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化镇的三农工作
(一)粮油生产成效明显。切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水利设施修复和整治5处,新建排灌渠4100米,硬化生产道路2800米,蓄水池22口,整治山坪塘15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面积600亩。积极发展避灾农业和现代农业,继续稳定粮食生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大力调整结构改善品质。完成小春作物收获面积3567亩,实现产量654.5吨。
(二)扶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按照秦巴山区扶贫工作总体规划,张公、雷家、冯家等村土地整理项目完成编制工作,高山三村实施村组道路硬化12.5公里,幸福等村新建人饮池5口,铺设管网4000米,全镇解决人畜安全饮水826人。切实开展扶贫包带活动,结对帮扶经济困难户、多残户501户,确定精准扶贫对象274户,兑现发展种养殖致富产业扶持资金63万元,实现脱贫解困94户186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壮大。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新增蔬菜种植800亩,目前已完成标准化蔬菜种植面积800亩;新建蔬菜大棚28个。巩固提升核桃产业,深入拓展赤化、张公、雷家高山林业综合开发,加强张公、雷家5000亩核桃基地管护,在泥窝、张公等村新栽核桃1500亩,带动农户576户,赤化镇核桃森林基地被命名全省直机关森林蔬菜基地。适度发展生猪养殖。巩固提升清江、雷家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4户。规模发展特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拓展杜仲野鸡养殖场,利州杜仲山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五星禽业和吉羊羊种养殖场成为省级示范养殖场。
(四)农村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我镇作为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统筹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乡镇、试验区,大胆推进改革,进行先行先试。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镇农村七权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真正确上实权,颁发铁证,让农民吃上定心丸。目前已完成司马、泥窝、幸福、赤化、张公5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产权、房屋所有权等七种产权的实地勘界、测绘制图工作,确权8145宗,涉及农户1623户。同时建成镇村两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2个,实现信息互通,土地质押贷款和上网流通。创新管理机制,组建土地、中药材、蔬菜、旅游等专业合作社10个,全市首个农业服务超市,切实释放管理权限,推进市场化的社会服务,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户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带动全面发展致富。二是城乡统筹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开展。我镇按照就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在摸清家底,弄清实情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同市民同等待遇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省社科院、日本神户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入泥窝社区进行考察调研,我镇农村七权改革和城乡统筹一体化户籍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相继被央广新闻、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广元日报等中央、省、市、区各级媒体报道,省农委、省农业厅等相关领导部门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五)赤化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园区按照“东扩西进中提升”规划,统筹产业、旅游、观光功能,园区作为全市全区农业园区现场点和农村改革、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示范点,接待国家、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农业厅、省社保厅,北京市、西藏自治区党政代表团等领导视察参观120余次2600余人次,其建设经验和做法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成为“全省一流,全市首位”新社区综合典范和全市农村产权改革、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示范乡镇,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农村建设 三农_围绕“三农”宣传,加快新农村建设
激活三农发展潜能
面对乡村振兴这道“复合题”,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官庄镇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多方并下,结合“三拼三促”抓落实活动全面激活三农发展潜能悄瞎,助推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农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修建惠民水渠。官庄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支持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等建设,开展实施农田水渠修复、河下游水毁修复等工程,受益4个村,1300余户,旨在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着力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助力产业增效增收。水利是农村设施发展的命脉,要让涓涓流水通过水渠、河溪流进田野,也流进了百姓的心里。
播种下“新希望”。走进官庄镇的田间地头,群众整地、起垄、播种、施肥有序进行,田间垄地纵横交错,一排排、一列列,好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油菜生产,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实行“党支部+党员+农户”的模式,推动整地和种植工作的落实,既不会让田地撂荒,又保证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官庄镇积极落实上级统一播种的政策措施,本次免费发放油菜籽7500余包,涵盖2500余亩,覆盖全镇10个村,旨在带动群众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以提升来年春季油菜花的观赏价值和油菜祥运迹籽生产优质高效,推动全镇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黑化村级路面。官庄镇主要村道是老旧的水泥路面,为方便当地村民出行,对村道进行修整铺垫、黑化路面,通过道路沥青罩面,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提高道路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还能提升路面的耐磨性和美观度,保持路面持久不褪色,延长使用寿命,有效提升了官庄镇的形象,得到了农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赞许。道路总投资300余万元,整治总长度约5公里,整治面积约3万平方米,惠及周边550余户、1700余人,于10月底完成整治,把整洁平整的道路还给群众,此次黑化工程改善了路面质量,提高了环境“颜值”,方便了村民谨并出行,真正为村民铺设了致富路、幸福路。
官庄镇以“三拼三促”抓落实活动为契机,坚持以“解民忧”为出发点,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真正做到解民意、排民忧、暖民心。下一步,官庄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着力加强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同乡村振兴更加有序衔接。
摘 要“三衣”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申之重,在新农村建设申,县级电视台播发的新闻、专题和农业科技等节目与农村观众息息相关,有着地域接近性优势,充分发挥县级台引导和服务作用,我们在实践中针对以上特点,精心设置栏目,答疑解惑,准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辟专栏专题,形成新农村建设舆论氛围;突出地域特色,提高节目的可视性方面进行了探索,使得有着声画并茂,视听兼备优势的电视传媒,成为农民的“宠儿”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三农”节目;节目设置;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6―0008―01
解决“三农”问题现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县级电视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与中央、省市级电视台相比,县级电视台不仅是地方台,而且是基层台,它能最先感知群众的情况、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创造,与农村读者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因此有着地域接近性的优势。县级电视台播发的新闻、专题和农业科技节目与农村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内容上的“亲和力”,使县级电视台赢得了农村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充分发挥县级电视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鼓劲、引导和服务作用,不仅符合党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有利于县级电视台自身的发展。
1 针对特点 精心设置拦目
要做好涉农节目,就必须对当前当地农村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农民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当前农村的劣势之一就是信息闭塞、技术落后、文化素质低,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民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作为电视人,要始终坚持“围绕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办群众喜爱的栏目”的宗旨,精心设置拦目,我们先后开办了《东丰新闻联播》、《走进乡村》《农科园地》、《精彩东丰》、《鹿乡集萃》到千家万户,这些栏目成了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参谋。
县级电视台离农民最近,把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做出有指导性、有针对性、有可视性的农业节目。
2 答疑解惑 准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县(市)级电视台应围绕这二十字目标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宣传。
在新闻节目中加大涉农宣传力度,改进报道方式,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东丰电视台历来重视对农宣传。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在节目中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农村改革、农民减负、文明新风等内容进行报道,选择那些通过学科技用科技走勤劳致富之路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在反映乡村文明新风方面,我们改变过去批判式的报道方式,选到具有说服力的典型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做到想为农民之所想,急为农民之所急,写为农民之所需,播为农民之所盼,把政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家中,把信息传到农民耳里,把致富道路铺到农民脚下,真正为农民服好务。在全县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
3 开辟专栏专题,形成新农村建设舆论氛围。
开办专门服务“三农”的电视专栏,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2009年东丰电视台开办了《走进乡村》栏目,以服务农业科技传播。该栏目围绕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传播科技知识、服务农业农村搭建致富桥梁,引导农民致富”为纽带,围绕全县的菜、瓜、果、药、家禽、家畜等,结合农时,针对农事,紧扣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际和农民朋友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及时将农民最关心的那些时令性强、实用性强、易学易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经验传递给农民朋友。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在田间地头的现场讲解向农民传授一项时令性、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通过这样的宣传,达到一种典型引导的效果。在不同的季节,农民朋友总能从《走进乡村》栏目中学到实用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农业技术。
4 突出地域特色,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县级台无论编播设备及节目制作水平都远不及上级台,就要在特色上很下功夫,要办好“三农”节目,就要从栏目设置、节目形式、内容安排等方面都要打“特色牌”,唱“拿手戏”。有特色才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可以凸显自我特色,农村电视节目受众是本地域的农民,他们更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和自己相关的事,要赢得观众,就必须扎根地方,关注本土文化,注重传播的地域性,办出地域特色。认真研究本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突出新闻报道的地域文化特色。
为增强可视性,对农节目要尽量做在农事现场。特别是技术类节目,如果讲粮食作物就要把专家请到粮田,将经济作物就要到果园、大棚、讲畜牧养殖就要到养殖现场、收视效果要比演播室强得多。另外,主持人也应走出演播室,亲临现场,与技术人员和农民朋友直接对话,可以尝试改“播”为“说”,增强节目的亲和力。
要想使农村节目真正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必须加强策划,注重包装,提高可视性。吉林省东丰县电视台《走进乡村》栏目配以相应的小片头进行点缀,通过主持人的串词,承上启下,把几个板块有机地串连起来。在制作上还灵活采用上图表、打字幕、运用多媒体以及动画效果,形象的体现了主题,增强了可看性。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电视节目一定能够大有作为。我们要站在农民朋友的立场上,用心去体味,把“三农”节目做得通俗易懂,说的风趣动人,让农民快乐、喜欢,让对农节目真正成为农民朋友的知音。
参考文献
[1]李秀武,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实践与创新
[2]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
[3]中国国际农业影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7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