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绿色生态成为宁夏“三农”亮丽底色

绿色生态成为宁夏“三农”亮丽底色

绿色生态成为宁夏“三农”亮丽底色

全区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1%、41.5%,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8.7%、89%、87%。宁夏农业发展以绿色为主旋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扎实推进产地环境治理,着力增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美丽宁夏打好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宁夏,越来越多的乡村“水光山色与人亲”;畜禽规模养殖场没有了以往的异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秸秆也成了“抢手货”,经过加工变身为肥料和燃料……

宁夏将围绕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在“挖总量”“减存量”“增绿量”上下功夫,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开展绿色防控提标扩面升级,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50个,测土配方施肥10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1.5%、41.8%。

坚持以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广秸秆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推广全量收集利用、全量机械化施用、全量还田等技术模式,支持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确保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并按照农用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确保农用残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88%、8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率达到100%。

同时,认真实施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抓好零碳试点村建设,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农村冬季清洁取暖。做好农业面源污染协同监测,布设产地土壤和重金属协同监测点314个、黄河流域监测断面75个、投入品监测站20家。深入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确保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突出抓好“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整治,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确保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持续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依法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做好春秋季动物强制免疫和人畜共患病防治,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持续夯实农业生物安全基础。

一是时代背景,二是中国现实背景,三是知识背景。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不断延续和深入的大背景之中。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既是一种普遍趋势,又是重要的时代特征。这样一种大的背景特征,其影响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无论是开放的社会系统,还是较为封闭的社会系统,时代背景特征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只不过影响产生的程度、方向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也是顺应时代背景需要的结果。或者说,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现代化是指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不断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现代化让我们生活在一种混合状态中:既不能跟着大众文化的趋势走,又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十分依恋。现代化既是一种持续过程,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农村发展是这一过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专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实质就是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与时具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市场化是自由市场机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作用不断确立和巩固的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视为市场化过程的重要步骤,也可以看做是市场化过程的结果。“对那些生活在计划经济中的人而言,市场是奇怪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制度。但是,市场体制对于现代经济活动来说,是一项不断推广、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制度。所以,市场化无论是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 与现代化、市场化一起,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伴随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展,经济、社会与文化联系已经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全球领域。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但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事实。那么,中国众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分散经营的农村,该以何种方式来适应这一大背景的变迁呢?从纯粹理想型的角度来看,建设新农村似乎就能和新时代特征相一致。 就中国社会现实背景而言,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与社会在快速增长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化。 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与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改善和提高。但1990年代中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如此巨大的社会差别显然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那么,造成如此巨大的城乡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政府再分配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或两者的共同作用呢?无论是那一种情形,政府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的责任都是义不容辞的。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发展关系到能否建成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加安全的社会。如果不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允许城乡差别继续拉大,社会结构的失衡就难以避免,随之也将危及中国食物生产和供给保障。因此,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短木效应”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农村发展水平。 此外,“三农”问题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则是,尽管为解决此问题而有较多惠农政策出台,而问题没有实质的改变。进入21世纪,政府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旨在以此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 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着一定的知识背景。某种意义行说,它是学术或知识话语转换为政策话语的结果。 从有关农村建设的学术或知识传统来看,早在1930年代,一些知识分子就已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为这一实践而艰苦地工作。如梁漱溟提出,中国的发展要靠乡村建设运动,培养乡村的力量,促进组织,形成自治,认为“新制度之运用实有资与新习惯”,倡导通过教育和训练,让人民养成政治新习惯。宴阳初认为,中国问题关键在农村,“中国之所以贫弱,主要的原因是‘忘本’,‘本’是什么?‘本’就是‘民’,民为邦本······”农村建设就是固本工作。为推进农村建设,他们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省安定县翟城村为试点,推进乡村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践。 早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是建立在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因而是改造的对象这一基本之上,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乡村建设,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教育。 当今学术界,学者在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中,试图对传统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资源加以动员和再利用,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内生力量的衰落,而中国又不可能走完全城市化道路,于是,他们主张通过新的乡村建设,来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而且,他们在早期乡村建设的实验点定县翟城村,恢复了乡村建设学院,试图延续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实际上我们仅仅是改良主义者,和当年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者一样,是主张社会改良的。 从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现实和知识背景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处在与时代发展不相和谐、不平等发展的状况之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5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