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除了棉花玉米这些农产品,还有什么?什么最好做?收益怎么样?
除了农产品还有:
金属产品10种:包括金、银、铜、铁、铝、铅、锌、镍、钯、铂。
化工产品5种:有原油、取暖用油、无铅普通汽油、丙烷、天然橡胶等。
好做的话像原油、黄金这些都可以啊,比如说原油是双向交易,买涨买跌都可赚钱。交易时间是20小时的,时间跨度更大。
随时都可以交割的,即T+0。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原油是新兴市场,行情非常活跃,它品种单一,可买涨买跌,且每日振幅很大。
麻辣财经:祝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近日,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五大上市险企相继披露2021年上半年“成绩单”。翻看这份成绩单,有亮点也有挑战,有新增长点也有改革阵痛。五大险企数据折射行业发展进程,保险业正在改革和创新中 探索 高质量发展之路。
主要业绩指标稳中有升,净利润增势亮眼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的增加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865.62亿元,同比增长4.34%。其中,中国平安营业收入居首,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新华保险增速最快,继续维持双位数增长。
净利润方面,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归母净利润达到1437.14亿元,同比增长7.03%,平均每日合计净赚7.87亿元。从总量看,中国平安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80.05亿元,居于五大险企之首。从增速看,中国平安受到对华夏幸福相关的投资资产进行了减值和估值等调整,归母净利润蒸发208亿元,造成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5%,另外四家A股上市险企均呈现出同比超过20%的净利润涨幅。其中中国人寿归母净利润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4.19%,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归母净利润也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34%、28.3%、21.5%。
对于保险行业的经营,我们往往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负债端,二是投资端,其中负债端即保险公司销售保单获得保费,投资端即保险公司用保费进行投资获得投资收益。
上半年,净利润增势亮眼主要功劳来自投资收益的增加。半年报显示,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总投资收益2995.14亿元。其中,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金额最高,达到1176.38亿元,同比增长22.4%;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增速最快,同比增长48.1%至311.2亿元,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债券投资仍是各大险资的“压舱石”,上半年配置比例普遍在40%左右: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的债券投资分别占比40.2%、44.23%、49.6%、39.3%。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配置比例则略有下降。
推高净利润的另一个因素则是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由于业务结构调整、规模保费下降,以及车险综改的综合作用,5家险企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均呈现下降态势。
再看负债端,保险收入稳中有增。今年上半年,5家A股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5340.54亿元,同比增长0.71%。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的已赚保费分别为4426.42亿元、1337.00亿元、991.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6%、2.46%、4.6%。
保险与投资是驱动保险公司发展的双轮。对于上半年投资端对险企利润贡献大于业务端,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司通过保险获取资金,再通过投资获取利润是一个常见现象,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寿险业务承压,转型艰难但初见成效
亮点中不乏挑战,A股上市险企业务端尤其是寿险业务承压,保险公司新单销售能力的重要指标——寿险的新业务价值都呈现下降的态势。5家共计实现新业务价值746.98亿元,跌幅达15.04%。中国太保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8.9%,降幅相对较小;其他四家则均呈现两位数降幅。
新业务价值的下降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新单保费下降、保费结构的变动,以及新业务价值率的下降。比如以寿险为上市主体的中国人寿上半年新单保费为1339.14亿元,同比下降8.4%。
寿险业务承压有多方面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受疫情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影响、保障型业务消费支出放缓,年初新老重疾切换带来的销售高点对客户需求有提前消耗也造成了新单保费下降,同时惠民保等普惠保险的普及对于商业保险产品存在一定挤出效应。
更重要的原因是,寿险业正在经历转型阵痛。2021年上半年,全行业保险代理人数量同比降幅超过20%。随着对保险代理人监管规范的加速、人口红利减退、客户需求改变等,传统“人海战术”式的粗放寿险营销模式已难以为继,精简队伍、提高代理人素质和产出的改革势在必行。
上半年寿险公司也在主动调整队伍结构,加速“祛虚”提质。中国人寿推行代理人队伍建设4.0体系,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深度转型;新华保险强调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城市化,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服务,加强培训;人保寿险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提升销售队伍质态,壮大绩优销售队伍。
2019年就开始改革的平安寿险,今年上半年已进入改革的全面推广实施阶段。改革措施包括重构评价体系,建立涵盖多个指标评价标准,实施队伍差异化经营,大力培养钻石队伍、稳步提升潜力队伍、发展优质新人等。除了代理人渠道以外,平安还创新推动社区网格化、新银保和兼职队伍三大渠道。2021年中报显示,中国平安代理人数量为87.77万人,相比2019年代理人数下降了43.33万人。
“整个寿险代理人渠道改革非常艰难,需要改变的是几十万人。”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代理人队伍要从大进大出转向高质量、高产能、高收入的深度改革,至少需要3年时间。
不过,一些改革的成效已经在半年报中显露出来。例如,中国太保代理人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5918元,同比增长 41.5%;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986元,同比增长15.1%;中国平安寿险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费同比增长23.8%,达到9350元/月。同时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达到2.52万元,同比增长0.7%。
数字化助力转型升级, 科技 驱动保险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保打造“智能外呼+智能语音分析+精准营销”智能数字营销平台,赋能电话销售,平均承保成功率提升40%以上;
中国人寿通过App焕新升级,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27%,寿险App收获的注册用户破亿;
中国太保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建立集团及子公司多级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并成立数智研究院,组建大数据、AI、安全、互联网运营、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六大领域的专业团队。
从前端销售到中后端核保理赔,从保险业务到金融服务,半年报中,各大险企纷纷秀出 科技 全面赋能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并且, 科技 已经成为上半年保险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改革帮助保险代理人提升收入。”陈心颖表示,平安的数字化改革经过6-9个月之后,代理人人均产能会提升30%,拜访量和件均都会提升1.4—1.5倍。
科技 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最快实现1秒放款、微表情技术支持的信贷业务减少33%的信贷损失,AI催收逾期贷款金额同比增长96%……“这背后是系统审批、模型数据起到的关键作用。”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的 科技 业务总收入488.09亿元,同比增长14.2%,归母营运利润的贡献达到62.3亿元, 科技 业务的资产规模较小,但贡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比达7.7%和8.5%。
保险企业纷纷表示,今后将在战略、组织、管理、运营、人才、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大 科技 投入、加快全面数字化脚步,实现思维模式和产业实践的系统变革。
ID:jrtt
激动人心!
万众瞩目中,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巨大的轰鸣声打破大漠戈壁的寂静。火箭扶摇直上,穿出大气层,成功将载有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首次载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执行“神十二”任务的航天员合影。徐部摄
一问:神舟十二号将执行哪些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我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同时,将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包括再生生保、空间站物资补给、航天员 健康 管理等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各项保障技术。
此外,任务还将开创两个首次:航天员将在机械臂的支持下,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作业;着陆场从内蒙古四子王旗调整到东风着陆场,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
二问:这次航天员要做什么?
时隔五年,中国航天员再次飞天。此次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对于航天员在太空中开展的工作,大家都很关心。
季启明介绍,3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成为第一批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未来,他们将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按照计划,航天员将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在轨期间主要完成4项任务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进行两次出舱活动,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按程序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领域等实(试)验,以及有关科普教育活动。
——进行航天员自身的 健康 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锻炼,定期监测、维持与评估自身 健康 状态。
2021年04月22日 航天员在核心舱模拟器内训练。徐部摄
专家表示,核心舱作为第一个发射的舱段,是空间站名副其实的“核心”,它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在太空家园工作和生活频率最高的地方。进驻天和核心舱后,3位航天员将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
为了保障3位航天员能有良好的工作状态,科研人员们把核心舱打造得宽敞而舒适。
季启明介绍,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
舱内根据功能做了分区,分为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等六大部分。其中,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此外,科研人员还为航天员打造了“大气再生控制”“电解制氧”“水处理”等技术先进、工作可靠的太空“家居”。
航天员吃什么?据了解,舱内为三名航天员配置了120余种营养均衡、品种丰富、口感良好、长保质期的航天食品。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
为了让航天员吃得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科研人员研制了食品加热装置,形似白色方盒,内有三层加热空间,安装在飞船内,可定量对航天员的航天食品和饮料进行加热,加热温度和时间都可以控制,让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享受到热乎乎的饭菜。
三问:航天员“乘坐”的火箭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此次发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阔别近5年后再次迎来载人飞船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谌廷政介绍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针对包括实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在内的多次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全力打造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航天港。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是专门用于载人航天的二级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系统最复杂的火箭。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指挥荆木春介绍说:“相对其他火箭,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载人飞船状态增加了故障检测和逃逸救生系统,在火箭顶部带有逃逸飞行器,是我国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
长二F火箭距离其上一次发射载人飞船也已有近5年时间。5年来,研制人员不断提升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最终将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从指标要求的0.97提升到0.9894。逃逸系统改进后,火箭安全性评估值从0.997提高到0.99996这一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解释了小数点后这一串数字的意义:“就目前的技术状态,长二F火箭需要发射十万次,才会有4次逃逸失败,平均一万次发射,还不到一次逃逸失败的情况。在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它比‘万无一失’的水平还要高一些”。
据介绍,在空间站在轨建造及运营阶段,假如空间站或飞船出现较为严重的危险或故障,地面必须快速发射救援飞船把航天员接回。根据空间站应急救援任务具体需求,长二F火箭具备10天内及20天内两种状态的应急发射能力,能够快速发射飞船将航天员安全接回。因此,从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12、遥13火箭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的“滚动备份”发射模式。
未来几年,长二F火箭还将继续以每年2发的高频率执行发射任务,在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运营过程中担当重任。
四问:这次的载人飞船有何不同?
载人飞船长啥样,也是读者关心的话题。专家介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我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是载人空间站建设的重中之重。
神舟十二号模拟图。航天 科技 集团五院供图
“神舟十二号是迄今为止功能最完整、最完全的飞船,形象点来说,它已经完全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载人飞船研制目标。”高旭说。
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还将实现在轨停靠3个月。为适应空间站复杂构型和姿态带来的复杂外热流条件,神舟团队对返回舱、推进发动机和贮箱等热控方案,船站并网供电方案进行了专项设计。使飞船具备了供电、热环境保障的适应性配套条件。
高旭用 游戏 技能形象地打了比方,“我们现在首次将技能点数全部点满,飞船停靠3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在神舟十二号之前,载人飞船都是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空间站任务中,为满足长期停靠的要求。神舟团队对返回轨道重新进行了适应性的设计,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相对范围,并改进返回的算法,提高载人飞船返回适应性和可靠性。
展望未来,季启明表示,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计划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6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