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й?ũ??Ʒ????????

据2004年前11个月的海关统计分析,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其中出口额为20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进口额为2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农产品贸易因此由2003年同期顺差19.4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1.8亿美元。另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透露,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高达55亿美元,而此前8年我国平均每年农产品贸易顺差为43亿美元。

?й?ũ??Ʒ????????

从海关统计数据来看,高额逆差的产生主要缘自三大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剧烈变动:一是谷物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2004年1-11月,我国谷物出口430.5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6.2%;谷物进口894.7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7倍。这一升一降直接导致谷物贸易由2003年同期净出口1615.9万吨转变为净进口464.3万吨。二是作为工业原料的棉花和糖。2004年1-11月,我国棉花出口为1.1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9.9%;棉花进口为19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倍。同期,我国糖出口与上年相比下降了36.7%,为6.2万吨;糖进口则增长了68%,达到118.3万吨。三是近年来出口快速增长的畜禽产品,其中禽类产品的进出口变化尤为引人注目。2004年1-11月,我国禽类产品出口5.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9%;禽类产品进口1.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2.7%。

那么,上述三大农产品的进出口形势为何出现如此大的逆转呢?有专家将之归结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入世承诺的逐一兑现。但这一解释让人难以信服,我国政府确实严格履行了入世承诺,但承诺的兑现是逐步进行的,且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表现出了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进出口也都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并未出现人们之前所担心的“一边倒”局面。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发达国家设置的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可能是主因,但这一解释更难成立。且不说巨额贸易逆差主要是源于进口激增,单就出口而言总体上似乎尚未受太大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中所面临的技术性壁垒主要来自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出口。2004年1-11月,我国蔬菜出口22.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水果出口7.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水产品出口36.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9%。上述农产品的出口增长趋势与前几年相比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因此,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作用虽不容忽视,但也不必过于夸大,更不应将农产品贸易逆差“归咎”于它。

中国农业科学院孙东升博士认为,“农产品出现贸易逆差与我国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低有直接关系”。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降到13年来的最低,约为4.306亿吨。同年,粮食库存也处于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不足当年消费量的30%,比过去30年来59.4%的平均水平低约一半。

中国人民大学的农业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农产品贸易研究的曾寅初表示,粮食库存下降尽管远未危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但对国内粮食供求形势却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两大“经济信号”。一是政府2004年初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粮食生产的措施,包括减免税收、对农民以现金方式进行直接补贴等。同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减少了主要农产品的出口配额,增加了刺激农产品进口的鼓励措施。二是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恢复性上涨,涨幅高达30-40%,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担心。正是在上述“经济信号”的诱导下,政府和企业都积极应对,主动进口了大量粮食,从而使得2004年我国谷物进口量出现了超常规的大幅度增长,这对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曾寅初认为,2004年我国棉花进口激增则主要是由于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将于2005年初全部取消,国内纺织企业纷纷看好由此带来的出口机遇。尽管2004年国内棉花丰产,但在“利好”因素推动下,纺织企业竞相增加棉花原料储备,国内市场仍然供不应求,企业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禽流感的大规模爆发对我国禽肉出口也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据统计,2004年1-11月,我国禽肉、杂碎出口额仅为1.2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降幅高达53.3%。

可见,导致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虽多,但国内供求形势的变化无疑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仔细审视还可以发现,2004年我国农产品供求形势所发生的变化多具有暂时性,很难持续到2005年。

首先,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5年减产局面,粮食生产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目前一些粮食主产区已出现对粮价下跌的担忧。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和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2005年我国粮食供求预计将趋于均衡,不大可能再出现进口量的超常规增长。其次,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对我国棉花进口的拉动作用已得到释放,国内棉花价格正逐步趋于回落。不少纺织企业认识到,配额取消所带来的出口机遇实际上会比较有限,企业大规模储备棉花原料的热情正在迅速消退。因此,预计2005年我国棉花进口量将很难继续增长。最后,类似于禽流感的重大灾害事件在2005年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即便发生也难以对我国农产品整体出口形势造成重大影响。

2005年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连续第6年增长,也是近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幅最大的一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降幅为75.5%;谷物由上年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出口增长具有较大的潜力。

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保持双增长,出口增幅较大地超过进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较上年大幅下降。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562.9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额为275.8亿美元,同比增长17.9%;进口额为2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的46.4亿美元减少为11.4亿美元,下降75.5%。

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0%,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6%,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4.3%。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1018.8亿美元。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出口情况谷物出口大幅增长、进口大幅下降,呈净出口格局。

谷物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大幅下降,由上年净进口转变为呈净出口格局。这主要是近两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产,供求关系得到改善。分品种看,小麦进口显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5年,我国出口谷物1017.5万吨,同比增长1.1倍;进口627.2万吨,同比下降35.7%;谷物由上年净进口495.8万吨转变为净出口390.3万吨。

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扩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进口有所下降,贸易逆差缩小。

食用油籽:2005年出口136.0万吨,同比增长16.8%;进口2704.2万吨,同比增长30.3%。其中,大豆出口41.3万吨,同比增长18.6%;进口2659.1万吨,同比增长31.4%。

食用植物油:2005年出口22.8万吨,同比增长2.5倍;进口621.3万吨,同比下降8.2%。其中,豆油出口6.3万吨,同比增长2.2倍;进口169.4万吨,同比下降32.7%。菜籽油出口3.1万吨,同比增长4.6倍;进口17.8万吨,同比下降49.7%。棕榈油进口433.0万吨,同比增长12.3%。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长主要是玉米油和豆油出口增加较快。

棉花进口增长,出口下降,贸易逆差缩小;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贸易逆差有所扩大

棉花:2005年出口0.8万吨,同比下降33.1%;进口265.3万吨,同比增长33.7%。

食糖:2005年出口35.8万吨,同比增长3.2倍;进口139.0万吨,同比增长14.4%。出口增长主要是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增长。进口增长主要是弥补需求缺口。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出口情况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我国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以及价格具有比较优势。

蔬菜、水果出口增长,均为贸易顺差且顺差扩大。蔬菜:2005年出口680.0万吨,同比增长13.0%,出口额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1%;进口9.7万吨,同比下降9.2%,进口额0.82亿美元,同比下降10.6%。水果:2005年出口364.6万吨,同比增长16.6%,出口额 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进口114.5万吨,同比增长7.9%,进口额6.6亿美元,同比增长12.7%。

畜产品、水产品进出口双增长;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缩小,水产品贸易顺差有所扩大。畜产品:2005年出口额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0%;进口额42.3亿美元,同比增长4.7%;贸易逆差6.3亿美元,同比下降26.2%。

水产品:2005年出口额78.9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进口额41.2亿美元,同比增长27.2%;贸易顺差为37.7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农业产业发展白皮书怎么写

对于国内农牧食品类企业来说,日本核泄漏引发的食品安全需求,将带来两个主要的市场,一是日本本身的出口需求市场,二是国内的进口替代性市场,在食品安全领域能力出众和已经在日本开拓市场的公司,受益最大。

3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禁止部分日本食品农产品进口。质检总局表示,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已对当地食品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质检总局公告要求自即日起,禁止进口日本福岛县、枥木县、群马县、茨城县、千叶县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动物及水产品。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认为,日本因核污染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可能诱发日本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从而推升国际粮价。

而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进口额为1533.7亿美元,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进口贸易额的4%,而鸡肉制品是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产品,占日本总进口量的50%以上。招商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黄?也认为,目前日本海鲜供应紧张,已向大连市海洋渔业局请求紧急供应水产品。

“核危机”或推升国际粮价

“中信证券在周二发布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日本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核泄漏事故或重创当地农业,将加剧日本国内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在这份报告里,中信证券指出,由于地震灾区是日本主要的农业和渔业产业区,大米产量排在日本全国前10位内占7席,占全国总产量的35.23%;水产品出产比例约占总量的30%。因此预计,灾害导致日本国内粮食、水产、畜禽等产量下降的同时,核放射性物质扩散过程中可能导致水产品以及畜禽产品受到核污染。因此,日本可能会大量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和畜牧制品,以缓解国内的需求压力。

招商证券农林牧渔分析师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日本的食品安全将长期被蒙上阴影。短期来看,日本目前已经出现了抢购食品的状况,在短时间向国民提供食品将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日本地震和海啸也将加大从中国进口食品以解燃眉之急的需求,给一些有出口资质的食品企业带来一定机会。

记者了解到,不少实力券商都表示,日本地震或将使国际粮价受到提振,并恢复上涨行情。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日本每年进口大约1500万吨的玉米,以及分别300万吨的大豆和小麦。由于地震及核泄漏等危机持续,市场预期日本将进口更多的粮食,因此未来粮食市场料将偏紧,这或将提振后期粮价。中信证券毛长青认为,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当日导致芝加哥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幅下挫。但农产品价格的瞬时反应实际是来自市场对日本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导致全球需求减少的担忧,同时也是日元贬值、美元升值,引发的技术性下跌。但是实际上,地震以及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农业和渔业的打击较为沉重,日本东北部是日本重要的水稻产区和渔业捕捞区,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不但破坏农田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核泄漏可能引发粮食和畜牧业、渔业的污染,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食物的供应。“我们判断,日本在国际市场的进口需求将进一步放大,毕竟日本是美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第二大小麦进口国,第三大大豆进口国,因此国际产品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中国相关企业或受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信证券毛长青的看法是,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有望受益。日本大约55%的进口鸡肉制品、44%左右的进口冷冻蔬菜和新鲜蔬菜、以及8%左右的进口对虾来自于中国。中国对日本鸡肉制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85%,烤鳗占出口总量的70%左右,对虾占出口总量的22%左右。我们认为,由于核放射性物质扩散的不确定性、以及福岛核反应堆状况的不稳定性,加之民众对核物质、核辐射危害等相关知识的缺乏和对核恐惧,国内海产品短期需求或受到抑制。中长期来看,日本灾后重建过程中,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水产品、禽类、蔬菜等的进口量可能会有所提高,肉鸡养殖行业或受益最大。

“此次受灾的日本北部和东北部是日本水稻产区和虾夷扇贝、畜牧业的的主要基地,虽然日本水稻自给率高达90%,若海水浸泡农田可能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耕地适耕环境变差,而这些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短期恢复,导致水稻减产,进口需求增加,刺激国际粮价上涨。地震和海啸也直接影响到日本的海洋养殖业捕捞业以及畜牧业,日本东北部是重要的海产品养殖和捕捞区,地震和海啸短期对该行业造成直接破坏,中长期也可能影响海洋和地质环境,影响养殖业生存环境,而目前愈演愈烈的核泄漏也将给日本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摸的后遗症。”黄?称。

原标题:2019年中国农业产业市场分析:大数据技术催生精准农业,科技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传统农业高速进行着数字化变革 精准农业开始兴起

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先导,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从业者减少,中国农业正迅速告别“锄禾日当午”的艰辛和粗放。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农业开始兴起。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由于在农业领域应用尖端技术的“农业科技”开始在中国出现增长之势,让人不禁惊叹:“中国下一个科技起爆点是农业?”

传统农业正在悄然高速进行着数字化变革,成为各种新科技应用的蓝海。

先正达(Syngenta)中国业务可持续发展总监朱庆华对记者表示,在全球数字化创新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释放农业生产力的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传感器系统、无人机等技术和新一代作物育种技术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已经为下一次绿色革命做好了准备”。

2019年2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金额统计分析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4季度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呈增长趋势,其中,2018年2季度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增幅最大,相比1季度增长11.45%。2019年1-2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下降,2019年2月中国农产品出口金额为3731.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34.3%。

在进口金额方面,2018年2-4季度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逐渐下降,2019年2月中国农产品进口金额为8509.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1%。

2018-2019年2月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金额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精准农业开始兴起

众所周知,作物产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遗传种质、种植环境(土壤情况、天气情况)、农艺操作(肥料、作物保护产品使用、灌溉、耕作方式)及差异因素。

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总裁黄伟东告诉记者,从选择合适的种子、适宜的种植密度,到病虫害防控、精准灌溉、高效施肥,再到收获和仓储,农民一年中需做出40~50项决定,这些决定都会影响最终收成。

正是因为流程复杂,业内称,农业是最后一个需要被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产业。过去,农民往往凭经验作决策,如今,社会其他领域正在发生的数字革命正深刻地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为农民管理农田手段带来变革。

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农业开始兴起。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增长,可谓是最直观的表现之一。

无人机的应用,主要在于应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挑战。在中国北方,无人机一天的施药面积可达约800亩,而人工施药一人一天最多在30亩左右。同时,作为数字化农场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无人机还能够用于农场数据采集和精准施药。

据统计,无人机在中国施药覆盖的面积已经达到2.67亿亩。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值得关注,这一技术能够让传统育种领域变得更精准、更有效率,帮助育种家实现精准设计育种,满足人们对各种食品的需求。

近几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营造了非常积极的环境,高科技将在其落地实施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无人机的未来在农业

无人机,这一“酷炫”的前沿科技正在和农业牵手,使用无人机的农民数量正在稳步增加。在土壤分析、肥料农业的靶向施用、风暴追踪、安全监测、污染控制以及空气监测等领域,无人机均有用武之地。未来,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十分巨大。

“无人机的未来在农业。”有人如此预言。的确,当人们试图在城市里将无人机用于航拍、物流、娱乐时,发现会受到空域管制、公共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无人机取得了广泛应用。

事实上,英国的农业无人机,渗透率已达到18%,并正在改变农民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的方式。在中国,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提高,农业无人机也正在应用于作物健康、水分应用、土壤分析等土地实时信息的收集,帮助农户更好地管理作物,实现“精准农业”。

目前,农业无人机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就是农药喷洒。以棉田为例,实现机械采棉需要喷洒落叶剂,采用人工方式的成本较高,拖拉机开进棉田则会碾压棉花、导致减产。而使用无人机喷洒,不仅可以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还可以做到实时、均匀、准确喷洒,最大限度减少渗入地下水的剂量。如今,一些国内的无人机企业已经在新疆等地的农田开展作业,受到农民欢迎。

无人机更深入地介入农业领域,还将影响到农业全行业链条,推动农业技术革命。据了解,农业植保无人机背后是至少万亿级的农机和农药市场,无人机的出现或将促进相关行业提高服务水准。不仅如此,“无人机+感应器+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能够勾勒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地图”:土壤信息、作物信息、气候信息,乃至农户信息,都将得到汇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识脸辨声”的高效养殖

传统养殖业也开始为互联网企业所青睐。阿里云就通过ET大脑实现人工智能养猪,提高猪的存活率和产崽率。这一套叫作ET农业大脑的系统,当中涉及视频图像分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物流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

比如,阿里云研发出一套“怀孕诊断算法”来判断母猪是否怀孕。养猪场内的多个巡逻摄像头会自动搜集母猪的睡姿、站姿、进食等数据,再由人工智能(AI)分析母猪是否配种成功,如果发现有母猪没怀上,系统将提醒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授精,从而提高母猪产崽量。

猪崽出生之后,为了让它们健康成长,ET农业大脑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和红外线测温技术来监测每只猪的健康状况。由于猪在吃奶、睡觉和生病等不同状态下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通过分析猪的咳嗽、叫声、体温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能够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与之对应的是,京东也推出了智能养殖技术,整套智能养殖计划包括神农大脑(AI)、神农物联网设备(IoT)、神农系统(SaaS)三大模块,可实现“养猪智能化”。其中,“猪脸识别”最受关注,养殖场可以通过这项技术来观测与记录每只猪的体重、生长、健康情况。

虽然人脸识别已经在智能手机中普及,但用在动物上难度则要大得多。

而京东的智能养殖技术除了利用“猪脸识别”实现猪饲料的精准配置,猪舍内的温度、湿度等也都完全由系统自动调节。去年底,在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表示,未来我们将以猪为开始,实现养殖过程无人、无线、无干扰、无接触,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按照京东的测算,这套系统养殖人工成本减少30%~50%,降低饲料使用量8%~10%,并且出栏时间平均缩短5~8天。如果全中国所有猪场都用上这套系统,每年可降低500亿元的成本。

中国农企需要长期耕耘

不过,黄伟东认为,就运用高科技推动农业的整体发展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大型自动化农机的普遍应用和从业者对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这也恰恰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当前,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已具备了发展数字化农业的基础。

与欧美的大农场不同,中国的小农户居多。朱庆华表示,数字化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显而易见的是,大农场在采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有一些优势,比如更方便采用机械化操作,农场生产力提升更具规模效应。而实际上,小农户采用农业科技也能够大大提升生产力,但是仍需结合相应的培训与服务。因此,中国需要针对用户——大农场、小农户以及农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技术平台和服务模式的开发。

黄伟东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所有趋势都是在探索方法,更有效地应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需求或面临的挑战。从粮食安全所要求的主粮自给自足,到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攀升,再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品质的更高标准,还有生态环境修复的紧迫要求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核心,就是科技创新。

他说,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帮助人类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应对这些宏观需求和挑战。因此,现代农业对高科技的应用和融合都是围绕着提质增效、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等共同目标,而这些高科技正在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比如化学科学、生物科学、数据科学等。

他认为,在信息时代,养殖耕种已不再是“看天吃饭”的粗放农业,而是逐步向“知天而作”的精准农业靠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5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