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新绛特产有哪些

新绛云雕、螺钿

新绛特产有哪些

新绛云雕、螺钿,云雕产品,是一种雕漆工艺品,是山西民间家庭摆设品,旧称剔犀……

云雕,也称剔犀,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因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故称“云雕”,日本称为“屈轮”。此种工艺是用两种(一般为朱、黑二色)以上的天然大漆在胎体上有规律地交替髹涂,漆层厚度累计达5毫米,再用刀加以剔刻,刀口上宽下狭,进刀深峻,棱面分明,刀口断面可见交替往复的色漆层。

《中国书艺美术大辞林·地方传统工艺分布》上记载有“新绛‘云雕’”。作为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一个种类,“云雕”工艺始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鼎盛时期。当时主要供宫廷使用,民间极为少见。清朝末年,皇室衰败,战乱频发,宫廷艺人组织纷纷解散,流落民间。而当时的绛州正处于工商业的兴盛期,享有“南绛北代”的美称,并被誉为七十二行城,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这种背景下,宫廷云雕艺人纷纷汇聚于此,重操旧业。在清末民初,至上世纪30年代初,新绛已有王思恭、赵普元、薛仙基、王小虎等12家漆器作坊。

1958年,新绛县委、县政府为恢复云雕往日的光彩,让这一从宫廷流传出来的艺术获得重生,召集从事云雕漆器生产的民间艺人,成立了新绛工艺美术厂。从而使新绛的云雕、刻灰、螺钿、描金、彩画等传统漆器工艺品生产,走上了规模发展的道路,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将“云雕”这一工序繁杂,制作艰难,生产周期长的工艺进一步发展、创新。如今,云雕产品在不含任何化学材料的基础上,生产中探究不时变化的温、湿、干度等情况,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出了高档云雕家具系列、礼品系列、文房四宝系列等12个系列的千余种产品,使产品的造型、花色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全新面貌,产品内在品质有了脱胎换骨的突破性提高,新绛云雕这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湛工艺得到发扬光大。

新绛炉饼种类颇多,当新绛鸡蛋旋子(鸡蛋烙饼)为佳。

鸡蛋烙饼,当地俗称鸡蛋旋子,先烙好葱花饼,然后单 面或者双面粘上鸡蛋即成。皮簿味香,油而不腻,食之无腥,为新绛县独有。

特点:香、酥、软、绵,老少皆宜。

多味斋:鸡蛋旋子

梁冬

夜幕降临,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县城的龙兴塔下,琳琅满目的小吃摊点星罗棋布,在熠熠灯光下散发着阵阵浓香,吸引着众多的消夏乘凉的食客。

一日,几位友人在小吃摊点小聚,自然谈到新绛的名吃——鸡蛋旋子。

一位友人提议,《人民日报》开辟了“多味斋”栏目,介绍各地的小吃、名吃。你们摇笔杆的能不能把“鸡蛋旋子”向全国读者推荐,让人们都尝尝这一美味佳肴呢?提起“鸡蛋旋子”,我这位外来人第一次品尝还是在乡下。七十年代中期,我从外地调到新绛县委工作。那年头,经常下乡,且与群众“三同”,尽管农民们不富裕,但对干部的到来却十分热情,总要把家里最好的,自己拿手的做给干部吃。热情的老乡说:“今天给你们拨个鸡蛋旋子吃吃。”当时,我不知什么是鸡蛋旋子,知道有鸡蛋一定好吃。不一会儿,一盘卷起来,切成两半,像是烙饼的食品端上来,我用筷子夹起一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咬一口,暄、酥、香味俱全,我一口气吃完了两块,连声称道:“好吃极了,好吃极了!”老乡说:“好吃还在后面,这个鸡蛋旋子是一面粘,下一个给你两面粘鸡蛋的旋子。”果然,下一个两面粘鸡蛋,把烙饼包在中间,吃一口更酥、更香。

为什么叫鸡蛋旋子我没有细加考证。大概是一种地方叫法,不管怎样,第一次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以后每一次下乡和到小吃摊点吃饭,我总要说:“来一张两面粘的鸡蛋旋子。”没有料到,这以后还成了干部下乡向老乡讨吃的戏言。

鸡蛋旋子做起来并不复杂,先把一半白面用开水烫一下,接着另一半白面用冷水和,最后把两块面放在一起合,和的面比饺子面还软,用擀杖把面擀成饼子一样厚,放上葱花、盐和油,卷起来,分成若干小块,一块大概不到一两,然后擀成直径七寸左右,厚一厘米的圆形。鏊子上用刷子刷上食用油,把擀成的烙饼放在上面,待会儿用手旋转几周(大概这就是旋子的来历),烙熟放起来,再烙另一个。一般是把烙饼烙好,厨师往碗里打两个鸡蛋,放上切碎的韭菜和盐搅拌,把鸡蛋倒在鏊子上摊成烙饼大小,稍后把烙饼放在上面,用宽竹片翻动,不到一分钟,鸡蛋旋子便熟了,把它折成三折卷起来,用竹片从中间切开,一盘鸡蛋旋子就上桌了。如果是两面粘鸡蛋,再打两个鸡蛋粘到另一面就是了。

鸡蛋旋子好吃,我让家人也学着做,把一些原理告诉了她,但做出来终不是当地的味道,不是烙饼擀厚了,就是面和硬了,不过以后试了几次,就渐渐入门了。

由于工作关系,时常接待外地的客人,我常常把他们带到小吃摊点,让他们品尝鸡蛋旋子,他们都说:好吃,好吃。

之后,便有了到新绛不吃鸡蛋旋子,就没有在新绛吃饭之说。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6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