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机构概况
在那风光秀丽的紫金山南麓,坐落着一个影响江苏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2年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跨越世纪,几经更名,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13个专业研究所、10个农区所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院所。建有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投资成立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现直属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截至2012年底,全院共有在职职工2300余人,其中院士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11人,国家级、省级突出贡献专家9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90人,博士329人,在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有45名科技人员,分别承担了首席科学家、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的重任。建院80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英才云集,成果丰硕,为江苏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朱凤美、周拾禄、陈永康、盛家廉、卢良恕、程顺和、孙颔等一批知名专家,奠定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学科基础。该院主持研究的沤改旱、旱改水的重大生产制度改革,水稻“三黄三黑”高产稳产栽培技术,高产抗病新品种徐薯18,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扬麦5号、扬麦158,超级稻两优培九等系列成果不断推动着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变革,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全院累计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和部省一等奖以上重大成果216项。全院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覆盖率近60%,技术覆盖率超过50%,成果获奖数占全省农科教单位获奖总数的46%,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在农业部组织的多次科技实力综合评估中,一直处于全国同行前列。“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大机遇,启动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设施农业、规模生态养殖、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新兴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确立了新的科技竞争增长极;深入实施“五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打造一批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学科团队,显著增强了人才队伍的总体竞争实力;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以及国家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省共建食品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1个国家、部省级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全院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三大建设”,全院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大幅提升,形成科研、服务、转化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和新优势。“十一五”期间,全院新上项目3459项,主持国家部委项目256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等9部委,评为全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在前50名的全国各类科研机构中,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基金论文数、收录科技论文数、收录科技论文被引用数,均有较高排名,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该院一贯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外机构,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与合作联盟,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招收博士后,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共建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古巴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展和提升了利用国外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与能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不断探索,转变思路,积极实施“以科技帮扶整村推进”、“高效农业示范”为主导的科技服务模式,推广成熟技术、品种,帮扶主导产业,致富一方农民。每年派出250多位专家,分赴全省110多个村驻点帮扶;选派了五名科技干部,到宿迁三县两区挂职副县长、副区长,用科技、人才推动宿迁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和江苏省委出台了以农业科技为重要主题的一号文件,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对接国家和江苏省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以“科研转型”为主线,以“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团队、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驱动”、“创新突破”、“引领服务”三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服务“三农”能力,勇当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排头兵,为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化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江苏农行深入聚焦三类农户等重点发展领域,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新模式,让农户们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
走进南京市六合区马鞍泥桥农场蔬菜基地,30多位农民正在大棚里忙碌。“多亏农行支持190万元贷款,让我渡过了购种子资金不足难关。”农场主一边指挥工人在钢架大棚里安装微喷设施,一边笑着说。
农场流转面积3928亩,主要从事谷物、蔬菜种植、销售以及水产养殖、销售等。农场主有着较丰富的种养、销售经验,经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构建好了稳定的上下游供应商,经营效益较好。同时,他还就地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带领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农场加大了市场拓展力度,随着订单量增加,农场主拟购买一批蔬菜、水稻种子育秧苗。经核算,他发现手中资金出现短缺,因数额较大,一时半会难以筹足。
为此急得饭吃不香、觉睡不着。江苏农行六合仁和支行在进村居推进涉农大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建档活动中获悉后,现场实地调查并收集核实资料,认定农场主符合“六合现代农业种粮大户”“三个一”项目,当场制定了个性化的信贷支持方案,通过信贷绿色通道,短时间内为他办理申请、授信并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190万元,支持发展生产。
“农行贷款到账后,我用这笔钱及时购回了种子,组织人开始育苗,这下子履行订单底气足啦!”农场主开心地说。
聚焦龙头,绘就乡村振兴多彩画卷。作为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南京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特色产品——青梅,深入挖掘传统配方,成功研发生产了优质青梅果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小小一颗青梅,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果”。但是今年初企业流动资金遇到了问题,眼看4月和5月就是青梅收购旺季,企业负责人万分着急。
江苏农行南京溧水华府支行获悉这一情况后,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简化办贷流程,快马加鞭实现高效办贷,从申请到放款,仅用一周时间便成功为企业发放500万元小微贷,确保春耕备播资金第一时间到位。
该农业公司的负责人信心更足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贷款就能下来,真是没想到。有了农行的支持,不仅解决了眼下的资金问题,也让公司今年扩大生产规模有了底气,这下可以放手干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际,江苏农行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乡村沃土当服务热土,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精准滴灌农企农户,“贷”出一片春天的新希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7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