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意见
【2018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意见】当前,“雨水”已过,主产区大部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正是加强春季田管、促进苗情转化,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受2017年秋播期间连续降雨影响,部分地区小麦播期推迟,晚播麦面积增加,加之主产区冬春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目前苗情长势总体偏弱。针对2018年冬小麦苗情特点,春季田间管理应坚持以促为主、促控结合,因地因苗制宜,加强分类管理,促苗情转化升级,防控病虫草害,严防和补救春季冻害”的技术途径,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夯实夏粮丰收的基础。
本区南部小麦已经返青,中部和北部还处于越冬期。
由于晚播麦面积大于2017年,同时冬季降水少,目前墒情偏差,苗情偏弱。
一是镇压划锄,浇水保墒。
早春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冬季冻融疏松的土壤,改善墒情,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锄地能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镇压和划锄结合进行,先压后锄,达到土壤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抗旱促苗早发的作用。
对吊根苗和耕种粗放、坷垃较多、秸秆还田导致土壤暄松的地块,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补灌,抗旱保苗。
对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促土壤下层水分向上移动,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
二是促控结合,分类管理。
对三类苗,应以促为主。
一根针”或土里捂”麦田,要通过早划锄、早追肥”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增温促早发。
同时,在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追施氮素化肥和磷肥,促根增蘖保穗数。
只要墒情尚可,尽量避免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土壤透气性延缓麦苗生长。
待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三类苗可以施肥浇水,亩施5—8公斤尿素,促三类苗转化升级;到拔节期每亩再施5—8公斤尿素,促进穗花发育,增加每穗粒数。
对二类苗,重点是适当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应在小麦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
对一类苗,突出氮肥后移。
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70—80万的一类麦田,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以获得更高产量;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60—70万的一类麦田,在小麦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公斤。
三是防控病虫,化学除草。
做好纹枯病、全蚀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及时防治、联防联治。
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及时化学除草,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除草剂,并严格按照要求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四是预防冻害,及时补救。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御早春冻害。
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适量氮素化肥,然后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本区小麦陆续开始返青,但晚播面积较大、冬季雨雪量大、温度低,弱苗比例较高;部分麦田沟系标准不高、土壤偏湿,易引发渍害;大部分麦田冬前未进行化除。
一是因苗施肥,促弱转壮。
开春时及时查苗,对返青时群体过小,亩茎蘖数小于35万的三类苗和脱肥严重麦田,返青后及时追肥,促弱转壮,争取足穗,一般亩施尿素5—8公斤和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含量各15%的三元复合肥10—15公斤;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二类苗麦田,拔节肥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时追施,有利于培育壮秆大穗;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防止倒伏。
二是清沟理墒,排水降渍。
在早春,未开排水沟的麦田,要抓住晴天尽早开好麦田三沟,开沟泥土要均匀散开,避免损伤麦苗。
已开沟的麦田,确保麦田外三沟畅通。
三是防御冻害,及早补救。
在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及时追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公斤,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5—10公斤,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争取小分蘖和高节位分蘖成穗。
四是防病治虫,化学除草。
重点加强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特别要在抽穗期和开花初期防治好赤霉病。
各地要根据杂草种类及时进行化学除草,控制杂草危害。
对群体过大、有倒伏风险的麦田,应适时镇压控旺或化控防倒。
本区小麦处于拔节后期,苗情总体较好,但1月下旬至2月上旬气温持续偏低,生育进程比常年稍晚。
大部分区域土壤墒情适宜,丘陵稻茬麦渍害明显,条锈病发病略重于2017年同期。
管理措施以促为主、促控结合。
一是科学施肥,促苗健壮。
对亩产目标400—500公斤的稻茬麦,亩应施纯氮总量9—11公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4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