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是重中之重,为什么如今起色不明显呢?
21世纪是工业时代,在农业方面已经越来越不看重了,所以虽然三农非常重要,但是起色非常不明显。再加上城镇化的加剧,中国有大半的人都在城镇中居住,成为了城市人,农村人越来越少,所以农业方面是呈现衰退的状态的。
另外在工业方面科技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短短三四十年时间,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变成了工业大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跟不上工业的节奏,所以也就导致了相对而言农业方面看起来没有多大起色。
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年轻人都跑去城里务工了,农村只剩下老幼妇孺,这些人在农业生产方面是比较吃力的,农业是一个重体力活,需要大量的精壮劳动力,而老幼妇孺往往难以获得大规模生产的机会。
最为关键的就是粮食不值钱!说来说去还是因为种地挣不到钱,所以才会导致农业方面越来越不见起色,甚至逐渐衰退下去。如果粮食能够翻个10倍的价格,所有在城市里务工的年轻人可能都会跑回家里去种田了。
但是粮食如果翻个10倍的价格,那国民的生活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会怨声载道哀鸿遍野,因为粮食是生存的根本。就目前而言,一斤大米最便宜的都要两块钱,在超市里往往都在三元到五元之间。很多人在吃饭方面都感觉挺贵的,在粮食继续涨价的情况下,那很多人可能连生存的机会都没了,所以粮食是不可能涨价的。
但粮食不涨价,对于农村人而言,想要在种田方面获得收益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两个青壮年劳动力承包30亩地去种水稻,这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一年种一季,总共生产出来的水稻加起来每年能够卖个3万块钱算很不错了。
这部分钱如果再扣除农药化肥等费用,大概只能够剩下2万元纯收入。对于两个青壮年劳动力都是如此,老年人就更加不用想着他们能够获得多大的收益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少人愿意去种地的原因,农业又如何能发展得起来呢?
中国是一个地势众多的国家,能够实行工业化的地区比较少,往往是在平原地带。而很多粮食主产区往往都是丘陵地带,所以这也是造成了机械农业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
危害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
天津农民成立土地流转信息合作社
,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解决三农的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3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