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说明文怎么写

文章有点长,也不知道是否能给您些启示发!

说明文怎么写

怎样写说明文 ?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

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

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

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梯子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

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

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里,他想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例①运用拟人写法,读来颇有情趣。例②把蜻蜓和飞机相比,贴切生动,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得浅显易懂。例③引用农谚,通俗地讲解了节气与种庄稼的关系。

校园广场文化柱解说词

各位老师、裁判员、运动员、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万物萌发,杜鹃盛开的暮春时节。在这奥运圣火欢腾传送渐渐向国土靠近的喜庆时刻,迎着拂面的春风和细细的春雨,我们迎来了牛场中学XX年春季篮球运动会的隆重召开。

 首先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在运动会筹备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教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对积极参与此次篮球运动会的全体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校春季篮球运动会的举办,是我校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行动,是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对同学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体育运动水平的一次验收,也是对全体牛中人组织纪律性和精神风貌的大检阅。这次运动会给同学们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展示个性特长提供了舞台。我们深知运动场上每一项奖励,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和顽强毅力的.结晶,但我们更懂得它是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

 过去一年多来的时间里,在县教育局正确领导下,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帮助下,我们牛场中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立起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理顺了校内各种关系;去年中考实现了“两个突破”;上期全县统测,高一年级获得全县第二名,全校各年级的总体成绩有所提升。教师们积极进去,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同学们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实现了“一年保稳定”、“二年有起色”的两年奋斗目标,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盛世里,我们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的更加美好的蓝图将由我们去描绘,我们凭什么担此重任?凭良好的思想品德,凭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凭强健的体魄,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教育我们的这方热土,才无愧于家长、老师的殷切希望,才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民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雄鹰一样展开矫健的翅膀飞出偏僻的小山村,飞向更高、更远的蓝天。

 为使这次篮球运动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对全体与会人员提出以下要求:

 希望每位运动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拼出成绩,赛出风格,让青春的活力在球场上迸发。让我们的球技在比赛中发挥和提高。让我们团结友谊的品质在每一个传球和攻防中显现。球场上无意的磕磕绊绊在所难免,要宽容谦让。发扬全国人民抗冰救灾的友爱美德,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安全参赛、文明参赛,规范参赛。赛前作好准备活动,赛中遵守各项规则,服从裁判。参与就是成功、坚持就是胜利。想拿冠军不错,拿不了冠军不气。好的名次值得骄傲,而顽强的毅力更是每个运动员的优良品格的展示,不论比赛成绩如何,参与就是享受,参与就是勇气的胜利。同时,我们将为每一位在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加油助威。

 希望全体裁判员、工作人员忠于职守,树立安全第一意识、热情服务意识、客观公正意识。为此次运动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

 希望没有上场比赛的同学,要服从大会管理,文明参观、主动服务,为运动员摇旗呐喊,加油助威,争做文明观众,争创文明代表队、争创文明班级。大家都是一个学校的同学,绝不能在比赛中出现对其它班级的运动员及非运动员有侮辱性的或引起矛盾的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

 希望所有观众自觉遵守会场纪律,爱护各种设施和花草树木。

现如今,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解说词,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解说词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校园广场文化柱解说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是我校的xx广场,就其教育功用来讲,xx广场的文化营造有两个亮点,一个是那边的大椿树,另一个是广场南北两边纵向分布的十个文化柱,如果说大椿树是xx广场的自然景观,那么,十个文化柱就是xx广场的人文景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育人功效。现在我重点为大家介绍十个文化柱。

十个文化柱南北各五个,分属“做人”和“求知”两个系统,目的是让师生既注重良好品德的修炼,又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学校在设计之初,把重心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通过经典文化的呈现使师生汲取丰厚的营养,最终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具有传统文化特点和魅力的十个文化柱。

xx广场南面的五个文化柱依次为“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被称作是儒家的“五常”,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有丰富的内涵,所以,学校从师生的道德修养的现状出发,选取了儒家的“五常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是对这五个方面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制照搬,而是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把儒家五常同师生品德修养的现状紧密结合,使师生都能在这“五常”之中找到道德修养的参照和行为处事的准则。如“五常”中的“仁”,我们主要针对的是教师群体,大家在“仁”的释义中可以看到“师者应以人为本,仁善在怀,有教无类,内外皆休,济世诲人”的字句,这是对教育者提出的道德标准,便于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反躬自省,不断审视自己的从教行为和道德修养。而其余的“义”、“礼”、“智”、“信”,我们也特别注意了和学校实际有机结合的问题。

在呈现方式上,我们采取了图文结合的形式。文字释义,故事助解,从而达到内涵的理解和形象展示的相对统一。释义注重内涵,力求精炼,并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相结合;故事选取师生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如“孔子讲学”、“苏武牧羊”、“孔融让梨”、“商鞅立木”等小故事,使师生能从这些经典的故事中去领略“五常”的要义。

和儒家“五常”对应的是广场北面的关于“求知”的五个文化柱。这五个文化柱的内容是选自于《礼记-中庸》中的句子,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和“仁义礼智信”的设计风格相统一,也采用了内涵阐释和故事助解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选择《礼记-中庸》中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个句子,是因为这五个方面既有学风建设,又包含学法指导。大家请看,如果去掉各条的限制词,呈现的就是“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解决的是求知过程中“做什么”的问题;而加上限制词“博、审、慎、明、笃”,则渗透的是学法的指导,解决的是求知过程中“怎么做”的问题。所以,学校认为《中庸-礼记》中提出的这五个方面既包含了学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有学习方法的系统指导,有利于师生在求知过程中对照参考。

总而言之,十个文化柱的设计初衷和内容选取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我校的育人导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1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