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飙升,过年买哪些菜可以便宜又体面?
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在购买一些农产品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会出现一种飙升的状态,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毕竟在过年的时候,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多,所以有了需求自然就会有抬高价格的时候,那么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平时做饭自然是需要计算成本的,那么过年究竟买哪些菜可以体面又便宜呢?
说到体面又便宜的蔬菜,不禁让我想起来了娃娃菜,这种蔬菜在不同的地区叫法也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种娃娃菜要比普通的大白菜还要好吃一些,并且形状又非常的小巧可爱,最主要的是相比于其他的蔬菜来说,娃娃菜的价格一直是非常稳定的,并且三个娃娃菜就足够家里面的很多人吃上一顿的。而娃娃菜的做法也有很多,除了用来炖煮之外,还可以做成上汤娃娃菜,如果做的好吃的话,那么完全就可以达到国宴级别的标准了。
2.西红柿中国人过年都是非常讲究的,包括在年夜饭的时候,饭桌上面的一些菜品都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搭配和寓意的。过年就是要红红火火,而西红柿也是餐桌上面最好的选择,西红柿本身的颜色就非常的鲜艳,并且味道酸甜可口,正好可以让人们的食欲大开,最主要的是西红柿这种蔬菜价格是非常便宜的,而且西红柿的做法也有很多,比如说和牛肉炖煮在一起的话,既可以当菜吃,又可以当汤喝,或者直接将西红柿切开,撒上一些白糖,当成凉菜吃,也是不错的选择。
3.鸡肉说完了蔬菜之后就得说一说肉了,现在出肉的价格一直是处于飙升的状态,所以很多人都舍不得花钱去买猪肉,但是过年餐桌上面自然是少不了肉的,那么这个时候鸡肉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鸡肉是所有肉类价格当中最便宜的,也是最为实惠的,如果觉得鸡肉口感不好吃的话,那么只能说大家没有做对将鸡肉做成辣子鸡,在过年的时候往餐桌上一摆,这就是一道红红火火的菜品了,并且香香辣辣的味道非常的受人们的欢迎,让人们的食欲大开,既节省了成本,又能够让家人们爱吃,这完全就是两全其美的方法,并且辣子鸡做的好的话,那么也是一道高大上的菜品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以来,肉价要比蔬菜价格高,随着大棚种植面积增加,北方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而且也是正常的菜价,春节前后价格会涨一点。那么,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蔬菜的价格比肉高呢?从年初开始,猪肉价格一直有所回落。最近节日消费高峰期,价格也没有上涨,现在肉价在近几年算是比较低的。而蔬菜价格,浮动比较频繁,几乎每天的收购价格都有变动,受到种植季节、种类、品质的影响。第一,我国的蔬菜种植基地过于集中,一旦基地受到气候灾害,对于全国的蔬菜供应都存在影响。现在我们很轻易地就会看到在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种植着单一农作物,比如山东寿光、四川彭州、云南元谋等等,任意一个蔬菜种植基地里的蔬菜,可能供应的就是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
这样的好处是,蔬菜的供应和运输相对稳定,可以解决我国绝大部分的农贸市场对蔬菜的需求。但是坏处目前也是相当明显的,那就是,一个基地损坏,将会直接影响全国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物价飞涨的现象。而之前的物价飞涨,还是因为我国的部分蔬菜基地,遭到了自然气候灾害的侵扰,导致大量的蔬菜受损,那么自然农贸市场的供应链断了,物价也就上去了。第二,部分蔬菜的尿素化肥涨价了,种植蔬菜的成本提高了,自然这价格也就上去了。这个都可以理解,种植成本提高了,在不降低质量的情况下,只能适当涨价来维持种植生产。不过专家也分析了,这种蔬菜比肉贵的现象不会持续很久,毕竟肉类的生产周期、还是要比蔬菜的长很多,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运输成本,都是肉类的成本要高一些,而蔬菜的生长周期还是比较短的,所以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很久。并且根据有关部门的实际调查,菜价的上涨,并不是说所有的蔬菜价格都上涨,而是那些不容易保存的蔬菜,价格上涨得就比较高,而容易保存的蔬菜,价格其实并没有上涨很多。第三,运输成本费用明显增加。受到灾害影响,不少菜品的跨区调运增加,距离较长,加上汽油和柴油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进一步带动菜价成本的上升。那个蔬菜在田间地头被生产出来,它是需要由交通物流业给运出来的。汽油价格猛涨,人力价格提升之后,你物流价格就要上涨,于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我们菜市场中,就会出现了非常多价格高的绿叶蔬菜,比肉价还要高。
当然如果大家够细心的话,你可能会发现啊,现在价格高的都是绿叶蔬菜,什么菠菜、芹菜、油菜、小白菜。而没有根茎类蔬菜,比如说南瓜、地瓜、冬瓜 这些易于存储的蔬菜,他价格都是不高,因为他们的种植周期受雨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尤其是对于北方城市而言,前些年我们很多城市都有这个存储秋菜的习惯,现在正是秋菜大面积上市的情况,这些蔬菜的到来倒是可以缓解现在菜价高的情况。而且刚才我们不是说了吗?蔬菜的生长周期也就是40多天到50天左右,所以市场上菜价高,这个情况他不会维持很长时间,马上新一波的蔬菜就会生长出来,到时候我们市场上的菜价就会慢慢的回落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1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