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
12个国家达成TPP协定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最初由智利、新加坡、新西兰、文莱于2005年发起,其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取消关税。由于最初参与方经济体量较小,这一协定原本少人关注。2008年美国宣布加入,提出要创建一个高标准、更广泛的地区合作协定,此后热度渐高。澳大利亚、秘鲁、越南、日本等国在此后几年陆续加入。
此次达成TPP协定的共有12个国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新西兰、智利、墨西哥和秘鲁,其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
TPP协定包含大量法律条款,包括投资、服务、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30个章节,其中农产品市场准入、汽车业原产地规则、制药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此前多轮谈判的主要焦点。经过激烈博弈,各方最终达成妥协,成功结束TPP谈判。依据协定,相关国家间约1.8万种商品的关税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减少或完全取消。
TPP协定可能造成新的不平衡和不确定性
与现有一些多边自贸安排相比,TPP谈判的重点在于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并希望以此为样本重塑亚太乃至全球贸易规则,因此追求“全覆盖”和“高标准”是其显著特征。
不过,TPP协定可能造成新的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在TPP谈判参与国中,既有美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文莱、越南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少专家指出,TPP要求显著地减少贸易保护,限制对外国投资者的监管,对政府采购采取所谓机会均等原则,并对金融自由化设立高标准,超越了不少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很可能超出了它们本国企业所能承受的范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罗斯福研究所经济学家亚当·赫什近日也联合撰文指出,TPP协定的谈判过程有很多大型商业游说集团的身影。从专利药品垄断权、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等内容来看,美国主导的TPP协定实际上已与“自由”贸易无关,而更多是关于“人为操作”的贸易——由主要受益者挑选有利可图的公司和产业。
TPP短期内将对中国外贸形成冲击
TPP谈判结束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这份协定是当前亚太地区重要的自贸协定之一。中方对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均持开放态度,希望协定与本地区其他自由贸易安排相互促进,共同为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中国尚未加入该协定,但未来不排除中国在适宜的时候提出加入。从短期看,该协定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但从长期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多边贸易安排都无法将非协定国家和地区排除于国际贸易体系之外,否则其自身发展将大为受限。
近年来,随着中瑞、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签署,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等试点不断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和亚太自贸区建设稳步前行,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呈现出深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开放格局。不少专家指出,TPP协定达成对中国的预期影响有限。
从世界贸易演进看,全球贸易格局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当今,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重要推手。中国将继续致力于达成高水平的双边和区域自贸安排,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新机制,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经济形势论文
日本政府对明治奶粉事件态度:每天吃也不会影响健康
自从日本明治食品公司旗下的“明治STEP”品牌奶粉的部分产品被检测出含有放射性元素铯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引起了日本消费者的强烈不安。虽然最高30.8贝克勒尔/千克的检测结果并没有超过日本政府针对乳制品所规定的200贝克勒尔/千克的安全标准,但为了尽快消除影响,日本各大乳业公司纷纷宣布将加强放射性物质检查,并在公司的网页上公布检查结果,而日本政府也决定今后将进行针对奶粉产品的定期检查。
日本政府冷处理
根据明治食品公司所公布的资料,这批问题奶粉是由一家位于埼玉县的工场所生产,该工场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约200公里,而生产日期则被认为是核辐射泄漏最为严重的3月14日至20日之间。而3月21日以后所生产的产品里,目前还没有被检测出放射性铯。明治食品公司已经宣布对该批约36万罐奶粉进行免费调换。
距离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发生已9个月,虽然事故的后续处理仍在进行中,但一些次生危机的隐忧不但没有消退,反而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针对日本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
进入秋收季节后,福岛县产的大米被接连检测出放射性铯含量超标而被禁止上市,而用做处理核电站事故的大量冷却水将来是否会排向大海从而给日本水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更像是一把悬在半空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日本相关产业界寝食难安。
然而,更值得人们忧虑的是日本政府处理问题的态度。此次明治奶粉事件曝光之后,日本政府并没有用任何积极的行动向外界传达“将负责到底”的信号,而日本媒体针对此事的报道也仅限于对已知事实的陈述,缺乏持续的深入追踪与诘问。仿佛整个事件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即使每天吃问题奶粉也不会影响健康”,“检测出的放射性铯的含量并没有超过国家的安全标准”,这些话几乎成了政府相关单位的口头禅,每当有新问题发生之后,他们只是再把它们重复一遍。即使有学者指出乳制品200贝克勒尔/千克的安全标准过于宽松,即使被诟病许多农产品[1.48%?资金?研报]的放射性物质检查都是由农民自主进行,但日本政府似乎并不打算做出改变。
农业转型遇阴霾
可能出乎大多数日本人的预料,相对于日本国内的“平静”,中国消费者对于此次明治奶粉事件却关注异常。
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奶粉是很多中国消费者的第一选择,网络代购更是如火如荼,而日本其他的农产品和食品,也以其高品质与安全性深受中国部分高收入人群的青睐。
11月下旬,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美国夏威夷参加APEC峰会期间向相关国家明确表示,日本将开启加入TPP(跨太平洋[0.00%?资金?研报]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进程。但这一牵动日本经济所有板块的重要决定却受到日本农业界的强烈反对。农业团体认为,一旦加入TPP,日本的农业将会遭受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的竞争而崩溃。而赞成加入TPP的声音则认为,高品质的日本农产品广受国际市场欢迎,加入TPP反而有利于日本农业的转型。
然而,核泄漏事故却成了阻碍这一农业转型战略的阴霾。时至今日,仍有多个国家对日本部分地区的农产品禁止进口。如何早日帮助日本农业走出这一困境,成了日本政府最着力解决的问题。
据悉,日本政府正在竭力促成首相野田佳彦年内访问中国。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为迎接201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与中方共同谋划新时期的中日关系蓝图。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野田在访华期间肯定也会大力“推销”日本的农产品。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约在6.9%,从物价走势看处于比东亚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更为严峻的通货紧缩中,其间还有股市异常动荡,以及外围局势不稳的困扰。前瞻2016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怎样的趋势?我们的猜测如下:
经济下行压力可能略有缓解。
在2015年9~10月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达到7.2个百分点以上,这显示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加深的不景气状况。目前,令CPI下行的因素在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令CPI回升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和服务业用工成本的推升。令PPI下行的因素在于美元指数的持续走强,令PPI有所改善的因素在于基数效应。
综合权衡,从2015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和PPI之间的差异可能温和缩小。从物价的搭配看,可能暗示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会略有缓解。同时,在2015年余下的两个月时间内,央行降准和降息的可能性也会减弱。
2.增速将跌破10%。
2014年和2015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20%和17%,预期2016年中国增速可能跌破10%。支持的三大因素中,工业有好转的可能性很弱,房地产增速将仅在0~3%之间,关键因素在于主导的基建。2015年基建规模可能在13.5万亿元,即便要维持12%的基建增速,也意味着2016年基建规模要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这极具挑战。即便财政政策将赤字率放松到3%甚至3.5%,也难以支撑基建持续膨胀,更何况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式可能是供给侧政策的减税,而非基建。
3.实体经济利润率会有轻微改善。
2016年,从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这些总量指标看,要观察到中国实体经济的改善是比较困难的。但也许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的税后净利润率会有所改善,这个净利润率在2014和2015年分别在5.5%和5.2%,到2016年工业利润率也许会轻微回升到2014年的水平。原因有二:一是市场利率保持在稳定低位,改善了财务成本,并且债务成本的重置定价可能持续3年以上;二是PPI也许存在改善的可能。因此对2016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可能会出现判断分歧,关注总量指标者倾向于认为实体经济仍在恶化,关注边际指标者也许会认为出现改善的迹象。
4.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入零时代。
这并不令人奇怪,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影子银行重新萎缩,实体贷款需求不振,中间业务收入渠道枯竭,这些都迫使中国银行业从2016年开始进入利润零增长时代。2015年银行业可能出现约3%的账面利润增速,之后2~3年中银行业的大致格局是,整体利润零增速,业绩分化加剧,不良资产双升,资本补充困难,行业并购重组提速,银行控股渐成主流。如果说产能过剩行业大多属于干预下在次贷危机后三年扩张过快的行业,那么符合干预和急剧扩张的银行,主要是中小城商行。
5.人民币汇率日趋灵活。
目前看来,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能性很大,2016年也许是人民币国际化逐渐加速发力的一年,央行的可能姿态是减少汇市干预,扩大汇率波幅,引导人民币汇率走上均衡可持续的水平。因此2016年即便美元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的最大特点也并非贬值,而是波动区间的灵活扩大,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持续增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最终围绕6.35上下波幅达到4%左右,也并不令人意外。
6.消费增速可能提升至11%甚至更高。
导致消费持续较强的因素有二:一是涉房。存量住宅和商品住宅交易活跃,目前中国房地产已不太具备对钢材水泥等端的拉动能力,但仍具备对家居家电等消费端的拉动能力,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可能同比分别增长8%和15%,创造超越2013年的历史峰值,明年地产情况和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二是涉车,尤其是成品油销售金额的改善。
“啃老”现象的普遍化,使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和就业困难并未直接冲击消费。2016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能上升至60%,而工业的贡献率则持续缩减。
7.A股市场加速常态化。
回顾2013年以来的中国A股市场,融资功能时断时续,监管力度或松或紧,市场热度忽冷忽热,始终不是一个具有融资、重组和者保护的常态化、多层次市场。经历了2015年7~8月间异常动荡之后,A股市场正从救市后的非常态加速向新常态回归。IPO的重启、注册制的落地、新三板的分层、股指期货交易的常态化都指日可待,甚至战略新兴板、国际板也并不遥远。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后,2016年回归常态的A股如果被纳入到MSCI指数也并不会令人惊讶。
迄今为止,权益资本在中国居民的财富配置中不足5%,而该比率在美国为20%。此外,非居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占比不足3%。2016年中国股市加速常态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可避免。
8.低利率终于姗姗来迟。
中国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出增长持续放缓,但利率水平却和增长放缓背道而驰,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影子银行系统的不断膨胀,加杠杆加风险的影子银行提高的名义利率水平充实了银行盈利,但目前影子银行在中国已重新萎缩,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重新回到决定性地位;二是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推高利率,缩小利差和迫使中国经济承受去杠杆压力,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近尾声。
因此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利率水平呈现和经济增长放缓逐步一致的状态。如果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增长不太可能强劲复苏,那么低利率也将持续。影响未来中国利率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国内物价的总体走势,二是央行持续宽松的意愿和手段,三是美元指数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总体而言,至少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中国利率水平将平稳,和债务重置致使债券供应端压力沉重,信用债打破刚兑的阴影不散。
9.中国外贸将受煎熬。
中国外贸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10年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和20%,但这种高增长已逐渐远去,因素有三个:一是全球化在倒退,而不是加速。新兴国家无法再依赖外需型增长,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从一度高达GDP的5%~10%萎缩到目前的只略高于2%。二是区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推行的TPP/TTIP都偏离了WTO框架,巴黎恐怖袭击也会迫使欧洲更为右倾和保守,中国也许会尽力推动和相关经济体的自由贸易和协定,但难以扭转大局。三是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等不太可能再用以刺激贸易,中国外贸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中国ODI(对外直接)的增长。2016年中国外贸仍将和全球贸易一同处于煎熬状态。
10.中国金融改革将呈现新格局。
这种新格局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金融改革快于实体经济转型的节奏,二是金融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快于对内开放和市场化。“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清晰框架,监管框架的变革、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成为硬通货都是“十三五”期间金融变革的应有之果。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去产能化、战略转移和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仍然艰难。同时,以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布局,比国内金融改革市场化、私有化的阻力可能小一些。
总体上看,从2016年开始,金融变革新格局可能逐渐清晰。日美等国的历史均显示,一个国家主动引导储蓄和产能的海外布局,是钱、产业和就业都向外走的过程,将对本国资产价格带来长期抑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4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