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慈姑属于哪里的特产
慈姑,也是苏州特产“水八仙”之一。这个名字真好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慈姑一根岁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其叶像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就是说在慈姑每株的根部都会生长出十二个果实来,就像一位年轻的妈妈慈爱地哺育着自己众多的孩子,多么慈祥呵。慈姑又称茨菇、茨菰、白地栗、燕尾草。
苏州娄葑一带种植慈姑历史悠久,原分布在群力、葑红、葑塘、团结、金厍、二一四、金湖等村,斜塘、车坊水网地区也有种植。娄葑种植的慈姑主打品种为“苏州黄”。慈姑首推“苏州黄”,“苏州黄”慈姑特色是黄衣、果大、肉白、质地香糯,属于江苏省著名高产优质慈姑品种。
宋代学者苏颂曾这样描写慈姑:剪刀草茎干,其色深青,每丛十余茎,上分枝,开四瓣小白花,蕊深**,球茎大者如杏、小者如栗。食用部分为底下匍匐茎先端膨大的球茎,每株球茎可达10余个。球茎原有微毒,后经人们长期栽培改良,成为可食之物,用做蔬菜。据老农说,慈姑产果数有一定规律,常年一般一株慈姑产果12个,闰年就会得产13个。此现象在古籍《尔雅翼》中也有记载:“慈姑岁有闰,则生十三子。”这么说闰年必定是慈姑的大年了。
慈姑种植为单作或套种,一般在清明后将慈姑顶芽连同慈姑肉切下,用湿草铺盖催芽,10-15天出芽,然后插扦秧田育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或套种至大田。慈姑生育期为190-200天,立冬至翌年3月均可挖收,亩产量可达800公斤。慈姑耐贮耐运,所以是冬春两季应市的主要水生蔬菜。
慈姑富有营养,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B、维生素C、胆碱、甜菜碱等。慈姑常作蔬菜食用,能烹调出“大蒜炒慈姑片”、“慈姑炒肉片”、“慈姑炒鸡丁”、“慈姑菌菇老鸭煲”等多种美味可口的菜肴。因慈姑略带苦味,烧出来的菜肴别有风味。慈姑一上市就有许多食品单位收购,有加工成时令小吃食品“油氽慈姑片”,金黄香脆,赢得人们的青睐。煮熟后的慈姑,剥皮后蘸糖当闲食点心,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慈姑也是药用植物。《本草纲目》记载:“慈姑味甘、性寒。主治百毒,难产胎盘不出,捣汁服。叶,主治诸多疮肿,小儿丹毒,捣烂涂于患处即可消退。又可治蛇、虫咬伤,捣烂擦患处。调蚌粉,可去痒消痱。”
想起儿时闰月年
春节是中国独有的节日,外国有的也过春节,但大多是华侨华人过的,时间长了,华人多了,热爱中国,尊重中国民俗的部分外国人也过春节了。当然也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 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我国的农历由来已久,其渊源可溯于夏朝,故又有“夏历“之称。农历平年为12个月,闰年有13个月,这已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你可晓得农历的闰月是怎么设置的,为什么闰月设置在夏季的多,设置在冬季的少呢?在大家的记忆中似乎从未有过闰正月,因而也就没有“闰春节“,这又是为什么呢?题目还得从地球和月亮的运动情况谈起。 年、月、日的定义 自古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要计算时间,就必须引入时间的单位。人类的一切活动又都是在地球这个舞台上进行的,因而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现象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用作为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地球的自转给大家带来了时间的第一个自然单位,这就是“日“。地球绕轴自转一周为一“日“,它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带来了第二个计时单位,就是“年“。地球公转一整周为一“年“,这是四季变化的周期。最后,月亮绕地球的运动为大家建立了第三个时间单位“月“。
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天体的运动也不例外。无论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还是月亮的运动,都需要相对于一些参考点来加以观测。所以,在天文学上由于所用参考点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年“、“月“、“日“。大家生活中所用的“日“天天长度相等,称为平太阳日。平太阳日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的时间单位,它是假定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形、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相垂直时,地球相对太阳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决定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称为回归年,它的长度即是365.2422平太阳日。最后,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长度即是29.5306平太阳日。显然,年和月的长度并不正好是日的整数倍,这就给日常生活中的计时题目带来了一些麻烦。怎么利用年、月、日这三个单位来计算时间的方法称为历法,其中包括一年的日数,一年中不同月份的日数怎么确定,以及置闰的规律等内容。 阳历和阴历 历法中年和月的长度是日长的整数倍,它们不再是时间的自然单位,分别称为历年和历月。阳历又称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阳历的每一历年都接近于回归年。在一长时间内,历年的均匀长度应尽可能与回归年相等。在这一条件下,每年划分为12个历月,它们没有天文学上的意义。所以,在阳历中,便采用与回归年最相近的整日数来计算年的长度,一年365日。
很明显,假如阳历的历年长度每年都为365日,那么由于每一历年比回归年长度短0.2422日,长此以往,差数不中断积累,季节就会不中断向后推迟。比如,经过720年后,积累差数达到半年左右,那时春分出现在十月,而七月则成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这样,必然会造成寒暑颠倒,岁时混乱。为了克服这一点,阳历划定设置闰年,闰年为366日,而把含有365日的年份称为平年。置闰的规则可用三句话来表示:非世纪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世纪年(如1900年,2000年)的公元年数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其余的年份为平年。于是在400年内计有闰年97年,平年303年,均匀长度为365.2425日,和回归年的长度只相差26秒,经过三千多年后才相差1日,这是很精确的了。现行的阳历为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八世在公元1582年所颁布的,并且从第二年起陆续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因而又有格里高里历或格里历之称。
阴历又称太阴历,是依据月亮运行的周期所定出的一种历法。制订阴历的原则是使每一历月都接近于朔望月,历月均匀长度应即是朔望月。然后,使历年的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由于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阴历的历月是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相间,以使历月均匀长度接近于朔望月。当然,这样做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所以在目前伊斯兰教徒所采用的回历中,划定在360个历月(即30个历年)中大月占191个,小月为169个,从而在历月和朔望月的配合上作了很大的改进。
纯粹阴历的历年也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354日,包括六个大月和六个小月。闰年355日,在十二月末增加一天,包含七个大月和五个小月。这种历法并不照顾到历年均匀长度和回归年长度的配合,久而久之,两者相差甚大。比如说,对于用阴历记年的一个68岁回族老人来说,说实话他只过了66个春。
由于阴历的根本特点在于历月均匀长度即是朔望月,每个日期就必然与一定的月相相对应,比如阴历十五大致就是满月。阳历的月是不能反映这一自然现象的。但阴历的历年则不能反映出季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因而已很少为人所用。
阴阳历和节气:
阴历的历法完全根据月亮的运动,阳历则完全依据地球的绕日公转。我国沿用已久的农历并不是完全用阴历,也不是完全用阳历,而是两者并用。一方面,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均匀历月长度即是朔望月;这一点与太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农历设置闰月以使历年均匀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24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所以称为“阴阳历“。
阴阳历的历月长度和回历一样,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就是所说的月建。但农历历月的安排却不同于回历,回历中大小月机械地相间排列,而农历的月建大小则要经过推算后决定,比回历更为精密。农历划定月初必合朔,月朔之日定为初一。月建的大小取决于合朔的日期,即根据两个月朔中所含的日数来决定。由于两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正好为59天,因而一年中的大、小月数也不一定相等,有时可能连续出现两个大月或小月,以使历月的均匀长度尽可能与朔望月相近,其剩余的差数则依靠闰月以及闰月月建的安排来调节。
朔望月和回归年是两个难以相合的周期,它们的余数都很零碎,而我国的农历却把作为阴、阳两历基础的这两个自然周期调和的十分成功。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发现,假如在19个阴历年中插入7个闰月,那么总长度便和19个阳历年长度几乎相等。这种“十九年七闰法“在古历中称为“闰章“。说实话19个回归年=6939.60日,而235(12×19+7)个朔望月=6939.69日,两者仅差2小时9分36秒。为了进一步说明农历置闰月的规则,大家先要来对节气作一番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历的一大特点。由于长期以来把农历称为阴历,因而不少人都误以为节气属于阴历,说实话节气完全取决于地球的公转,可以称为是阳历的一部分。节气反映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它们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动时所到达的不同位置。划定太阳黄经即是零时称为春分,以后黄经每隔15°设一节气,共有24个节气。从春分开始,依次为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正由于如此,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例如,春分总在3月21日或22日。少量变动由阳历历月长度不等以及闰年增加一日而引起。相反,节气在阴历中的日期却是变化不定,同一节气在阴历不同年份中出现的日期前后可相差达一个月。现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节气属于阳历而不是阴历。 农历的置闰规则 24节气又可以分成“节气“和“中气“两大类,简称为“节“和“气“。古时侯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于是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古时侯历法采用的称为“恒气“,即按时间把一年等分为24份,每一节气均匀得15天有余,所以又称“平气“。现代农历采用的称为“定气“,即按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为标准,一周360°,两节气之间相隔15°。由于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四周,运动速度较快,因而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的时间不到15天。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太阳在黄道上移动较慢,一个节气达16天之多。采用定气时可以保证春、秋两分必然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
农历置闰的方法同中气的划分和采用定气方法密切相关。由于两个节气的长度均匀约为30.5日,而阴历历月均匀约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节气所在的日期必然会较上一个月推迟1~2天。如此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一个月被划定为“闰月“,作为该月所在农历历年多余的第13个月。既然节气严格按回归年长度周而复始地出现,根据上述划定来设置闰月必然能保证农历历年的均匀长度与回归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闰法就是这样来置闰的。
由于定气方法的采用,冬季一节一气的均匀长度约为29.74天,比朔望月长不了多少,节气逐月向后推迟得很慢,所以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夏至四周地球运动得慢,交节气也慢,一气可达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后几个月,如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设置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农历闰月74个。其中闰正月、闰十一月、闰十二月一次也没有,而闰五月最多,达16次。无怪乎大家碰不到闰正月,也过不到“闰春节“了。
光阴似水,日月如梭,转眼到了新年的早春二月。撕去旧章,揭开新页,赫然发现今岁又是闰月年。这意味着这个农历之年又比往年多一月,生命之旅长一程,缸中大米蚀一斗。
细看日历,却是闰二月。这使我想起远去的乡村岁月,想起乡间古老的民谣:玩正月,混二月,巴巴拮拮过三月。这是旧时乡村的人们一年之际度早春的真实写照。农历正月是新年,一年只为这一刻。初一到十五为年头,人们总是沉浸在过年的氛围里。十五以后依然有年的余货,有年的韵味,尤其是人们穿着新衣裳,说着吉祥话,过着好日子。老家沿袭新年拜娘亲:一挂肉一盘面,娘儿几个巅咚巅,外婆舅舅家混几天。那是说旧时的乡村,不变的拜年风俗,简单而又具娘亲般的人情味。而此时又值春天未到寒气未消,农事尚未展开,新衣在身的人们,依然乘此机会走亲访友,串门唠嗑拉家常,不知不觉中正月的日子就过去了。
而二月呢,年的氛围早已过去,日子也就不那么好玩了。过年的余货蚕食得差不多了,天气已经和暖,紧张的农事活动逐步展开。而此时的人们虽然饭量大增,但凭着过年的老底子,依然可以逍遥自在混过去。而到三月里,米缸逐步见底,粮食趋于紧张。此时正是三春头上,麦苗尚在旺长,陈粮已经告罄,正是青黄不接。而这段时间,便只能巴巴结结过日子了。正常年份尚可将就过去,而一旦遇到闰月之年便捉襟见肘,日子很不好过。
当然,这是大人们忧愁的事,而对我们孩童来说,遇到闰月的年份,不会也不知道操这份闲心思,但我们也自然别有滋味在心头,那就是陡然多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显得特别长。尤其是新年之初遇闰月,意味着所有与我们期盼的四时八节都会因之而顺延,比如立夏比斗蛋,比如端午裹粽子,比如中秋吃月饼,比如腊月腊八粥,以至于下一个过大年等等,都是那么的漫长。
回望童年,那时的日子有点苦,除了粗茶淡饭,就是瓜果蔬菜。当然,能吃到粗茶淡饭、瓜果蔬菜已经不错了。在这平凡的日子中,常常盼望那些有吃有玩的时令节日早到来,在甘苦的岁月中可以享受一年一度难得的熟蛋、粽子、月饼和果子等等。逢到闰月年,望眼欲穿盼节令的兄弟姊妹们,总是傻傻地问父母,今年立夏怎么这样长啊,中秋怎么这样久啊。父母总是埋怨说,今年有闰月,会比往年多过一个月。
其实,父母更比我们急。乡村人过日子认农历,平地里陡增一个月,粮食就要多一担。平素总是按月精打细算,往往算到日子算到时。而陡然多了一个月,无疑就多了一份口粮,多了一份支出。粮从哪里补,钱从哪里来,都是父母操心的大事情。在那个按劳分配按人定粮的年代,大人小孩的口粮标准差别很大,即使男孩女孩已经人高树大,但尚在读书未到荷锄劳动之时,未到成为正规劳动力的时候,依然是按孩子的标准分配粮食。这对孩子多的家庭,特别是读书孩子多的家庭来说,口粮就显得非常紧张。我家情况就是如此。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那段困难时期的闰月之年,常常是三顿并作两顿吃,常常是上学饿得眼发花。因此,每到闰月之年便顾虑粮食顾虑肚皮,直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成功,粮食高产稳产,经济状况好转,才一日三顿吃饱肚皮。
印象最深的是1963年,我已过了八岁生日。那年是闰四月,农历正是二月底三月头上,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的恢复期,全家五六口,开灶一锅粥,越喝量越大。而粮食却依然紧张,加之春上闰月,日天又长,青黄不接,日子实在难熬。父亲为此带我跟邻居们去上海舅舅家,一来好省些粮食给母亲和弟妹们,二来求助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大舅舅。在舅舅家一连住了好几天,临回来时舅舅又给父亲钞票和粮票,全家才得以度过那个“节外生枝”的三春闰月。时世虽已过去几十年,舅舅已作古十几年,父亲亦已远去近十年,但每当母亲提起这段三春闰月间的往事,便勾起我早已收藏记忆中的亲情之爱。
闰月是农历的自然调节,每隔两三年便有一个闰月,这跟阳历的长短没有关系。但人们的思维却感觉闰月的年份特别长,这与过惯农历十二个月的定势思维有关系,孩提时代尤其如此。而当韶华逝去花甲冠顶的今天,早已饱食终日衣着无忧,更不在意什么立夏、端午、中秋和过年的那些特殊节日了。此时只觉时光过的太快,一晃又是一年复始。而此时再遇闰月之年,已经视为常态,心定如水,这时的孩子们也没有闰月好过不好过的概念了。
现在看闰月,无论闰在春夏秋冬,或是闰在温暑爽寒,都会视为延长一年中的某个时段,沉淀生命中的含金积蕴,是岁月对人间的一种馈赠,故而觉得闰月何尝不是好事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8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