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形式有哪些
文学艺术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
1、诗歌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形式。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中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2、小说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3、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4、剧小说,又称小说剧,融和剧本与小说的元素,使其像剧本、又像小说,它结合了小说的自由叙述和剧本的排布严谨,两者的结合,长短互补,使得该文学体裁的内容,既自由度高,又剧情严谨简便明了,具有庞大的世界观。
扩展资料:
文学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推动人的思维和语言发展,导致手的完善,使文学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原始人在协同劳动中伴随劳动的节奏发出的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和诗歌。
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壁绘画描绘狂奔的野猪、猛犸象和鹿群,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手持弓箭追猎山羊的人群。都说明原始艺术是直接来自生产劳动,是这些活动在艺术上再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艺术的需要,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
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成为最易被人们接受、影响面最广的社会意识形式。进步的文学艺术,对于教育人、改造人、推动历史前进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是该时代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文学艺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影响着文学艺术并作为思想内容包含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由于文学艺术能够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常常被用作传播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工具。
在阶级社会中,作者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认识、反映和评价生活,文学艺术作品也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必然带有阶级的色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成员,由于具有某种相近的生活条件,共同的民族心理,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美感和艺术爱好。
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考试大纲提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考核目标要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如何提取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有效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如何提取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有效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考核的基础能力,如要进一步进行拆分,获取信息的能力则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只有获取了信息才有可能对信息进行解读,获取不了信息就根本无法进行解读,也就根本无法准确解题。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学生如果不注意从题中获取全面、充分的有效信息,就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按这一道理来讲,获取来的信息就是“米”,有了“米”才能“做饭”(解题)。因此,获取信息是高考解题的第一步,对高考解题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的大脑思维过程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并不是完全分割的,而是相互交叉的一个过程,故不能将二者完全分裂开来。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另一个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其实,从主动性这一角度来讲,“获取”信息没有“提取”信息表达得准确。故在本文中使用“提取”这一词语。根据以上的描述,很多同学就会有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有效信息?怎么对有效信息进行提取?
一、信息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们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具体到高中历史学科中,信息指文本材料、图形、表格、符号、数据等。
二、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指信息中对某一主体完成某一任务有用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对我们解决某一问题或学习、生活有帮助的信息就是有效的信息。目的、问题、价值主体等不同有效信息的内容也就不同。具体到高中历史学科中,有效信息就是指对正确解题有帮助作用的信息。
三、如何提取有效信息——“材料选项集合相交法 ”
提取有效信息,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灵活的头脑。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总结 出了针对历史选择题提取有效信息的 方法 ——“材料选项集合相交法”。
历史选择题的命题形式一般是“材料+设问+选项”。“材料选项集合相交法”是借用数学中的集合概念把材料、选项分别看成一个信息集合。我们要做的是先分别将材料和选项中的信息全部提取出来,然后将材料信息集合和选项信息集合中有联系的部分找到。有联系的这部分信息就是材料信息集合和选项信息集合相互交叉的部分——交集,也就是对解题有帮助的有效信息。实际上,找相交集合的过程就是排除干扰信息的过程。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将材料信息集合和选项信息集合中有联系的部分找到”,找的过程中有时还需要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处理。正如上面所说,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实际上,寻找材料信息集合和选项信息集合交集的过程,就是利用教材知识将材料信息集合和选项信息集合分别进行判读、推理,找出表面信息背后的本质,再根据设问将二者连接起来,将有联系的部分提取出来。设问在中间起桥梁作用。具体如下图所示。
例1(2016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1题)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解析:该题材料中的信息有:“中国传统家族”、“‘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选项中的信息有:“家族和睦”、“等级秩序”、“贵族世袭”、“宗法观念”。进一步分别对材料中的信息和选项中的信息进行判读、推理:“‘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了长子、长孙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字。“家族和睦”体现了家族内部的相处状态;“等级秩序”体现了根据宗法制形成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世袭”体现的是贵族世代继承祖先的权力;“宗法观念”中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将二者信息集合进行对比可发现选项D中的信息与材料中的信息有交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5题)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该题材料中的信息有:“明末思想家李贽”、“狂狷之士”、“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选项中的信息有:“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进一步分别对材料中的信息和选项中的信息进行判读、推理:“狂狷之士”、“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以上这些信息说明李贽不按常理出牌,行为举止与封建传统不符合;批判儒家思想;提倡男女平等。“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说明李贽对儒家和佛教认可,想推动二者发展;明代时期,妇女地位低下,“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说明李贽认可妇女应该处于低下的地位;“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说明对封建传统制度不满;“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说明渴望超脱世俗。将二者信息集合进行对比可发现选项C中的信息与材料中的信息有交集,较吻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如何提取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有效信息相关 文章 :
1. 历史解题需提高信息的提取能力
2.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个答题技巧
3. 高三历史选择题得分技巧大全
4. 高考历史选择题方法
5. 高中历史:怎样解答材料解析题
6. 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高分技巧
7.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思路
8.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概念理解方法
9. 2020高考文综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10. 高三文综解题窍门集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5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