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耐旱又喜荫的农作物有什么
针对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土壤贫瘠,投肥不足,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结构单一,生态脆弱这些严重影响我国北方旱农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于1986~1990年分别在半干旱偏早、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3种类型的9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以提高降水保蓄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研究并组装形成了农作物增产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
1.粮经饲结合的种植制度,特别是从改善本地区经济状况和生态条件着眼,适当增加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土地生产率和产值提高20%以上。
2.冬麦田伏期早深耕(深松)蓄纳雨季降水,秋收作物及早秋耕,并适时耙耢保墒,结合轮作制度实行必要的少耕保墒技术及秸秆、地膜覆盖,加强保墒;东北垄作中耕作物机具配套少耕播种,坡地等高打埂横坡耕种等蓄保降水的土壤耕作技术,冬麦田夏休闲期,降水保墒率提高10%以上,麦播前2m土体多蓄水14~30.8mm,秸秆覆盖可多保蓄降水10.2~20.4mm。
3.在良好耕作保墒基础上,对主要作物和土壤进行合理施肥培肥,每亩化肥最佳施用量及还田有机物质数量,在大面积应用中平均亩增产3lkg,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97%。
4.保水剂、蒸腾抑制剂、土壤结构改良剂等新技术在旱地农业中的利用,为旱地农业增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干旱来临时利用这些化学制剂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的加以利用,一般用量不大,但效果十分显著。
5.研究出了北方旱地冬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豌豆、大豆、油菜、烤烟、紫花苜蓿及饲料作物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及优化措施方案,使单产提高30%以上,并研究出旱地冬小麦依据播前土壤蓄墒量确定化肥用量的施肥技术。
本项成果从1987年到1996年,在3个不同类型区累计推广3700多万亩,其增产粮食8.03亿kg,平均亩增产21.7kg;按亩公斤粮食平均1.0元计算,新增纯收益8.03亿元,亩增收21.7元。在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项技术成果在我国北方5.1亿亩旱农耕地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5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