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中国与日本的农业发展模式有什么区别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捷报不断,总产连续突破3亿吨、4亿吨、5亿吨大关。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是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丰收的原因总结。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技术进步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国家目标,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协作,实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27%提高到了目前的48%,实现了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再到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农业发展以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20.8%的人口。

中国与日本的农业发展模式有什么区别

农业产业化由此推向全国的山东省是我国最大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第一。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45.7倍,达到4780亿元,居全国首位。其中,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以上。但是,在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巨大进步的同时,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也不容忽视。

专家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而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强化农村的产业支撑,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当前全球粮食危机的状况下,科技创新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专家指出,为了使农业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加大科技的普及和推广,这就需要培育专业的科技推广队伍、组织,以及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家游何以红遍中国和日本

日本是较早提出“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国家。他们认为,农业不仅仅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食品的行业。各地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和饮食文化以及郊区农地不失为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为维护和保存当地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随着乡村旅游的拓展,农家游或渔家游等还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专家建议,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农业的多功能性,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和文化传统。

在中日农业发展的特定阶段,农村现实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家庭经营,随着社会老龄化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状况的加剧,务农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从技术、组织形式等多方面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在这方面日本的“小力”技术值得学习和借鉴。专家指出,农业的现代化并不是单纯地把土地集中、规模生产,农地的流转应以农民的意愿为前提,应充分发挥现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作用。 专家还认为,生产单位的大小并不等同于销售规模的大小,如果有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分散的生产也可能形成一定的销售规模,甚至在品种数量以及种类方面比单个大的规模生产单位更有优势。我国的区域内农产品流通以及日本的“地产地消”运动对于农产品区域循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相对较小的销售半径以及不要求量而主要要求品种数目的特点,更加有利于现实务农主体的参与,为小规模家庭经营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

超市的西红柿何以仅卖9毛8一斤

2008年12月9日上午8点多,威海市区的“家家悦”超市的蔬菜柜台上已经摆满了新鲜的农产品,西红柿标价牌上红色的大字格外显眼:9毛8一斤。由此引来了不少消费者挑选。超市负责人介绍,由于超市与农户建立直接的产销关系,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接经过“家家悦”的分销配送中心运往各个分店,没有其他的中间环节,因此,既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也可以让利于农民,还能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

对于农产品主产区来说,如何在流通环节获得合理的利益,同时提高主产区特别是生产者在流通环节上的利益分配是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为了让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中间流通环节。专家认为,龙头企业与农民可以形成供销关系,但是否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却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农民合作组织发挥作用。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的上级组织来实现对较大范围甚至是全国农产品信息的统筹,形成全国信息大物流的概念,实现就近调配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销成本。在此过程中,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户可以更清楚农产品最后是怎么销售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什么反应,并且尽快指导自己的生产和销售。

日本“品牌农业”为日本的农产品营销和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并且给日本的农产品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之相比, 中国农产品在营销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方式和思路, 因而导致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在此背景下, 本文以日本“品牌农业”的农产品营销经验为研究对象, 探究其对中国特色农业路径选择的借鉴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为中国农产品营销以及特色农业路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与实践反思。

从国际市场上看, 国外农产品科技附加值较高, 农药和化肥残留量较少, 并且各国纷纷出台了鼓励发展农业、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 所以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因此, 中国急需从创建品牌、培育名牌、提升农产品价值及形象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形势下, 研究日本“品牌农业”的农产品营销经验及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这一问题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农产品营销、农业路径选择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日本“品牌农业”的含义及农产品营销经验

1.1 日本“品牌农业”的含义

“品牌农业”是指某一农业领域或农业产品的经营者, 在相关检测单位的质量认证下, 依照规定获得专属商标权的行为。品牌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广农业类产品自身的市场认知度, 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相比较而言, 品牌农产品市场认可度更高, 销量更好, 因此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就更高。近年来, 日本将农业与商标权很好地结合起来, 探索出一条日本“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 并取得了成效。在“品牌农业”策略的带动下, 各种农业品牌竞相发展, 包括畜产品、蔬菜、稻米、花卉、麦、豆以及果类等。各个不同种类的农业品牌占农产品品牌总量的比重有所不同, 其中畜产品占30%, 蔬菜类占24%, 稻米类占23%, 花卉、麦豆、果类等占23% (图1) 。不难看出, 日本的“品牌农业”发展较为成功, 其中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农业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创建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已经成为国际化农业营销和农业路径选择的新趋势。日本的“品牌农业”正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通过发展“品牌农业”, 日本的农产品营销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据日本《日本经济新闻》评述“日本的品牌农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兴势力”。另外, 日本的农业在适应国际化品牌潮流下也有自己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1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