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白叶枯病
糯米白叶枯病是糯米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糯米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糯米白叶枯病是糯米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糯米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
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
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
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
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
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
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
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
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
Ⅰ群弱,Ⅱ群为中等,Ⅲ及Ⅳ群较强及强。
发生特点: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
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
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
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
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
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35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