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农业的简介
白色农业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中国。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新资源利用,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白色农业还能改善农、牧业产品的品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值。这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但是,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环境污染、耕地退化、土壤板结、作物病虫害加重、生态条件恶化,投资成本增加,产品质量下降等,致使农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陷入困境。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日益严峻。1986年中国学者包建中研究员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应创建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的新观点。绿色农业指传统的植物种植业;蓝色农业指蓝色海洋的水生农业;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其科学基础是“微生物学”,技术主体是“生物工程”,它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由于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其产品是无污染、无毒副作用、有益人和动物健康的高度安全食品。所以形象化地称为“白色农业”。
专家说,之所以利用微生物资源,是因为全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而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这就需要寻求新的出路。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博士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他分析说,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也取得进展。可以预见,白色农业将为缓解世界能源短缺,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带来新希望。
白色农业已形成6大产业,中国对此的开发利用具有优势,已拥有一批优秀微生物研究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设立的国家级“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中心”,拥有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能源和饲料酶制剂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并初具产业化规模。翟虎渠说,中国农科院重点支持的微生物领域,是其发展的9大学科群之一。中国农科院将以微生物发酵工程为基础,成立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翟虎渠表示,将从重点学科、重点对象和重点项目上积极推动白色农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来自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数十位专家也表达了他们共同参与开发这一新兴领域的意愿。
以水土为主的农业生产称为“绿色农业”。绿色革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所提出的口号,目前是培育优质高产的作物良种,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粮食产量,改善人类由于粮食不足而造成的饥荒,同时也改善日益遭到破坏的环境。人口的剧增,使绿色农业的负荷已到了临界线,因而“蓝色农业”、“白色农业”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蓝色农业是指开发海洋水域的农业生产。丰富的海洋资源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第二粮仓”。如果把海藻加工为食物,年产量可相当于当今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5倍以上。
“白色农业”也称为“微生物农业”或“生物细胞农业”。所谓“白色”,主要是因为其生产过程没有环境污染,并要求在洁净的环境中生产。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农民就已懂得种豆可以肥田,土地休闲可以恢复地力,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虫害,并掌握了积肥、造肥、制酒、制醋、制酱等工艺技术,这都与微生物直接有关。随着科技的发展,微生物的作用更令人刮目相看。例如仅利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就能生产出2500~3000万吨的单细胞蛋白,可供20亿人吃1年;又如我国农作物秸杆每年有5亿吨,只要用20%的秸杆发酵变为饲料,就可获得相当于400亿千克的饲料粮,等于全国饲料用粮的一半。由此可见,“蓝、白农业”大有可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1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