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

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

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黄国桢,2001)。

第五种观点是转变论。他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他们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顾焕章,1997;牛若峰,2001)。

第六种观点是一体论。他们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人WTO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的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武装过程(杜晓君,1995;闵耀良,200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推动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他们在重新审视中西方农业现代化之后,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走一条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一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广大农村仍属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还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重大,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否则。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为打造现代化市域样板夯实“三农”根基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把其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才能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上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的弦。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

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各级部门要扛起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组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尤为关键,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第一,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第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四,深化农村改革。第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第七,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为打造现代化市域样板夯实“三农”根基

以一流标准打造农业强市,农业农村部门重任在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表示,坚决扛起稳住“三农”压舱石的政治责任,围绕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李某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是农业农村部门的主责主业。在扛稳“米袋子”方面,从主平台、主力军、主引擎入手,高标准建设万亩“粮田”、高水平培育万名种粮大户、高效能推广“千斤粮、万元钱”模式,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实现新突破。去年,全市粮食面积、产量创下近十年新高,并荣获了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金奖。在拎好“菜篮子”方面,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突出抓好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全面增产。

对标“以一流标准建设农业强市”的新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全市统筹、全域融合、全量监测、全景呈现,聚力实施“五个年”活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夯实“三农”根基。聚焦“做大农产品实物量,提升农业价值量”,大力实施“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提升年”等活动,做精做深乡村“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焦“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大力实施“‘千万工程’深化年”活动,紧密对接“精特亮”“迎亚运”,精心谋划全域和美行动,精致打造艺术赋能乡村,精细推动乡村善治升级;聚焦“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大力实施“农民共富促进年”活动,持续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全面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奋力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先行的新征程上走在前、当标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488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