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土特产怎么找销路?
农村的土特产怎么找销路?怎样帮农村的农民卖农产品?一个现实社会中“三农”所面临的市场问题。
传统商业模式“产、供、销”交易结构,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生存概念”,完全不同“经商理念”的群体,商品在“买与卖”的的转换中产生价值。
互联网“弥补”了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资源配置合作模式中的市场“缺陷”。
利用平台,推广土特产农产品,这是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绿色食品”提升、“精准扶贫”的一场攻坚战。
要走通乡村振兴“一村一品”这条路,农业走“产业化”道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把农民组织起来,产出批量“土特产农产品”作为一个整体走向市场,而不是一家一户在市场上乱撞一气。
一.土特产农产品,有地域文化内涵和历史,从消费者出发,寻找独特的卖点,创意个性名称“广告语”等,使消费者对你的土特产农产品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消费的认知。
二.创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给自己的土特产农产品进行定位。当然品牌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市场时间的积累,客户信任口碑相传得来的。
学习自媒体,农民+平台,一个头条帐号“绑定”一个村。平台+社区,一个头条帐号“绑定”一个实体店。
农居对接/,线上线下融合,虚拟实体互补,就是农产品产、供、销交易结构“三驾马车”的资源整合,重组设计。
通过自媒体,卖土特产品牌农产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一条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中间道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新之路。
深化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江苏农行深入聚焦三类农户等重点发展领域,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模式,让农户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
走进南京市六合区马鞍泥桥农场蔬菜基地,30多位农民正在大棚里忙碌。“多亏农行支持190万元贷款,让我渡过了购种子资金不足难关。”农场主一边指挥工人在钢架大棚里安装微喷设施,一边笑着说。
农场流转面积3928亩,主要从事谷物、蔬菜种植、销售以及水产养殖、销售等。农场主有着较丰富的种养、销售经验,经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构建好了稳定的上下游供应商,经营效益较好。同时,他还就地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农场加大了市场拓展力度,随着订单量增加,农场主拟购买一批蔬菜、水稻种子育秧苗。经核算,他发现手中资金出现短缺,因数额较大,一时半会难以筹足。
为此急得饭吃不香、觉睡不着。江苏农行六合仁和支行在进村居推进涉农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建档活动中获悉后,现场实地调查并收集核实资料,认定农场主符合“六合现代农业种粮大户”“三个一”项目,当场制定了个性化的信贷支持方案,通过信贷绿色通道,短时间内为他办理申请、授信并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190万元,支持发展生产。
“农行贷款到账后,我用这笔钱及时购回了种子,组织人开始育苗,这下子履行订单底气足啦!”农场主开心地说。
聚焦龙头,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作为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南京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特色产品——青梅,深入挖掘传统配方,成功研发生产了优质青梅果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小小一颗青梅,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果”。但是今年初企业流动资金遇到了问题,眼看4月和5月就是青梅收购旺季,企业负责人万分着急。
江苏农行南京溧水华府支行获悉这一情况后,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简化办贷流程,快马加鞭实现高效办贷,从申请到放款,仅用一周时间便成功为企业发放500万元小微贷,确保春耕备播资金第一时间到位。
该农业公司的负责人信心更足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贷款就能下来,真是没想到。有了农行的支持,不仅解决了眼下的资金问题,也让公司今年扩大生产规模有了底气,这下可以放手干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江苏农行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乡村沃土当服务热土,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精准滴灌农企农户,“贷”出一片春天的新希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5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