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农业政策与地方特色如何有效衔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逐步绘就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明确要求“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农业政策与地方特色如何有效衔接

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参与者,2015年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先后在周口市扶沟县冯老村、濮阳市台前县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覆盖广、可持续、能复制的帮扶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河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结合定点扶贫和校地帮扶工作实践,在认真梳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施脉络和时间交集,认真思考两者相承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上,从思想观念、政策体系、产业项目、人才队伍、文化教育、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强化思想观念有效衔接。思想观念是具体行动的指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思想观念的衔接是确保两大战略顺利过渡的前提条件。脱贫目标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新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是一场“持久战”,丝毫的懈怠都可能影响脱贫成果的巩固、振兴战略的实施、各项举措的落地。两大战略的衔接是从精准扶贫的“点”到全面振兴的“面”的全方位衔接。

推进政策体系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的关键节点,要在保持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把需要保留的特惠性政策与适用面广的普惠性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和调整政策对象、措施方法、实施方式等内容,实现政策体系的有机衔接,从而巩固脱贫成效和加快乡村振兴。

法律依据:

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对原《农业法》第三章“农业生产”做了较大调整,增加和补充了以下内容:一是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二是动植良种;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合理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动植物品种选育、生产、更新和良种的推广使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节水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气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标志制度;动植物防疫制度;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制度等。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系是什么?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定盘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无论是脱贫的数量还是脱贫的质量都前所未有,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彰显了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又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使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时间更紧。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此,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对脱贫任务重、整改任务重、巩固成果任务重的地区进行重点帮扶;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以强化责任落实制度为总抓手,严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加大督查力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强扶贫领域的监督执纪问责工作。

其二,坚持“四个优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年“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因此,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把“四个优先”落到实处。一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要将精兵强将充实到脱贫攻坚队伍中,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精准选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攻坚队伍。要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提拔使用干部,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褒奖、大胆使用,通过用好干部工作指挥棒,充分激发决战一线干部的工作潜力。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要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格局,推动人才、资本、项目、土地、技术等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中。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中央财政要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各级财政也要保证脱贫攻坚的资金需求。四是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特别是脱贫攻坚一线倾斜,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有效破解困扰群众的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

其三,坚持激发内生动力。目前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越是接近目标,就越是要重视补足可能出现的短板和不足,激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释放贫困群众努力奋斗的潜在能量,从而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要以深度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严格对照标准要求,集中力量攻关,构建起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破除“等靠要”等不良习气,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加大教育扶贫政策实施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法律依据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以“六个精准”统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第一节创新体制机制。

第二节加大政策支持。

第三节强化组织实施。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第七条 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第一、战略期限的交叉重叠性。按照中央的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安排是 2015 年至 2020 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安排近期是 2018 年至 2022 年,远期分别规划至 2035 年和 2050 年。两大战略在时间安排上一前一后,一短一长,相互交汇。

首先,脱贫攻坚战期间,国家通过出台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巩固提升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脱贫。两者一前一后,互相作用。

其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短期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长期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抓手,两者相辅相成。最后,2018 年至 2020 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时间上的交叉保证了两大战略的无缝对接,进而确保了在战略实施各要素上的连续性。

第二,战略思想的一致性。脱贫攻坚战通过“五个一批”,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乡村振兴则是从城乡协同发展、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等多个维度出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

两者都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关怀,体现了中央让广大农村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决心,体现了中国***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

第三,战略目标的联动性。脱贫攻坚战针对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靶向扶贫的模式,旨在规定的期限内实现脱贫。然而贫困问题的实质,是乡村贫困人口缺乏可支配和利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且缺乏改变这种状态的能力,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处于严重欠发展的不利位置。

脱贫攻坚结束后,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刚刚步入正轨,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条件依然存在不足,贫困地区的家庭和个人的风险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依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难免会出现有些脱贫户返贫的现象。

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消除意味着脱贫攻坚的结束,脱贫攻坚的结束并非代表贫困的终结。

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有效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最有效方式。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这样的一个战略,它在保障贫困地区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为增强农村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注意

在脱贫攻坚战中,政府通过提供扶贫资金、技术、优惠政策等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

从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来看,更强调建设好村庄发展的外部环境,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将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更加体现了 “产业+振兴”的应有之义,体现了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其自力更生的战略方针,更有利于乡村的长远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1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