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安全标语
1、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2、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3、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5、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百姓健康。
6、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创争国家农产品安全县。
7、围绕强化科技支撑,突出示范园区建设。
8、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9、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
10、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11、立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1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14、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
15、实施沼气工程,改善农村环境。
16、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促进“三农”发展。
17、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18、科技示范上水平,项目推进上规模。
19、金秋喜迎八方宾朋,摇热情服务四海客商。
20、农产品无公害,健康生活更精彩。
21、农产品田头到市场,全方位安全监管不能忘。
22、关爱生命,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
23、要吃放心菜,认准无公害,饮食讲安全,身体保康健。
24、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现代农业。
25、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
26、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27、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28、依托农业综合开发,打造现代农业。
29、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0、农药知识不可少,用法用量要记牢。
31、开千村示范之花,结万村推进之果。
32、一年四季讲质量,一日三餐有安全。
33、突出重点,精品示范,创新务实,幅射带头。
34、搞好村庄规划,改善农村面貌。
35、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强化富民强农基础。
3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
37、引导支农资金整合,完善统筹开发机制。
38、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9、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0、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生存环境。
41、科学合理用药,确保食品安全。
4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
43、农业开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44、养殖林果和蔬菜,互相促进是生态。
45、合理利用土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4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
47、科学合理用药,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48、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49、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50、科技示范,典型引路;幅射带动,增效增收。
51、农产品无公害,消费者人人爱。
5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3、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一律不得采收上市。
54、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
55、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56、绿色铸就品牌,特色创造名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王牌。
57、开发一方,兴业一区,富民一方。
58、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59、加强农产品标识管理,保障生产者合法利益。
60、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61、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2、突出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63、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满足消费者安全需求。
64、抓好工程监理,提高项目标准。
65、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
66、坚决打击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行为。
6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68、实施科学管理,彰显项目效益。
69、人人参与,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70、强化建后管护,发挥持续效益。
71、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72、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73、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74、全面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增强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
75、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76、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用、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77、建立放心菜专销区,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78、拓宽农发资金渠道,创新开发投入机制。
79、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民农民。
80、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8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
82、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大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质量标准体系。为规范农产品生产标准,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按照建立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的要求,先后在全市制定推广了42种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2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35种出口农产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农产品标准已覆盖粮油、果品、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二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积极组织实施“绿卡行动计划”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市发改委与财政、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林业部门联合下发了《烟台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先发展水果、海珍品、蔬菜、食用菌、生猪、奶牛等16种优势农产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减免税费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了对优势农产品产区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烟台苹果和大樱桃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开展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创建活动的意见》,连续四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烟台苹果、大樱桃、莱阳梨等优质果品的基地建设;每年安排500万元贷款贴息资金,对百强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基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的意见》,用4年的时间,在果品、蔬菜、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建设60个特色品牌农产品基地。农业标准化基地,全面推行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等“五统一”操作规程。在全市形成了莱阳、海阳的蔬菜,栖霞、招远、龙口的果品,蓬莱、长岛、莱州、开发区的水产养殖,福山、芝罘的大樱桃,牟平、栖霞的食用菌,莱州的种子、花卉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和优质农产品基地。
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及认证工作力度。全市累计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达到481个,其中,绿色食品188个,无公害农产品293个,有机食品2个。烟台苹果、龙口粉丝、烟台葡萄酒和烟台大樱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莱阳梨、海阳白黄瓜、烟台苹果和烟台大樱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先后投资8500多万元建立了4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8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重点支持46个省级龙头企业设立了质检中心,20个较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农产品速测检测点。龙大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建立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4年4月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CNAL)认可,能够对550多种农药残留、60种抗生素、23种添加剂、5种重金属、11种微生物等指标进行精密检测。2008年1月又投资62万美元,从美国引进最先进的药残检测设备LC/MS/MS,使龙大的药残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始终与日本最新标准同步。
四是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品是关键。2009年市政府发布实施了《烟台市农药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农技农资结合、协会服务、企业直销、龙头企业带动等农业投入品有效服务模式,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莱阳市以配送中心为平台,设立农资连锁超市,在企业、村庄设立连锁专供点,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的服务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放心农资的配送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化肥、农药集中配送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目前,全市已有烟台市和3个县市区经编委批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或办公室),8个县市区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分别设置;一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结合产业特点和乡镇机构改革,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实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农技综合服务站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08年4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09年市政府又把“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写进了烟发〔2009〕1号文件,明确规定每个村至少设立一名技术员,三年完成。目前全市共有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33个,在编人员1800多人。吉民生希望可以帮到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71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