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因素对沃尔玛库存管理的影响
沃尔玛零售链管理系统与品类管理的调查沃尔玛的库存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是全球零售业的表率,这也是其“天天低价”战略的基础。沃尔玛的库存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协同概念的展示窗,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意管理系统。沃尔玛在美国有3000多家分店,在海外能够有1000多家连锁店,工人超过88.5万人,规模如此巨大,却仍能“天天平价”。沃尔玛之所以能天天低价,是因为它比竞争对手成本低,商品周转快。沃尔玛绕开中间商,直接从工厂进货。统一订购商品到配送中心后,再根据每个分店需求配送。这种做法使沃尔玛每年节省数以百万的仓储费。灵活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是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低成本的存货周转率的核心。沃尔玛完整的物流系统不仅包括配送中心,还有资料输入采购系统、自动补货系统等。商品供应系统协调运行要求建立在各个环节主体间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基础上。沃尔玛投资4亿美元由休斯公司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实现了全球联网,在全球4000多家门店通过全球网络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量全部盘点一遍,并通知货车司机最新路况信息,调整车辆送货的最佳线路。80年代末,沃尔玛开始利用电子交换系统EDI和供应商建立了自动订货系统,通过网络向供应商提供商业文件、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收据和装运清单等。沃尔玛还利用更先进的快速反应系统代替采购指令,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凭借先进的电子信息手段,沃尔玛做到了商店的销售与配送同步,配送中心与供应商运转一致,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沃尔玛所售货物再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从上可知沃尔玛能以低价取胜,首先得益于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使其成功地实现了零库存。这两大系统成功整合了零售商、并创造了它独特的物流模式。它的内部物流网络监控系统可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但在中国,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成为其发展中的一个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沃尔玛合作的中国供应商由于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并不能发挥其零售链系统的优势。
(一)“超速增长,快速增长,展示需要”的品类组合框架沃尔玛开发了一种被称为“超速增长,快速增长,展示需要”的品类组合框架。它是根据每个品类的销售增长潜力和沃尔玛的库存控制进行组合,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顾客是否会把沃尔玛作为某类商品的主要采购场所。“超速增长”类商品,其销售增长速度必须是同类别商品的两倍。“快速增长”类商品是其销售在增长的商品,但没有达到“超速增长”的幅度。这类商品的销售稳定,沃尔玛有规模优势,而且能提供极富竞争力的价格。其中一个例子是牛仔布类商品,沃尔玛有巨大的规模优势,但商品线不够宽。因此,顾客不会把沃尔玛作为此类商品的主要购物场所。沃尔玛不会像对待宠物类商品那样,在这类商品上大量投资。这类商品的单品数会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展示需要”类商品的销售呈下降趋势,而且在这类商品上沃尔玛可能没有规模优势或无法成为顾客的主要采购场所。这类商品的任务是为能让沃尔玛实现一站式购物,但这类商品的单品数也会进行优化。
(二)沃尔玛与供应商的关系实施沃尔玛对供应商管理的目的有两方面。其一是达成协同。这个目的是通过称之为零售链(Retail link)的管理系统来实现的,沃尔玛利用IT技术,将对供应链的经营管理思想固化到零售链系统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控制指标和报告,从库存、订货、毛利、销售、促销和价格等各个方面,进行过程和结果的控制,定期更新的销售数据,源源不断地为沃尔玛和供应商的经营提供着指导。协同还包括开放零售链系统给供应商,使供应商能在零售链系统中随时看到自己产品在沃尔玛各门店中的经营表现,并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结果来发现经营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二是更为直接的投入产出收益。沃尔玛的零售链系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物流管理系统,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意管理系统,所有的管理手段最终指向一个指标,即利润,也就是其零售链系统中的GMOII指标。GMOII指标是指假设沃尔玛为某个供应商投资1元的库存,那么将会从这家供应商身上获得几元的毛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Show me the money(让我看到回报在哪里)。
毫无疑问,与协同所达成的间接收益相比,沃尔玛建立零售链系统的本意是为自己创造直接的毛利。如果某个供应商的GMOII指标没有完成,那么就意味着沃尔玛无法从这个供应商身上获得预期的毛利,接下来沃尔玛必然将会对供应商采取行动。
沃尔玛和永旺在价格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具体哪个更便宜可能因地区、商品种类等因素而异。
比如在某些高端商品上,沃尔玛可能会更便宜。然而,在日用品、食品和其他一些商品上,永旺可能会更实惠。
因此,在选择沃尔玛或永旺之前,最好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进行比较,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购物选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19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