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南泥湾的资料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南泥湾的资料

《南泥湾》歌曲,贺敬之词,马可曲。1943年作于延安。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在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南泥湾歌词

花蓝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方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好地方呀么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江苏省部分市县陆续实施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被认为是当前破解城乡建设用地难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双赢举措。它通过农地集中、村民聚居达到用地集约,既为城镇腾出发展用地,又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经营。

记者近日在南京首个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六合区竹镇了解到,这项工程的实施,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

钱从哪里来:农民拆旧建新户均10多万元

苏皖边界的竹镇是南京扶贫帮促镇,年财政收入才3000多万元,但镇域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竹镇镇长韦俊生认为,竹镇被列为万顷良田工程试点镇,一是他们镇土地流转经营面积大,二是农民居住散配套差。

据介绍,目前竹镇已有16家农字头企业租用了6万亩土地,经营大棚蔬菜、苗木和特种养殖,在此基础上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可谓因势利导。此外,竹镇是南京的“老少边穷”地区,不少偏远山村甚至还没通有线电视、自来水。迁居到统一建设的集中点,是这些农民的梦想。

目前,竹镇四个集中点已通过规划部门论证,结束入户调查,即将实施搬迁。这些居住点将建设3000套房子,小区以两层、三层的连排别墅为主,搭配部分多层,同时配建幼儿园、超市、绿地等,集中安置四个半村的2500户农民。

拆旧建新,这四个集中点建筑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投资4亿元左右。韦俊生说,这笔资金主要靠区里运筹,镇里根本无力承担。

腾地用何处:置换建设用地和整理农地

竹镇用于居民集中点和土地整理的8亿元建设资金,主要靠农民腾出的宅基地置换。竹镇农民户均宅基地1.9亩,集中居住后只需0.4亩,省下1.5亩。户均1.5亩面积不算大,散落在农家房前屋后,种些丝瓜、扁豆什么的庭院作物,产出也不多,可要是集中起来,置换为城乡建设用地,就是笔“大买卖”。

据了解,竹镇集中点将省出3870亩宅基地,若置换为园区用地招商引资,每亩租金可达13.6万元;若是置换为滨江地区的城建用地,则每亩至少两三百万元。

而对农村来说,“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既保住了耕地红线,又便于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韦俊生说,散落的村庄拆迁后,将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了高标准的农田,就不愁工商资本不来,他们镇已规划了蔬菜、食用菌、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宅基地复垦后出租,也将是一笔可观的集体收入。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使土地集中经营从灰色地带走到阳光下。过去,南京近郊也有“三集中”建设,但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和用地指标,腾出的宅基地建了档次不高的厂房,有的则用来建设“小产权房”了。现在,政府推动土地置换,便于地方舞动长袖,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

人往哪里去:农民吃粮不愁,但稳定增收有隐忧

农田集中经营后,富余的农民何处去?

竹镇金磁村“博士村官”王俊华做了调查,他们村4085名农民中青壮劳力两千人左右,其中1500多人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是“61、38、99部队”(儿童、妇女、老人),其中又有四五百人在村里农字头企业打工,季节工40元一天,长期工900元/月。除了打工收入,土地流转后,农民还有每亩400元的租金收入,5年调整一次,每次上调5%。

在基层干部看来,土地流转收入是农民的“吃粮钱”,“种粮不也就这么个收入,打工是净收入,日子很不错了。”可这有两个预设前提:一是大多数农民进城有稳定的班上,二是村里企业能够长期雇工。万一城里就业形势不佳怎么办,龙头企业减少用工农民又能往哪里去?

担心并非多余。记者了解到,金磁村两家龙头企业,有一家为逃避新的劳动合同法,经常辞退打工村民,另一家原本就没跟村民签合同,用工通过村里派遣。看来,从打工者“晋身”农业工人,金磁村村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若是打工受阻,流转土地村的村民不但难以增收,生活也没有切实保障。

韦俊生说,这的确是个问题。为此,他们今后一方面将通过土地入股,把农民的流转地作价参与投资,以期有稳定的分红收入,一方面加快镇域工业、旅游农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富余劳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0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