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太湖流域的概况?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太湖流域的概况?

解析:

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

(一)自然地理

太湖流域面积36500km2,行政区划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的嘉兴、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的大部分。其中江苏省占53%,浙江省占33.4%,上海市13.5%,安微省占0.1%。

太湖流域以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4/6,水面占l/6,其余为丘陵和山地。三面滨江临海,西部自北而南分别以茅山山脉、界岭和天目山与秦淮河、水阳江、钱塘江流域为界。地形特点为周边高、中间低。中间为平原、洼地,包括太湖及湖东中小湖群、湖西洮鬲湖及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为天目山、茅山及山麓丘陵。北、东、南三边受长江口及杭州湾泥沙淤积的影响,形成沿江及沿海高地,整个地形呈碟状。

流域内太湖及主要湖泊湖底高程一般为1.0m,中东部洼地包括阳澄淀泖、青松、嘉北等区地面高程一般为3—4.5m,最低处仅2.5—3m,其他平原区地面高程为5—8m,西部山丘区丘陵高程约10—30m,山丘高程一般200—500m,最高峰天目山主峰高程约1500m。

(二)气象水文

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5—17℃,无霜期平均为220—240天,区内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100一1150mm,降水总量414亿m3,年水资源量163亿m3。

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洪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暴雨形成。梅雨季节一般为5—7月,有时形成长历时的流域性水,灾害面广。台风暴雨多发生在8、9月,强度特别大,但范围和总量不大。对某一地区而言,地区性洪灾有时比流域性洪灾还要严重。

(三)河流水系

本流域水系是以太湖为中心的湖泊河网系统,属长江最下游的一个支流水系。

流域内面积在0.5km2以上的大小湖泊共有189个,总水面积约3159km2。太湖水面积2338km2,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平均水深1.89m,相应容积约44亿m:,是一座天然调蓄水库,也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供水水源地。

太湖主要水源来自西部山丘区苕溪和南溪等水系,通常以太湖北岸的直湖港口和南岸的长兜港口为分界点。两分界点以西(含直湖港,长兜港)为太湖上游来水区,以东为下游出流区。

流域内主要水系有:

(1)苕溪水系。发源于天目山南、北麓。东若溪源于南麓,西若溪源于北麓,在湖州杭长桥汇合后由长兜港和小梅港入太湖。

(2)合溪水系。发源于江、浙、皖交界的界岭山地,由夹浦港入太湖。

(3)南溪水系。发源于宜深山区和茅山丘陵地区,汇合于南河后入太湖。

(4)洮鬲水系。发源于茅山丘陵地区经洮湖、同湖承转后由太湖西岸娄港分散入太湖。

(5)黄浦江水系。汇集太湖及其下游淀泖、杭嘉湖平原河网来水于黄浦江,是流域最下游和最重要的排水河网。黄浦江于吴松口入长江,是一条中等强度的感潮河流。

(6)沿长江水系。沿长江有10余条主要河道沟通了流域腹地河网与长江的联系,河口均已建闸控制,承担流域向长江的排洪和引水作用。

(7)运河水系。自镇江至杭州的京杭运河江南段贯穿流域南北,沟通沿线大小河道。

各水系相互连通,没有明确的分界,构成纵横交错的河网。

流域内主要内河航线有:申张线、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杭申甲线、杭申乙线、长湖申线、杭湖线、六平申线以及江南运河、锡澄运河、锡溧漕河、丹金溧漕河等航道。

(四)社会经济

太湖流域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除有特大城市上海外,尚有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湖州、杭州、嘉兴等7个大中城市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乡村。

本流域有耕地2200万亩,人口3600万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亿元,财政收入约占全国l/8。

流域内有沪宁、沪杭等铁路干线和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公路网已达每个乡镇。

(五)物产资源

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即为“鱼米之乡”,常年粮食产量达1150—1200万吨(高产年份可达1300一1400万吨),同时又是全国蚕茧、淡水鱼、毛竹、湖羊、生猪、毛兔、茶叶和油菜籽、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的著名产地。

ghjh.mwr.gov/gaikuang/article_th_gk

太湖翠竹的生产情况

是。通过查询太湖县人民政府网官网可知,太湖县文旅集团是国企,员工工资工资福利稳定,外加五金一险、奖金补贴、职业年金、带薪休假,待遇非常好。太湖县文旅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旅游景区的投资、开发及运营管理以及文化演艺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等。

太湖翠竹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作的名茶,最早是手工制作,1994年引进多功能茶机机械加工。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无锡斗山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2009年达到233.42平方公里。随着 “太湖翠竹”茶叶的产业化发展,斗山地区17家茶场成立了 “锡北镇茶业协会”和“茶叶研究所”,按照 “太湖翠竹”茶叶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 “太湖翠竹”茶叶生产和质量监测,使茶叶产量、质量逐年提高。清明前后“太湖翠竹”的市场销售价由原来的每500克600-800元,提升到每500克 1000-1500元,且供不应求,当地茶农的经济收入也迅速提高。到2009年全镇每年产茶300多吨,收益达到5000万元。每亩茶园的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7000元左右,并且为当地安置了大批剩余劳力。发展 “斗山太湖翠竹”品牌茶叶,成为斗山地区茶农的致富之路和锡北镇的一大特色产业。2003年开始,当地政府牵头,茶场搭台、群众参与,连续五年举办春季 “无锡斗山太湖翠竹茶叶节”,有力地提升了 “斗山太湖翠竹”茶叶的品牌知名度,远销日本、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成为锡山高端农业产业的代表。

到2011年,斗山地区茶园面积3500多亩,是无锡地产名茶太湖翠竹的主产地。经过努力,当地所有茶园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并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当地茶场经营分散,在茶树栽培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上,经常出现少数茶场用药不同步和乱用农药等现象,影响上市茶叶品质。为此,斗山茶农协会在组织茶农赴浙江杭州、安徽黄山等地茶场考察以后,决定在无锡地区率先实行茶树病虫害防治“五统一”做法。对茶树病虫害信息的发布、施用农药的名称和品种、技术培训、防治技术规范及防治次数实行“五统一”以后,所有茶场不再施用化学农药,均使用无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生物,并将全年用药次数由13-14次减少至6-7次,努力打造有机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88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