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丝瓜病害霜霉病防治方法

症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的褪绿枯黄斑。

丝瓜病害霜霉病防治方法

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

(1)症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

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

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的褪绿枯黄斑。

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

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发病初,叶片正面发生水渍状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后渐扩大,由黄色变成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的病斑,在叶片背面病斑处生成紫灰色霉层。

在潮湿的条件下,霉层变厚,呈黑色。

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全株叶片枯死。

发病后,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霉层易消失,病斑迅速枯黄,病情发展较慢。

(2)发生条件①温、湿度霜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15-24℃,低于15℃,高于28℃不适于发病。

病菌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以上,湿度在60%以下时孢子囊不能产生。

孢子囊萌发和侵入一定要在叶面上有水滴或水膜存在的条件下,否则不会发病。

露地栽培在20-24℃时,加上雨水多、雾大、结露多时,病害才能大流行。

华北5月下旬-6月中下旬发病较多。

温室内的丝瓜一般在11-12月和2-3月发病严重。

②品种不同的品种间抗霜霉病有明显的差异。

③生育阶段丝瓜植株不同的生育阶段抗病性有一定差异,结果初期和盛期发病较重。

气孔已充分发育的叶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易染病。

④栽培管理在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的情况下,均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3)防治方法①品种尽量选用抗病品种。

②栽培管理培育壮苗,苗床增施有机肥料,尽量采用营养钵育苗,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提高幼苗的抗病力。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减少传染源。

深翻和平整土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

生育前期多中耕少浇水,提高地温。

生育期适当控制灌水,忌大水漫灌,雨季注意排水,最好利用滴灌暗灌。

及时摘除病、老叶,加宽行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大棚、温室内的丝瓜要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在90%以下。

铺设地膜,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浇水次数,降低空气湿度。

利用无滴薄膜,减少大棚薄膜结露滴水落在叶片上。

③生态防治在大棚、温室管理中,利用控制温度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菌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抑制病害的流行。

上午及早闭棚,迅速提高棚内温度到28-33℃,使病菌停止发育。

下午在20-25℃的温度时,及时放风,降低空气湿度,减少侵染。

傍晚降低棚内温度在12-15℃,抑制病菌的生长发育。

④高温闷棚闷棚前1天先浇水,在晴天上午闭棚提高棚内温度到44-46℃,保持2小时,后适当通风恢复常温。

隔3-5天重复1次,可抑制病情的发展。

⑤营养防治丝瓜生长中后期,如肥料不足、长势弱的情况下会出现营养不良,造成植株内汁液的氮糖浓度比值下降到2以下。

而当比值提高到2.2以上时,则可防止病害的发生。

为此,可用尿素0.25千克,加糖0.5千克,加水50千克,制成溶液,每5天1次,连续喷4-5次,一般在早晨喷在叶背面,此法可防止病害的大发生。

⑥清洁田园在重发病区,收获结束,拔秧前,可用5%石灰水,每公顷1500千克喷布均匀,或用石灰粉按每公顷300千克量喷粉,病株集中烧毁,可减少田间病菌残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5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