内湾滩涂上修整畦式苗埕较好。
将挖起的埕土堆放在苗畦两侧和上方,形成三面围堤的苗畦。
苗畦之间由高0.4米、宽2米的堤隔开。
苗畦一般宽5—13米、长20米左右。
在堤的向潮一面开一个缺口,用来进水和排水。
窝式:在风浪较大、底质较硬的内湾洱区挖掘滩涂面,四周筑堤,形成窝状埕地。
在低处留一缺口,让海水进出或关水保温之用。
修建以上3种苗埕都需进行锄埕、耙埕和平畦。
锄埕时,先挖去10—30厘米厚的表土,然后翻土,让潮水冲刷和日晒数天,便于清除土中的腐殖质与生物敌害。
接着耙碎泥块,疏通苗埕四周的水沟,整成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的苗埕,此为耙埕。
平畦是整埕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掌握平畦时间,二是埕面要求光滑。
平畦的方法是用木板或泥马在整好耙细的埕地上,将泥土压乎抹光,把埕面筑成中央略高,四周较低的隆起状,退潮后不使埕面积水。
实践证明:在附苗前1—2天进行平畦效果最好,平畦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蛏苗附着。
为了能适时乎畦附苗,必须做好乎畦的预报工作。
平畦预报是提高蛏苗产量的重要措施。
具体做法是:在蛏子繁殖期内,每天检查亲蛏性腺发育和精卵排放情况;检查海水中蛏子幼虫的发育阶段和幼虫数量变化,若出现海区幼虫突然大量减少,说明幼虫已下沉附着,从而作出平畦预报的时间,适时进行平畦。
在水温20—24℃的条件下,蛏子从产卵到附苗约需了一10天,当出现亲蛏大量排放时,从排放的那天向后推5—6天即为乎畦最佳时间。
苗埕管理:要做到一勤、二补、三防、四及时。
”即勤下涂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补填埕面洼壑以免积水,修补崩堤缺口,以免潮流冲刷苗埕;防自然灾害、生物敌害与人为踩踏;及时疏沟通水、平整畦面、清除淤泥、蓄水保温。
尤其在冬至前2—3天,须堵住苗埕进出水口,蓄存30—50厘米深的水,直至立春天气转暖为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27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