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农村女性王芳芳电商创业故事

 创业已经不再是男士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寻求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独立,并走上了 创业之路 。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农村女性 创业 故事 ,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农村女性王芳芳电商创业故事

 王芳芳,甘肃省成县索池乡大草湾村一位普通农村妇女,过去在县城从事服装生意,2013年她放弃原有生意,在网上开办了成县云雾山土特产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帮助乡亲宣传和营销农特产品,走出了一条由传统产业向新电商农特产品的成功转型之路。至目前,该网店信用已经成为五星级诚信网店,销售当地核桃、土蜂蜜、松子等农特产品金额达到10余万元,使家乡大山沟里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子商务走向了全国各地,有效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也为自己走出了致富之路,并多次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怀和视察,成了远近有名的农村妇女创业成功典型。

 不懂就学,在挫折中磨砺创业意志

 最初,她作为一名农村妇女,王芳芳对电脑并不熟悉,更谈不上使用微博、微信了,如何在淘宝上开网店?买卖东西?这一切对她都是陌生的。在2013年成县的电子商务刚刚起步期,她凭着自己一点QQ聊天上网的 经验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别人给自己注册了新浪微博,便开始自己的新媒体与电商之路。

 “第一笔交易是通过微博给广东的顾客发了10斤蜂蜜和20斤松仁,但当时自己还没有网店,也不会使用支付宝,然而这位顾客对我非常信任,通过银行账号给我汇钱,第二天我就认真地挑选优质的松仁和蜂蜜发给了客户。客户收到后对我们的农产品赞不绝口,通过哪笔交易,让我认识了电子商务的可行性,更加增加了我的创业的信心,随后就开始向身边开网店的朋友学习如何在淘宝上开网店、如何利用微博和微信来做营销。”王芳芳回忆说。

 然而,后来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比如对电脑知识的不熟悉、网店做的不美观,无人问津;不懂得如何去做营销,农产品在物流运输中出现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她曾经一度想过要放弃。但就在要放弃时,她反复问自己:难道这点困难就难倒你了吗?晚上思来想去,不能轻言就放弃。在丈夫、朋友的支持下,她参加了成县政府主办的网店培训班,了解了电子商务有关知识,掌握了网络营销的基本常识

 永不言弃,在奋斗中描绘创业蓝图

 创业的道路是曲折和艰辛的,王芳芳也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一路走了过来。初期,首先遇到的是产品物流问题,对于生鲜农产品来说,要保持它的新鲜性和时令性,从田间摘采到客户手里,不能超过48小时,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往往新鲜的樱桃、杏子等可口的农产品到达顾客手里的时候已经不再新鲜、甚至会出现不能吃的状况,如何解决物流的问题?成了制约生鲜农特产品销售的主要问题。看到农民手中的新鲜农产品不能及时地销售,她有时吃不好,睡不着,就在此时,她曾经运用的微博开拓了她的思路,在微博上进行呼吁和求助,终于开创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即对于时令性较强的樱桃、杏子等农产品,积极与其他网络销售平台合作,将销售的中心放到周边的兰州、西安等城市,采取预订,确保采摘、物流、送到客户手中不超过48小时的快速销售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物流这个制约因素,而且通过与其他网络平台的合作提高了网店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通过这种有效模式,今年5月份她累计帮助当地群众销售鲜樱桃1000多笔,销售金额达到10万元以上。使当地樱桃很快畅销一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产品买卖难题。同时,她的上门收购服务让当地农民足不出户就变卖了农特产品,既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 渠道 ,又真正帮助农民得到了实惠,让自己丰富了销售经历和营销思路。

 然而她并没有局限于获得的满足感,当她听说成县籍的画家姚屹东在省城兰州美术馆要举办画展时,她积极与对方联系,免费为画展提供了“云雾芳果”系列家乡农特产品,成功将家乡农产特品推向了省城 文化 市场,实现了销售的多渠道,为家乡的农产品也添上艺术的色彩。

 感恩乡亲,在回报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王芳芳虽然取得了一点成功,但她没有忘记当地父老乡亲,没有忘记关心她、帮助她的当地党委、政府,没有忘记社会的支持。2014年6月,她与合作伙伴一起拿出6000多元为成县索池乡寨子小学的孩子们购置了书包、文具和图书等学习用品。同时,她也加入了成县当地的民间爱心机构--成县爱心联盟,经常帮助那些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正是这样一种情怀,更加让她坚信一定要带给大家更多无污染、纯天然的农家产品,帮助身边更多困难的人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王芳芳的成功创业,为全县乃至全市广大农村妇女、青年开展电子商务、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她是广大农村青年就地致富和转移致富的模范和榜样,是全县农村妇女、青年中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佼佼者。她的创业 事迹 也必将对进一步推动全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当地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助推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一票某决权”博弈,创业者应该知道什么?

 近日,对于ofo面临的困境,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评论其溃败的真正原因可能在于「Veto Right」。

 有媒体报道评论,在ofo内部,多家不同轮次的投资机构都拥有一票否决权,由于多次在核心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错过了与摩拜合并的最好时机,也直接导致了重大融资流产,甚至如今的困境。

 该事件把「Veto Right」送上了舆论的火山口。

 什么是「Veto Right」?

 为什么会走到如此分散的困境?

 创业早期,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是「更优选择」?

 借助硅谷的成熟经验以及过去的投资实践,蓝驰创投始终坚持在早期阶段尽力帮助创业者构建更加均衡的治理结构,避免公司发展后期的时候,因为不合适的治理架构阻碍创业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以下为蓝驰创投对「Veto Right」的拆解与实践 总结 。希望对早期创业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Veto Right」?

 Veto Right,即「一票否决权」,在交易文件中也会称为「保护性条款」(protective provisions),常表现为:公司的某些重大事项须经某些股东(或其委派的董事)的同意。

 一般情况下,创业公司的早期投资人(尤其是各轮次领投方)或者中后期具备强话语权的投资人会享有一票否决权。

 「否决权」分散的原因?

 理论上,无论创始团队还是投资机构,都不希望企业陷入管理僵局。那么,这样的潜在风险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创业公司角度来看,存在对公司治理认知不足的现象。创业者有时更关注投资人对哪些事项一票否决;然而,对于他们之间如何协同,怎么行使一票否决权,会不会造成决策僵局,以及这些管理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创业者有时缺乏足够认知。

 此外,由于供需关系导致,某轮投资人因为所在基金有强烈的投资策略、风控需求,要求获得一票否决权,为公司治理埋下隐患,后续投资人依葫芦画瓢将有可能提出同样诉求。

 中国投资行业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对周期的经验还在积累过程中,为了保护基金利益并规避风险,会存在过度依赖法律工具的现象。在业内,仍会有从业人员对一票否决权的需求和潜在伤害缺乏认知;对于不同阶段、业务的公司,哪些应该属于需要特别约定重大事项,没有清晰的界定。在投资机构内部,因为管理模式的原因,条款的谈判审核有时会和项目管理脱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会有机构通过法律工具与创业公司建立了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机制,或者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

 什么是更成熟的否决权模式?

 实操中,一票否决权的形式主要分为“分类投票”和“合并投票”两种模式。

 从蓝驰创投的实践来看,采用分类模式的公司,发展到后期,否决权会比较分散。而合并投票模式,会更利于董事会/股东会的统一决策,对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大有益处。具体如下:

 Separate Class Voting(分类投票):单一投资人独享一票否决权,或不同轮次投资人共同享有其所在轮次的一票否决权。这种模式下,伴随融资的轮次越来越多,创业公司需要出让的否决权会越来越多。

 具体来看,可能存在多种形态,举例说明:

 1、某创业公司先后完成A、B、C三轮融资,对应的领投方均享有独立的否定权,跟投方不享有;

 2、同样完成A、B、C三轮融资,每轮的多个投资方按照约定的轮次内majority比例来共同行使否决权,但每轮的否定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Single Class Voting(合并投票):所有优先股股东(即投资人)按比例共享否决权。这种模式下,无论创业公司经过多少轮融资,否决权都将由优先股股东共同商议后做出统一决策并行使。

 同样,举例说明:

 1、某创业公司完成A轮融资,交易文件设立preferred majority(优先股合并投票)结构,约定A轮领投方、跟投方、以及未来所有投资方,需要按照约定比例来共同行使否决权;

 2、同样完成A轮融资,A轮领投方、跟投方设立series A majority结构,按比例共同行使否决权。一段时间后,公司完成B轮融资,经协调重新设立结构,调整为preferred majority结构,约定现有和未来所有投资方,需要按照预定比例来共同行使否决权(根据后续融资情况,比例可能不时调整)。

 根据在VC/PE领域涉猎广泛的汉坤律师事务所网上公布的《2017年度VC/PE项目数据分析 报告 》,在其2017年内所经手的项目中,仍有近三分之一的VC/PE项目是采取“分类投票”的治理结构。而根据未经完全统计的行业数据,在早期和VC阶段的项目,对「分类投票」模式的采用甚至可能高于50%。

 合并投票的优势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投资机构都是完全理性的,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从机构本身到从业人员,尽管大多数时候,在协商协调后,都会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以及代表大部分股东权益的理性决策;但由于入股价格、基金背景、个人认知或投资偏向的不同,碰到非常情况时,决策并不能做到100%理性,并且有利于公司发展。

 分类投票将单个机构决策放大,对公司治理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而合并投票,通过投资人内部的民主制度来进行决策,所有轮次的投资人都按照自己持有股份的比例(或约定比例)来共同决定Veto Right如何行使,可以避免部分股东根据个体需求行使否决权,权力和责任将更匹配。

 依赖于更均衡的结构,可以避免因为某一家机构的个体需求,就决定了事情的走向,这会让股东会或董事会在做决策时有一个意识:任何分歧都是需要坐下来聊的,需要有沟通、交流、妥协、让步。这是一个更理性的交流氛围,也是成熟游戏规则给我们提供的一套模式。大家是要在妥协交流中找到方向,而不是根据个体需求来做决定。

 更好的选择 vs. 更高的成本

 从硅谷的经验来看,VC刚刚萌生时,曾有很多投资人因为否决权问题在公司治理不健全上吃过亏。运行了二三十年后,很多投资人、创业者及其律师都意识到:相对于合并投票,分类投票是不够合理的。

 但是矛盾在于,在早期融资就要建立这个合并投票架构,投资人和创业者双方,都需要付出比较多的时间成本。

 这是因为很多创业者对于公司治理可能认知不足,所以早期投资人在早期融资主导否决权结构时,需要做大量说服工作。

 从蓝驰创投的实践来看,在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前,我们通常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创始人讨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在后续融资过程中,创业者和早期投资人需要用更多精力和下一轮领投方及其律师去沟通这样的结构,因为投资人对自身的一票否决权往往十分看重。从过去的实践经验来看,公司一旦在早期决定接受分类投票机制,到后面的轮次就很难改到合并投票的机制了。

 同时,伴随后续融资,早期投资所获股权将被不断稀释,早期投资人在提出设置合并投票结构的时候,就意味着未来大概率要出让自己的一票否决权,并担当一定风险,对早期投资人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对于蓝驰创投来说,之所以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是因为吸取了在过去经验中总结得来的教训,我们的被投企业也曾面临过由分类投票机制带来的困境,最终无法执行对公司和大多数股东最优化的方案。

 但经历过周期后,成熟的市场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创业公司得以设立更健康的治理结构,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创业者不用为公司治理而头疼,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所有投资人能够更理性的参与重大决策并,为其出资人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

相关 文章 :

1. 一个真实的农村女性创业经历

2. 一个90后女性创业故事

3. 返乡农村创业真实事例

4. 青年返乡农村创业致富故事

5. 农村女性创业现状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多少环节?

农产品 ”你这指向太过宽泛,咱们就以稻子为例吧。

大白米饭从播种到餐桌主要生产环节大致有如下几个大环节:

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获――>加工――>烹饪――>上餐桌。

如果要细分那就多了去了,你既然想了解那我也就事论事满足你的要求吧。还以上述品种为例,可细分为以下小环节:

选种――>晒种(摧醒冬眠期)――>整田――>播种――>灌溉――>施肥――>除草――>防种灭病――>适时收割――>晾晒――>加工――>掏米――>装锅――>加水(适量)――>烹饪 (其中还有小技巧环节:先猛火“上气”――>再温火――>关火闷小会儿,这都是烹饪技术活,非熟练不得要领) ――>盛盘上餐桌。

切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绝非浪得虚名。

我是和天下,以上答题希望你会喜欢。欢迎列位看看官在下方评论区参与热议!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大多要经历选种、育苗、整地、移植、管理、收割、储存和加工八个环节。 这八个环节,无一不反映出农民种粮的技术、经验、勤劳和辛苦。

以种植水稻为例:水稻种子品种繁多,必须从众多杠优、D优、汕优、桂朝等等品种系列,选出适合自己土壤、气候、水质的那一两款。

好在现在有微耕机,耕田的效率有了成倍的提高,也免去了耕牛耕田几天,喂养一年的无奈。

但是,育苗必须人工,根据气温变化揭棚盖棚,观察幼苗的颜色态势,施肥喷药。

插殃高卷裤管下田,窝距合适,横排成行,弯腰时间一长,腰杆痛得不行。

产量高不高,管理是关键。秧苗管理期间,锄草、施肥、撒药、管水,雷水天半夜也要出去敞田缺,更要防人偷水。

收割抢天,大太阳晒死人,稻草刺死人,汗水钻眼晴,晒谷子又要提防下大暴雨。

谷子进了仓,才松了一口气。撮出来经过碾米机,白花花的大米下锅,变成白花花的米饭端上餐桌,农产品的稻谷,才完成了最后一道环节。

从浸泡种子起四、五个月,是农产品的主人农民兄弟,付出了操心和体力,冒着大雨,顶着太阳,无时不浸透着他们的心血,才使农产品成为我们的盘中餐。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国农产品供给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要经过生产、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批发、零售、餐饮及消费等多个环节,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质量安全风险的存在也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1 )合同形式的“龙头企业+农户 ”。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通过订单或契约的方式联结起来。农户通过签订合同向农产品运销或加工企业提供农产品,再由企业将农产品销售出去。与农户相比,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和销售等方面具有更为有利的条件。

( 2)完全纵向一体化 。某知名火锅是餐饮业中知名品牌,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某火锅品牌企业产业链的纵向分工逐渐细化为由饲草供给、技术服务、种羊繁育、肉羊养殖、羊肉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批发、零售、餐饮连锁等多个市场主体接近于完全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3)农民合作社 。作为产业链中横向联合的一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以成员的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为目的的企业。

以上是三个传统的流通渠道,因为其链条过多,市场的主体很分散,信息也不对称。即使现在互联网网购发展快速,但是这种流通渠道在市场上仍然占据着主流。

我是小镇二丫头,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但餐桌所要经历多少环节呢,我来说道说道。大概的过程:春耕——照料(除草、施肥等)——秋收——保存——出售

就拿我们常吃的大米来说吧。我们家里那边种植水稻,很累人的,只有真正劳作过得,才知道其中的辛苦。也越发的更加珍惜粮食。

在种水稻之前,先要翻地,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开春化冻了,就去翻稻地,一锹一锹的撅的,现在有机器了,省了很大力气。

稻种在种植前需要用水泡,大概需要提前5-6天进行此道工序,期间要注意换水。

在5月中旬左右,就要进行种植了。小的时候我们用五个爪的"挠钩"进行打垄,一个人点种,还需要一个人在后面踩种,也就是把浮在表面的稻种踩进土里,以利于增加出苗率。还需要一个人施肥。种完后,需要盖垄,踩陇。

接下来就要等着出苗了。需要拔草,苗多的地方需要拔掉多余的,少苗的地方需要补苗。真的很辛苦的,脚完全泡在水里,弯着腰,太阳晒着,朋友们,想想是不是很累。补好苗之后,就需要第一次施肥,打药了。

以后,要不定时的来地里看看,如果雨水少,需要4-5天左右浇一次水,地里不能没水,水也不能太多。要注意水稻有没有害虫,用不用打药,缺不缺肥,需要更多的种植经验。

秋收,现在有机器,以前都是一镰刀一镰刀的割下来的,捆成捆儿,用牛车或者驴车啥的拉回家,趁着天气好,脱粒,我们叫做“打稻子”。我记忆最深的一次,因为是借的打稻机,第二天必须得还给人家,白天没干完,晚上接着干活,整整一晚上,累的躺在稻草上就睡着了。

稻子上房晒干,每天要摊开,晚上要攒起来,知道稻子干透了。

它离上餐桌还有一步,就是要去皮,变成大米,最后我们才能做香甜的米饭,软糯的大米粥。

粮食来之不易,请大家不要浪费!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我以视频形式来回答您的问题吧!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多少环节?

我也不知经历多少环节,但是我能一步一步的告诉你。

一九八几年刚分地时,黑龙江这就有种小麦的了,后来不知怎么也像大豆一样绝迹,也是因为不挣钱,面粉不如山东面粉色白有劲(筋性大),山东的面粉包的韭菜馅饺子皮薄到能看到韭菜,而黑龙江种的小麦打出来的面粉包出来的饺子的皮是又黑又厚,从这一点来说黑龙江的小麦种植技术和面粉加工技术双双不过硬,再一个黑龙江是春小麦,生育期一百天左右,山东是越冬冬小麦,生育期八个月呢,山东有句话叫“今年大雪盖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有瑞雪兆丰年之意。

那时我们这有面粉加工厂,有个乡办面粉厂后来黄了,一般去个人开的面粉加工厂去磨小麦。

开始种小麦用牛马拉成沟,用点葫芦播种器往拉出的土沟里播种小麦,那时我赶牛赶不好就挨我爸的训。后来就有人买小麦播种机专门给农户靠播种小麦挣钱,大大提高了效率。

小麦种是个耐肥不怕烧的东西,二铵和少量尿素一起下种没问题,照长不误,刚开始没有除草药,一色靠秋翻地,秋天翻的地长出小草芽,一过冬就把草给冻死了。春天再把地耙一遍,把地耙的非常细碎面乎,然后就可以播小麦了,小麦在黑龙江也属于夏粮,采收时间基本上和山东、河北差不多,那时大汗漓淋收割小麦,有时一人一天得喝十公斤凉开水或生水。

割的时候,先抓起一把小麦麦草,麦头和麦头连起来,这麦草比原来长了许多,拿这叫“草药子”草绳捆小麦,割够一捆捆一个,捆完立起来一捆捆小麦站立着像列兵似的,为的是通风让小麦捆干一些。

中午或晚上临收工,就十个一码码起来,最底下那捆是个“枕头”,这样横竖十字花十捆一码码到顶。这样防雨,下雨时就上面一捆小麦湿,干也是最上一捆干的快。关于农业的智慧真不少。

有的农民把小麦拉到家码成像玉米面窝窝头的圆垛,有的户直接在地头码上窝窝头圆垛。有的人家码的又圆又直顶上还尖,有的人家就把麦垛最上头码歪了。

有的人家有专门为挣钱脱小麦粒的脱粒机,几家互相帮忙干完活管饭,小麦收仓入库。

那时乡亲都是吃自己种的小麦粉,小麦得剥好几遍皮,开始麦心粉是白的,后来越来越黑,那时讲的是精米白面是好东西,都不喜欢吃黑面,加工出来的麸皮就喂畜禽之类的动物了。

现在的小麦黑面、糙米、粗杂粮却被专家称之为营养食品,现在你想吃到小麦黑面是比较不容易的事,有的人家就加工成麦仁米,麦仁米和大米、绿豆混在一起焖饭还是相当不错的营养全面的食品呢。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加工成馒头,那时用老面发面,发面最少得六个小时发好,那时我看我妈蒸馒头,把盆里发好的面倒案板上,把化好的碱水倒面里揉成团儿,揉了一遍又一遍,我妈揪起一小块湿面放在嘴里嚼了嚼,点了点头又把湿面吐出来扔掉。我妈告诉我,面的味道有香甜味儿蒸的馒头最好吃,面味碱大或发酸都不行。

然后把馒头醒至两倍大就可以上锅蒸了。蒸熟的馒头就可以吃了。

明明小麦是每市斤1.2元,但是到嘴里不是1.2元了,增加了很多附加消费值,那时加工的白面算算细帐比买山东面还要贵,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也是以问代答,那么为什么外国粮食有时比中国粮食便宜呢?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多少环节?

一、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需要经过生产、采摘、分拣、质检、包装、配送、营销、售后加工等各环节。

二、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既是一个实体的制造提供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生产传递过程,农产品生产者需要市场信息进行生产,监管者需要生产信息进行监管,消费者需要产品休息进行选择。

三、农产品到餐桌是农业生产与消费的链接桥梁,随着现代农业农产品的发展,一年四季吃上新鲜的水果蔬菜也不是人们的奢望,但任何购买到优质、安全、新鲜的的农副产品,这是消费者当下最为关心和期盼的。

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同时也是不同运销职能的完成过程,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经历的环节,简单的就是生产者——零销商—消费者三个环节。

但细分下来,农产品到消费者餐桌关联的经济活动形态很多,包含农产品的生产、集货、分级、选别、包装、运输、加工、储藏、批发、零售、促销、市场信息的收发等过程。 一、生产:如土壤培育、品种选择、播种、灌溉、修剪、嫁接、病种防治、采摘等过程。 二、运输:把农产品由一个地点转移至另一地点的活动。 三、储藏:根据农作物的特点,满足日常运输需要的周期性的储藏。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缩短了生鲜类农产品从采摘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适应了互联网时代。

顺丰深耕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 打造了“保鲜+预处理+场景化包装”一体化模式。其目的是将保鲜冷链技术从运输环节延伸至农产品原产地。

四、加工:改变各农产品的基本形态,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加工分为初加工和深加工 ,比如将水果加工成果汁,将蔬菜加工成各种蔬菜碎片,加工后的农产品较多采用品牌。品牌又涉及到包装等活动,如大型超市售卖的净菜,大大方便了上班族。 五、包装:包括了设计、生产包装物和包装产品的活动。好的包装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六、交易行为:农产品的所有权转移过程,产地一级农产品贸易商——销地一级农产品贸易商——销地二级农产品贸易商——社区店/商超/农贸市场——消费者。 七、制作:制作成种佳肴,放在消费者的餐桌上。

部分资料来源于《农产品运销学》,感谢此本书主编。

说实话,以前我也不知道,今天做了一遍,掐指一算,哈哈 真不少呢!突然想起那句老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先说有机蔬菜绿色环保的豇豆,是我周日到农业示范基地亲手采摘回来的,采摘的过程,大略说一下,距离我家往返68公里,由于前一天下大雨,地里面泥土可以打土块,下脚就是一脚泥巴,甩都甩不掉;还需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翻找成熟的豇豆,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同时,还采摘了一些其他的蔬菜,三个人,摘了30公斤蔬菜,满载而归。回家后,顾不上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赶紧收拾放进冰箱冷藏。

次日,又去天百超市购买博州著名的新鲜天莱香牛肉和金针菇冷藏冰箱保存;

今天早上先发好面,再开始捡豇豆、剥葱姜,清洗,焯水,切碎,拌馅,擀皮,包包子生坯,醒发十分钟,再上笼蒸熟。一个人忙了一上午全流程下来,直到下午才吃到嘴里,真正的不容易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50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