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资料
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操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逝后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武皇帝。魏朝,计曹操共6帝。占据北方。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曹魏的兴起
175年 曹操被举为孝廉,授洛阳北部尉,再改任顿丘令,后被征召为议郎。
184年 汉灵帝封曹操为骑都尉,在颍川一带镇压黄巾起义。因军功升迁济南相。
187年 曹操得罪权贵,被降为东郡太守,于是称病辞官。
188年 曹操被任命为拱卫京师洛阳的西园典军校尉。
189年 董卓入朝专权,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拉拢,易名出关,中途被捕,后被释放,至陈留招揽义兵,准备讨伐董卓。十二月,曹操起兵于己吾县,兵卒五千人。
190年 正月,各路诸侯响应号召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二月,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诸侯联军观望不前,唯曹操孤军奋战,败于董卓部将徐荣,曹操中箭伤,力战得脱。诸侯联军分崩离析后,曹操拒绝袁绍拉拢,开始独立发展势力。
191年 曹操引兵于东郡,大胜黑山贼白绕于濮阳,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192年 春,曹操剿灭黑山贼和匈奴于夫罗部。鲍信等人至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进兵攻打黄巾于寿张之东。冬,曹操收黄巾军降卒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袁绍袁术兄弟不合,公孙瓒协助袁术,命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曹操与袁绍合力攻打三路军马,获全胜。
193年 春,曹操屡胜袁术,袁术败走淮北,至夏,曹操还军定陶。秋,曹操军征讨陶谦,连续攻下十多座城池,陶谦守城不敢出战。
194年 春,曹操父亲曹嵩被陶谦杀害,曹操欲报杀父之仇。夏,曹军进攻徐州,纵军屠杀数万人,攻拔襄贲。吕布与张邈、陈宫等攻打曹操,曹军调头与吕布大战,不敌吕布骑兵,惨败,曹操被烧伤。曹军与吕布军对峙百日余,吕布军粮尽退兵。九月,曹操回军鄄城。十月,曹操军至东阿,当年蝗灾频乱,军粮奇缺。
195年 春,曹军袭取定陶。夏,曹操用伏兵之计大破吕布军,吕布投靠刘备。八月,曹操军围雍丘。十月,汉献帝拜曹操为兖州牧。十二月,攻破雍丘,张超自杀,曹操夷张邈三族。后张邈亦被杀,兖州平定,曹军东略陈地。
196年 春正月,曹操军攻取武平。曹操遣曹洪西迎汉献帝,因兵乱未成。二月,曹操进军讨破汝南、颍川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郡、保曼等,汉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六月,汉献帝假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九月,汉献帝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迫使汉献帝迁都许,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朝廷军政大权。十月,曹操征讨杨奉。曹操让大将军与袁绍,自任司空,行车骑将军。曹操开始屯田。刘备军被吕布打败,曹操收纳刘备。
197年 春正月,曹操攻打宛城,张绣投降,后又反悔,与曹军交战,曹军战败。曹操引兵还舞阴,后击破张绣军,归还许都。袁术欲称帝,曹操出兵与袁术军交战大胜;后数遭刘表、张绣军侵袭。十一月,曹操亲自南征到宛城,胜刘表军,攻取湖阳、舞阴。
198年 春正月,曹操回军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曹操军围张绣于穰。五月,刘表遣兵救张绣,曹军前后受敌,于是深夜凿险为地道,过辎重,设奇兵,大破张刘联军。吕布部将高顺打败刘备,九月,曹操亲征吕布。十月,曹军屠戮彭城,围攻下邳。曹操用荀攸、郭嘉计策,决泗、沂之水灌城,一月有余,下邳城破,曹操处死吕布、陈宫等人,收降臧霸等将。
199年 四月,曹操进军临河,大破眭固等人。八月,曹操进军黎阳。九月,曹操返回许都,分兵守官渡。十一月,张绣投降,被封为列侯。十二月,曹操兵发官渡。庐江太守刘勋率众降,封为列侯。刘备与董承等人密谋,背反曹操,曹军刘岱、王忠部攻打刘备失利。
200年 春正月,董承等人暗中谋害曹操,失败后被处死。曹军东征刘备,获胜,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收降关羽、俘获刘备家小,返回官渡。 二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引兵亲至黎阳。四月,曹军北救刘延,从荀攸计策,于白马大胜袁绍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军渡河追击曹军,曹操在延津南用辎重诱敌的计策大破袁绍军,斩杀文丑,还军官渡,袁绍军进保阳武,关羽回归刘备阵营。八月,袁绍曹操联营数十里对峙,袁绍军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曹操也做土山地道相应。孙策乘官渡战局动荡,意欲偷袭许都,未出兵即为刺客所杀。曹操用荀攸计,派徐晃、史涣焚毁袁绍运粮车队。十月,袁绍遣车运粮,派淳于琼等五将领兵万余人护送,宿袁绍营北四十里。袁绍谋臣许攸投奔曹操,献计烧粮。曹操自领步骑五千人夜袭淳于琼部,士卒皆殊死战,大破袁绍军,斩杀淳于琼等将。袁绍派遣张郃、高览攻打曹操大营,张、高二将闻听淳于琼部被击破,投降了曹操,袁绍军大败,袁绍与长子袁谭等人仓皇北逃。
201年 五月,袁绍病死。九月,曹操征讨袁绍二子残部,袁谭、袁尚屡败退,固守不出。
203年 三月,曹军大破袁谭、袁尚军。四月,曹操进军邺。五月,曹军回师许都,留贾信屯黎阳。八月,曹操征讨刘表。袁绍二子相斗,袁谭失利,投靠曹操。十月,曹军复北进,袁尚军挫败。
204年 二月,曹军攻打邺城。五月,曹操决漳水灌城,城内大半人饿死。七月,曹军大破袁尚援军。八月,邺城告破,曹操斩杀审配,哭祭袁绍,善待袁绍家眷。九月,曹操免去河北赋税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冀州牧。十二月,曹操进军南皮,整顿地方局势。
205年 正月,曹操军大破袁谭,袁谭战死,曹操平定冀州。四月,黑山贼张燕率兵卒十余万投降曹操,被封为列侯。八月,曹操征讨乌丸。
206年 正月,曹操军围壶关征讨袁绍外甥高干,高干败走,后被杀。八月,曹操军东征海贼管承部,获胜。
207年 曹操从郭嘉计,北征三郡乌丸。曹军受阻渤海滨,于是率军出卢龙塞,进军柳城。八月,登白狼山,乌桓之战曹操军大胜,斩杀乌桓王蹋顿,胡、汉降军二十多万。九月,公孙康杀死袁尚、袁熙,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 正月,曹操回到邺城,造玄武池操练水军。六月,曹操被封为丞相。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亡,幼子刘琮代位,屯居襄阳,刘备屯居樊城。九月,曹操军到新野,刘琮投降,刘备逃至夏口,曹操进军江陵。十二月,赤壁大战,曹操军不习水战,且瘟疫盛行,被孙权刘备联军大败于赤壁,被迫退军。
209年 曹操大治水军,巩固自身势力、稳定北方政局,并设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
211年 正月,太原商曜等叛乱,曹操派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三月,曹操派钟繇讨伐张鲁。马超、韩遂举大军叛乱。曹操派曹仁讨伐,马超等人屯居潼关,曹操下令严守不出。七月,曹操西征迎战马超军,派徐晃、朱灵等夜渡蒲孤津,据河西为营。曹操自潼关北渡,马超截击曹军,曹操被校尉丁斐用饵敌之计救回。曹操军拒渭口,多设疑兵,暗中用舟载兵入渭,造浮桥,深夜分兵结营于渭南,马超夜里劫营,被曹操伏兵击破。马超等屯居渭南,向曹操求和,曹操不许。九月,曹操进军渡渭水,离间了马超和韩遂,大胜关西军,马超败走凉州。十月,曹操北征杨秋,围攻安定,杨秋投降。
212年 正月,曹操回邺城。献帝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效仿汉初萧何故事。十月,曹操再次征讨孙权。
213年 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江西大营,俘虏孙权军都督公孙阳。合并中国的十四州,改为九州。五月,曹操被封为魏公。七月,曹操开始建魏社稷宗庙。九月,曹操作金虎台,凿渠引漳水入白沟疏通河道。十月,曹操分魏郡为东西部,设置都尉。十一月,曹操初置尚书、侍中、六卿。
214年 正月,夏侯渊与马超、韩遂大战,曹军获胜。三月,汉献帝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七月,曹操再次征讨孙权。夏侯渊平定凉州。十一月,汉皇后伏氏被曹操废黜处死。
215年 正月,曹操之女被汉献帝封为皇后。三月,曹操西征张鲁。五月,曹军剿灭氐王窦茂军。七月,曹军兵至阳平,夜袭阳平关,大胜张卫军,张鲁溃逃巴中,曹操军入南郑,收复巴、汉。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孙权大军。十一月,张鲁投降,被封为列侯。
216年 三月,曹操亲耕藉田。五月,献帝进曹操爵为魏王。十月,曹操再度征讨孙权。
217年 二月,曹操进军屯江西郝溪。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曹军逼攻,孙权退走。三月,曹操引军北归。四月,汉献帝命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五月,曹操兴建泮宫。十月,十月,汉献帝命令魏王官帽上佩缀十二旒,坐金根车,套驾六匹马、配置五时副车,立曹丕为魏太子。
218年 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兵败被杀。三月,张飞、马超不敌曹洪军,撤往汉中,蜀汉大将吴兰被杀。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叛乱,很快被曹军剿平。七月,曹操治兵,西征刘备。九月,曹操兵至长安。十月,宛城守将侯音等人叛乱。
219年 正月,曹仁部屠戮宛城,斩杀侯音。夏侯渊与刘备于阳平大战,被刘备军所杀。三月,曹操军自长安出斜谷,紧逼汉中,刘备拒守不出。五月,曹操引军撤回长安。七月,曹操以夫人卞氏为王后。八月,汉水暴涨,于禁被关羽打败,关羽围攻曹仁,曹操派遣徐晃去解围。十月,曹操自洛阳南征关羽,大军未到,徐晃已经大破关羽军,曹仁部得以解围。
220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贾诩为太尉。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221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222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睿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
223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224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225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226年 曹丕病危,立曹睿为皇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不久,曹丕去世,曹睿继位,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同年八月,孙权进攻江夏,文聘坚守。朝臣商议发兵救援,曹睿则认为孙权意在偷袭,今已相持,则不会持久,不久孙权果然撤退。同年十二月,曹睿大封群臣,封太尉锺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227年 十二月,新城孟达反,司马懿出兵讨伐。
228年 司马懿攻破新城,孟达被斩。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睿派曹真、张郃等人拒敌,并亲往长安压阵。不久,马谡被张郃大破于街亭,蜀军撤退。同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陈仓,魏将郝昭防御成功。
230年 曹睿诏曹真、司马懿等出兵伐蜀,因大雨无功而反。
231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曹真病死,司马懿代替其拒敌,防守成功。
234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前去防守。不久,诸葛亮病逝,蜀军退。
235年 曹睿开始大修宫殿,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消耗大量人力,影响了农业。大臣杨阜、高堂隆等人数次进谏,曹睿不听。
237年 辽东公孙渊反,自称燕王。
238年 司马懿出兵征讨辽东,获胜。同年年底,曹睿病危,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欲属以后事,曹宇推辞,于是曹睿听中书刘放、孙资之言改立曹爽为大将军,同司马懿共同辅政。
239年 曹睿病逝,临终托孤于曹爽、司马懿,于是封曹芳为皇太子。当天,曹睿病逝,于是曹芳继位登基,年仅八岁。同年八月,曹芳开始亲临朝政,听取大臣奏事。
244年 曹芳在曹爽的建议下下诏伐蜀,结果无功而反。
249年 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曹爽最终屈服,自请免去职务,不久被司马懿定罪,夷灭三族。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
251年 王凌谋立楚王曹彪,被司马懿讨伐,曹彪被赐死。同年,司马懿病逝。
252年 司马师被任命为大将军,司马氏继续把握魏国朝政。
254年 二月,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张辑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很多人受牵连被杀,张皇后被废。同年九月,司马师上奏太后废掉皇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曹芳搬出洛阳,在河内郡重门营建齐王宫,所有礼仪制度都如同诸侯王的封国。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因废立之事叛乱,司马师率兵讨伐成功,但于归途中病逝。曹髦无力阻止司马昭继任为大将军,于是朝政继续由司马氏把持。
257年 诸葛诞叛乱,司马昭率兵征讨,于次年平定。
260年 曹髦发现权威日去,十分生气,于是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商议,欲出宫讨伐司马昭。王经力劝,曹髦不听。王沈、王业二人将此事密报给司马昭,于是司马昭有所准备。曹髦自率数百仆人,鼓噪而出,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跑来劝阻,被曹髦手下呵退。中护军贾充又率众出来阻挡,曹髦拔剑亲自迎战,于是众人退却,但太子舍人成济在贾充的授意下持戈上前,将曹髦刺死。司马昭闻讯后假装大惊,将成济斩首谢罪,又用太后的名义以不敬太后、自寻死路的罪名将曹髦的皇帝名位废掉。继而,司马昭立常道乡公曹璜继位。曹璜继位后改名为曹奂。
263年 在几次假意推辞后,司马昭最终被封为晋王,加九锡。同年,蜀国灭亡。
265年 八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承王位。十二月,司马炎代曹奂为皇帝,魏国灭亡,晋朝开始。曹奂被改封为陈留王。
魏国的灭亡
曹丕(魏世祖文皇帝)为抵抗蜀汉诸葛亮的入侵,重用司马懿。在曹丕在世期间,司马懿兢兢业业为魏国效劳,挡住了蜀汉的进攻。曹丕死后,由于继任者年少,加上曹氏成员不满司马懿大权独揽,开始排挤司马懿。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司马懿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曹氏政权。其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握曹氏政权。在邓艾等人灭蜀汉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国灭亡。
魏国经济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魏国政治
魏国皇权
魏国统治权力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是实行屯田,用政权的力量使土地和逃亡农民重新结合起来,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有了比较可靠的来源;二是广泛招揽人才,唯才是举,取得士族的支持,建立起较有生气的政权机构。
曹丕称帝后,为了巩固皇权,明令禁止宦官与外戚干政,对宗室限制也比较严,在政权机构中掌握实权的 主要是士族。
魏明帝大造宫殿园囿,奢侈无度 、库藏空竭;239年,明帝卒,太子芳八岁即皇帝位,宗室曹爽和大士族司马懿同受遗诏辅政。曹爽在明帝临终前被命为大将军,司马懿原为太尉,曹芳即位后,爽、懿并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掌握朝廷军政大权。不久,司马懿又被授予太傅衔,对幼主负指导之责;曹爽则重用一批少年名士,终日浮华交会,清谈玄理,纵酒作乐,不理政务。249年,司马懿在京城发动政变,把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独掌魏国权柄。皇帝虽存,权力已亡,连皇帝的废立都由司马氏做主齐王芳为司马氏所废。高贵乡公髦为司马氏所立又为其所杀最后一个魏君陈留王奂亦司马氏所力又为其所废。魏国的皇权实际上只有文帝、明帝两代,总共不到二十年。
官僚机构
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司徒;东汉献帝以前,无丞相或相国的设置。东汉末年,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自任相国。这时的相国,已经不同与秦、西汉时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是国家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握者连皇帝也受其控制。曹操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以后,也自任丞相,后来又以其子丕为副丞相。曹操称魏王后,曾沿西汉诸侯王置相的旧制,设相国。曹丕称帝后,改相国为司徒。司马懿杀曹爽后,掌握朝政大权,魏帝以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不受。到司马氏代魏的前两年,司马昭始称相国,次年,又以其子为副相国。所以东汉末年和魏的相国 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位,它几乎成为实权在握的朝臣夺取皇位的信号。
魏有太傅、太保的设置,为辅导皇帝的职位。
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各置官属,“然皆无事 希与朝政”。只备顾问咨询,负责处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是尚书台,以尚书令、左右仆射为其长官。尚书令、仆射都是三品官,有时以录尚书事总领朝政,为最高政务官。曹爽、司马懿辅政,都加录尚书事衔。尚书台分设五曹:吏部曹掌选举、左民曹掌缮修功作池苑等事、客曹掌外国朝贺之事。五兵曹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等。度支曹掌财务,各曹以尚书领之。尚书令、二仆射、五曹尚书合称“八座” 。曹以下,又分为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 、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工、定科、都官 骑兵二十五郎。尚书台的其他属官还有尚书左右丞、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其他行政部门与汉制大体相同;太常卿掌礼仪祭祀;光禄勋卿掌宿卫宫殿门户;卫尉卿掌徼循事;太仆卿掌车马;廷尉卿掌刑法狱讼;大鸿胪卿掌诸侯及四方蛮夷朝贡,郡国上计,行礼赞导,拜授诸侯,吊谥护丧;宗正卿掌叙亲属及宗室犯法;大司农卿掌钱谷金帛,郡国计薄,边郡调度;少府卿掌服御珍膳之属;执金吾卿掌宫外戒司非常及主兵器;将作大将掌土木之工;都水(台)使者掌水利灌溉;符节(台)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太后有卫尉、太仆、少府三卿,大长秋奉宣皇后旨意,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掌辅导太子及太子家事。
魏武初置秘书令、丞,掌尚书奏事。文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监并掌机密,其机构叫“中书省”,如密诏下州郡及边将,不通过尚书台 ,由中书省直接发出。中书监、令属官有中书侍郎(也称“中书郎”),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著作郎、著作佐郎、主书令史等。另置独立的秘书省,专掌艺文图籍,长官为秘书监,属官有秘书左右丞、秘书郎、校书郎等。
皇帝左右还有些亲近侍从,备顾问应对,参与政令的审议,这类官员有侍中(曹爽、司马懿辅政都加侍中衔)、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中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给事中、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黄门冗从仆射、谒者仆射、冗从仆射等,侍中、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
魏以太尉掌军事行政,有时设大司马,地位较太尉为尊,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加“大都督”或“都督中外军事”称号,权力尤重。
魏的军队分为“中军”(中央军)和外军(地方军),中军即禁军,由中领军统令。中领军掌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资重者为领军将军 出征时则置行领军,其属有中护军、掌武官选举,出征时督护诸将;资重者为护军将军,又有武卫、中垒二将军、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京师武官还有城门校尉和殿中将军 外军即地方军,由都督诸州军事统率,多为刺史兼衔。
魏置各种名号将军,为军事将领,有骠骑、车骑、卫、抚军、领军、镇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将军 资深者为大将军;又有征蜀、征虏、镇护、安众等号将军以及杂号五品将军等。此外还有中郎将、校尉、都尉、监军、护军等武官。
从魏开始,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中央监察机关,以御史中丞为其长官。魏文帝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 后复为中丞,御史中丞之下,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奏劾,侍御史分曹监察,治书曹掌度支运,课第曹掌考课,殿中侍御史居殿中察非法,还有禁防御史,三台(尚书、都水、符节)五都(长安、谯、许、邺、洛阳)侍御史,对地方的监察由中央不定期派出的巡御史担任。
魏的地方行政分为州、郡、县三级,京都所在的州置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司州。一般的州置刺史,或置牧,牧较刺史为尊,刺史多以持节都督兼任,不兼军职的叫“单车刺史”。郡置太守,京都所在的郡称“尹”,太守领兵加“将军”名号。郡有都尉一至二人,掌军事,县者大置令,小者置长。县下有乡,大乡置有秩、三老、啬夫、王国、公国、侯国都置相、王国、公国相职如太守,后果相职如县令。
魏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校尉,如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西域校尉等。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左右光禄大夫为加官。
有时皇帝授予使臣或地方官员以特殊的符节,提高其地位,加重其权力,分为三等,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
魏太守以上的行政官员多兼武职。凡属这种情况,属官也往往分为行政、军事两个系统。丞相、司徒、司空等属官有军师、参军之类都属于军府幕僚。
军事制度
魏国的军队实行士家制度,即世兵制。当时的户口分为三种:普通民户、屯田客、军户。军户即士家,世代当兵,或服挽船、养马、鼓吹的各种特定的劳役。士家中的妇孺与尚未轮代的男丁,也要为政府耕田或服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士家与平民不能混杂,士家只能跟士家通婚。士家制度是封建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用私人部曲方式组织国家军队的制度,带有强制性和奴役性。屯田中有一部分是军屯,自耕农民也要负担沉重的兵役。
四 文官制度
魏黄初五年立太学,置博士。
在官员的任用上,从曹操起,实行“唯才是举”的原则。为了更多的招揽人才,魏文帝在称帝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其做法是: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小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定品第高下,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加审核然后交尚书选用。还规定,郡人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特别优异的不受户口限制。这种制度在开始实行的时候,重视舆论,不拘爵位,“论人才优劣 非谓世族高卑”,比起东汉末年外戚或宦官操纵仕途与单纯以封建道德为标准的“举孝廉” ,无疑是一个进步。
魏明帝时,采纳行司徒事董昭的建议,立郎吏课试法:“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 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罢退之。”魏明帝又诏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法七十二条,交百官议,议旧不决,未能实行。
魏宗室封爵分王、公、侯、伯、子、男(以上皆称国)、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十等,皇后以下的嫔妃,分贵嫔、夫人、淑妃、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等爵号;又置列侯、关内侯、名号侯(十八级)、关中侯(十七级)、关外侯(十六级)、五大夫(十五级)共六等爵以赏军功,关内侯以下皆不食租,谓之虚封。文武官吏的级别分为九品,俸禄发给粟米,以石计算。
立法与司法制度
魏文帝承用秦汉旧律,明帝命陈群、刘劭等删节汉律令,制定《魏律》(治民)十八篇、《州郡令》(治地方官)四十五篇、《尚书官令》(治朝官)、《军中令》(治军)共一百八十余篇,又置律博士,专用郑玄学解释律令。
地方各级行政长官兼任司法官,中央司法机关为廷尉,一般案件州郡可自行解决。
魏文帝时,曾沿用秦汉旧律,有所谓诽谤妖言罪,犯者杀,告者有赏,在实行中诬告者甚多。黄初四年,文帝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罪罪之。次年又补充规定: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余皆勿听治,敢忘相告者以其罪罪之。
曹魏5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奂
庙号 谥号 封号 名字 在位时间
无 高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腾
无 太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无 曹操
高祖(世祖) 文皇帝 无 曹丕 (魏国建立者,220年称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无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无 魏哀帝齐王(厉公) 昭陵县公 曹芳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无 废帝 高贵乡公 曹髦 ((254-260)在位,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晋追封) 元皇帝 无 曹奂 ((260-265)在位,在位6年)
首都:洛阳
成立于公元220年,灭亡于公元265年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
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
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
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
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
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
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
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
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
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
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
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
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
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
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
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
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
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
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
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
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
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
、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
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
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
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
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
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
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
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
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
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
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
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
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
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
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
,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
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
,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
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
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
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
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
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
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
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
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
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
,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
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
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
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
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
。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
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
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8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