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
古代宴会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倭瓜葫芦,都包括在内。上街买“菜”也好,酒店点“菜”也罢,“菜”早就既包括素,也包括荤了。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义,一点也没有荤味。那么,“菜”是何时有了荤意的呢?
《说文》曰:“菜,草之可食者。”《小尔雅?广物》也说:“菜,谓之蔬。”这里的“菜”都是青菜、蔬菜之义,没有一点肉味。
先人们开始以菜充饥,是不得已而为之。“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也是饥饿所迫。《内经》说“五菜充饥”,在早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今天,按营养学解释,并无不妥。看来,“菜”字最能解释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曲折历史。
现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谈到蔬菜的原产地首推中国,是有科学依据的。“菜”义的扩大,与荤菜的价贱密切相关。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那时候蚌肉“贱之如菜”。杜甫也有描写江边渔民生活的诗句:“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鱼比蔬菜更便宜,当然“以鱼为蔬”了,但这时还并未将鱼归入“菜”中。
到了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对“酒煮菜”也发出质疑声,“非菜也,纯以酒煮鲫鱼也。以鱼名菜,窃尝疑之”。这说明在明代以前,把鱼、肉叫“菜”,还是行不通的。
把荤素都称为“菜”,应该源于清代的《随园食单》中,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道:“满菜多烧煮,汉菜多羹汤,均自幼习之。”这里的“菜”已经既包括素,又包括荤了。从此,“菜”的范围才真正扩大起来,既有了内涵也有了外延。
从单一的蔬菜到含有肉肴的“菜”,在这个“菜”意扩大的过程中,鱼、肉等荤菜价格低于蔬菜价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五菜”是哪五种
满汉全席108道菜分别是: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
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烩鸭丝、烩鸭腰、烩鸭条、清拌鸭丝、黄心管儿、焖白鳝、焖黄鳝、豆豉鲇鱼、锅烧鲤鱼、烀烂甲鱼、抓炒鲤鱼、抓炒对儿虾、软炸里脊、软炸鸡、什锦套肠儿、卤煮寒鸦儿。
麻酥油卷儿、熘鲜蘑、熘鱼脯、熘鱼肚、熘鱼片儿、醋熘肉片儿、烩三鲜、烩白蘑、烩鸽子蛋、炒银丝、烩鳗鱼、炒白虾、炝青蛤、炒面鱼、炒竹笋、芙蓉燕菜、炒虾仁儿、烩虾仁儿、烩腰花儿、烩海参、炒蹄筋儿、锅烧海参、锅烧白菜、炸木耳、炒肝尖儿、桂花翅子、清蒸翅子、炸飞禽。炸汁儿、炸排骨、清蒸江瑶柱。
糖熘芡仁米、拌鸡丝、拌肚丝、什锦豆腐、什锦丁儿、糟鸭、糟熘鱼片儿、熘蟹肉、炒蟹肉、烩蟹肉、清拌蟹肉、蒸南瓜、酿倭瓜、炒丝瓜、酿冬瓜.烟鸭掌儿、焖鸭掌儿、焖笋、炝茭白、茄子晒炉肉、鸭羹、蟹肉羹、鸡血汤、三鲜木樨汤、红丸子、白丸子、南煎丸子、四喜丸子、三鲜丸子、氽丸子、鲜虾丸子、鱼脯丸子。
饹炸丸子、豆腐丸子、樱桃肉、马牙肉、米粉肉、一品肉、栗子肉、坛子肉、红焖肉、黄焖肉、酱豆腐肉、晒炉肉、炖肉、黏糊肉、烀肉、扣肉、松肉、罐儿肉、烧肉、大肉、烤肉、白肉、红肘子、白肘子、熏肘子、水晶肘子。
蜜蜡肘子、锅烧肘子、扒肘条、炖羊肉、酱羊肉、烧羊肉、烤羊肉、清羔羊肉、五香羊肉、氽三样儿、爆三样儿、炸卷果儿、烩散丹、烩酸燕儿、烩银丝、烩白杂碎、氽节子、烩节子、炸绣球、三鲜鱼翅、栗子鸡、氽鲤鱼、酱汁鲫鱼、活钻鲤鱼、板鸭、筒子鸡、烩脐肚、烩南荠、爆肚仁儿、盐水肘花儿、锅烧猪蹄儿、拌稂子。
炖吊子、烧肝尖儿、烧肥肠儿、烧心、烧肺、烧紫盖儿、烧连帖、烧宝盖儿、油炸肺、酱瓜丝儿、山鸡丁儿、拌海蜇、龙须菜、炝冬笋、玉兰片、烧鸳鸯、烧鱼头、烧槟子、烧百合、炸豆腐、炸面筋、炸软巾、糖熘饹儿、拔丝山药。
糖焖莲子、酿山药、杏仁儿酪、小炒螃蟹、氽大甲、炒荤素儿、什锦葛仙米、鳎目鱼、八代鱼、海鲫鱼、黄花鱼、鲥鱼、带鱼、扒海参、扒燕窝、扒鸡腿儿、扒鸡块儿、扒肉、扒面筋、扒三样儿、油泼肉、酱泼肉、炒虾黄、熘蟹黄。
炒子蟹、炸子蟹、佛手海参、炸烹儿、炒芡子米、奶汤、翅子汤、三丝汤、熏斑鸠、卤斑鸠、海白米、烩腰丁儿、火烧茨菰、炸鹿尾儿、焖鱼头、拌皮渣儿、氽肥肠儿、炸紫盖儿、鸡丝豆苗、十二台菜、汤羊、鹿肉、驼峰、鹿大哈、插根儿、炸花件儿,清拌粉皮儿、炝莴笋、烹芽韭、木樨菜、烹丁香、烹大肉、烹白肉、麻辣野鸡。
烩酸蕾、熘脊髓、咸肉丝儿、白肉丝儿、荸荠一品锅、素炝春不老、清焖莲子、酸黄菜、烧萝卜、脂油雪花儿菜、烩银耳、炒银枝儿、八宝榛子酱、黄鱼锅子、白菜锅子、什锦锅子、汤圆锅子、菊花锅子、杂烩锅子、煮饽饽锅子、肉丁辣酱、炒肉丝、炒肉片儿、烩酸菜、烩白菜、烩豌豆、焖扁豆、氽毛豆、炒豇豆,外加腌苤蓝丝儿。
扩展资料: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满汉全席以东北·、山东、北京、江浙菜为主。世俗所谓“满汉全席”中的珍品,如犴鼻、鱼骨、鳇鱼子、猴头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
后来闽粤等地的菜肴也依次出现在巨型宴席之上。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百度百科-满汉全席 (宫廷盛宴)
摘要:蔬菜在整个中华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素问》就有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那么中国传统“五菜”是哪五种?“五菜”指的分别是葵、韭、薤、藿、葱。。“五菜为充”的意思是补充这些蔬菜,能为人体补充营养、充实脏气。经历过时代变迁,中国人的蔬菜图谱逐渐扩大,蔬菜越来越丰富,这五种蔬菜不及以往重要,但是追溯回历史的原点,这五种蔬菜又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五菜”是哪五种
“五菜”指的分别是葵、韭、薤、藿、葱
1、葵
“五菜”里的葵可是百菜之王,不过它指的不是现今我们较为常见的秋葵,而是葵菜,一种通体粗糙、长毛的蔬菜。汉代乐府《十五从军征》中有一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描述老兵回家后发现庭院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将它们做成饭菜后却无人分享。
葵菜耐低温、耐轻霜,一年四季皆可种。古代没有温室大棚,葵菜几乎成为了古人冬天吃蔬菜的唯一选择。对于古代农民来说,葵菜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贾思勰在《齐民要术》提到”种葵三十亩,胜作十顷谷田。“葵菜的经济价值和成长速度让其成为农民耕种的良好选择,可惜到了明代,葵菜已式微,李时珍说:”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种之。“它凭借强大的生命力,繁衍至今,如今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甘肃等省,偶尔在北京和甘肃也能见其踪迹。
葵菜吃起来味道甘美,嫩滑爽脆,但是有些人不喜欢它黏糊滑腻的口感,有些人觉得像吃鼻涕,不过它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可清炒,可煮粥,全株均可入药。
2、韭
韭菜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韭菜味道鲜美,可炒可烤,无论古今,皆受欢迎。初春的韭菜品相绝佳,在南齐诗人周_的心里,要论最好吃的蔬菜只有两种,一个是“秋末晚菘”,另一个就是“春初早韭”。
在古代,韭菜可不仅仅是平常蔬菜,它更是开春贡品。古代人祭祀时要“献羔祭韭”,哪怕是祭奠祖先,他们也要准备好“韭菹”,即腌韭菜,这让韭菜在众多蔬菜当中脱颖而出,拥有不一样的地位。
韭菜不仅是蔬菜,还是一味中药,在药典里甚至有“起阳草”的称号,其内含大量纤维素和粗纤维,多吃能帮助预防便秘、直肠癌、痔疮等疾病。硫化物造就韭菜独特的辛香味,搭配上猪肉类食品烹饪,有助于人体吸收维生素B1及维生素A。不过韭菜并非人人都可食用,胃有虚热、阴虚火旺和刚刚康复的人都不适用。
3、薤(xiè)
如今的薤一般称为“薤白”、“小根蒜”、”_头“,长得有点像蒜头,既可食用,也可入药。它多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它色白,个大,吃起来柔嫩多汁,具有像蒜一样的特殊香气和辣味,但是没有葱蒜这么辣,吃完之后略带一些回甘,能够帮助血液循环、利尿祛湿。
薤白有多种吃法,可以伴随菜、肉一同热炒,也常常被用来腌制成小菜,经过乳酸菌腌制,用糖醋浸泡一段时间后,薤白的味道变得酸甜可口。每年,江西新建县生米镇都会出口大量的甜酸_头罐头、盐渍_头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地区。仅生米镇种植的_头就供应了中国80%的_头出口。
4、藿
“藿”指的是豆叶子,也称豆藿。古代粮食产量不高,为了生存,古人会在不影响豆子生长的前提下,采摘豆叶作食。豆叶并不美味,多是穷苦老百姓用的食材,《战国策》中讲述百姓生活不好,就写到“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西汉《说苑》里的“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就用“藿食者”指代社会底层的百姓。
现在市面蔬果选择丰富,大家可以选择更好吃的蔬菜,不必像以前为了果腹将手伸向豆叶。豆叶已经渐渐消失于市面上,留下的只有与之相近,但口味更佳的豌豆尖。豌豆尖口感娇嫩无渣,味道清新解腻,不过也因为其上市时间短,不易保存,价格更高。
5、葱
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葱是大家常见调味佐料。去腥、炝锅、爆炒、炖煮,只要加入葱,都能为菜肴添色增香,因此葱又有“和事草”的美名。不过,南方人和北方人说的葱,指的不一定是同一种葱。
南方人的葱多指小葱,菜品即将完工之际,撒上一小把葱花,加上点点翠绿,整道菜就活了起来。北方人的葱,多是指大葱,葱烧海参、葱爆羊肉、煎饼卷大葱......道道都名声在外。在山东,大葱甚至能当水果吃。当地的大葱生吃不辣,脆嫩可口,其中章丘大葱更有“葱中之王”的美名。不过,即便葱在南北存在差异,但是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调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6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