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这些节气和农业有什么关系?
新春伊始——立春
立春
立春位于二十四节气之首。所谓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的意思,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一般位于每年的2月4号或5号,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根据中国古代的分法,立春的十五天可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前五日温暖的东风吹起,大地和解冻;五日后,蛰居的昆虫逐渐苏醒过来;再过五日,冰河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并且经常顶动未化开的冰片。事实也是如此,立春一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五九尾或春搭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立春之后,气温、日照、降水都渐渐趋于上升或增多。此时作物的长势明显,并有加快的趋势。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的需水量增加,于是农民们会及时的浇水,同时也适当的增加肥料来促进作物的生长。农谚有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意思是大春备耕工作开始了。尽管立春,但是仍然春寒料峭,在华南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寒冷情景。种种的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事活动中都有着影响。这里有一首农事歌,概括了这一时段的农事活动:
走亲访友把年拜,莫忘怎样种好田。 二十四节掌握好,才能丰收夺高产。 看天看地讲科学,农林牧渔齐发展。 土地渐渐把冻化,耙耢保墒莫迟缓。 划锄耙压冬小麦,保墒增温分蘖添。 抗旱双保不能忘,开动机器灌春田。 农具机械早筹措,化肥农药备齐全。 粮棉种子准备足,优良品种要精选。 瓜菜窖子常检查,大棚瓜菜要细管。 林木果树看管好,严防破坏和糟践。 畜禽饲喂要认真,疫病防治须普遍。 鱼塘昼夜常巡逻,管鱼胜似管粮棉。 万众齐把春潮闹,争取又一丰收年。
细雨润物——雨水
正如其名,雨水这个节气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中国东南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自然界逐渐被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雨水一般处于每年的2月18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节气名称的意思基本有2个:①降雨随天气回暖而逐渐增多。②说明降雪减少而多为降雨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因为这一时期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所以有“春雨贵如油”的谚语。然而,在这一时期的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一般降水量很少,因此,常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早春少雨的情况下,如果在雨水这一节气的前后及时补水灌溉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淮河以南地区在此阶段则应该加强耕锄,搞好田间的水道,防止春雨过多。 “麦浇芽,菜浇花”,对起苔的油菜要及时追施苔花肥,来增加荚、增重粒。在华南地区,这一时期正是双季早稻育秧的时候,要趁晴天播种。
古代将雨水也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意思是说,这个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把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5天后,大雁便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草木就在春雨中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大地逐渐形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个节气的前后,天气变化异常,全年的寒潮似乎都出现在这个时节。冷热的变化和乍暖还寒的天气对返青生长的作物和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农作物,特别是大棚蔬菜作好防寒防冻工作。
春雷萌动——惊蛰
惊蛰
惊蛰之意就是惊醒了蛰伏在土地中冬眠的动物。这个节气前后有一种很明显的天气变化,就是渐渐出现了春雷。这就解释了冬眠动物为什么会被惊醒了。不光春雷出现,这一时期的气温,特别是地温不断升高。这时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处于每年3月4日~7日。
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的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古代也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已经到了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有诗云:“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时节正是“九九”的艳阳天,气温回升很快,雨水也逐步增多。这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了0℃以上,而在华北和沿江江南地区的平均气温则达3℃~8℃,西南和华南地区则达10℃~15℃。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十分重视惊蛰,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节气。唐诗有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还有“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的农谚。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华北人民防旱保墒的经验之谈。 华北地区在这个时期开始返青生长,但是土壤仍冻融交替,而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于此不同的是,在沿江江南地区,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因此,对水、肥的要求提高,应该及时追肥,还要在干旱少雨的地方适当浇水灌溉。南方的一些地区雨水比较充足,因此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但要注意防止湿害。有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可见搞好清沟沥水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华南地区应该抓紧早稻的播种,还要做好防寒工作。茶树随着气温的回升渐渐开始萌芽,必要的修建和“催芽肥”可以促进其多分枝、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果树此时也要注意施好花前肥。惊蛰时节,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应引起重视。
昼夜等分——春分
春分
春分一般位于3月下旬。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古代也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之后,燕子会从南方飞回;下雨时天空中的雷声会伴着闪电。
“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春分时节,除了高寒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以外,全国各地的平均气温稳定地达到0℃以上,气温回升较快,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地区,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在辽阔的大地上,已经是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此时的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从气候规律角度来说,江南的降水在此时迅速增多,进入“桃花汛”期;但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降水却很少,于是这些地区的抗旱工作十分突出。“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而南方则需搞好排涝防渍。
在江南地区的早稻育秧、江淮地区的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因此时的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对冷空气的应对。谚语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此时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合理的播种。春茶此时要及时施加速效肥料,防止虫害,保证茶叶的质量。
三月迎节——清明
清明
清明一般位于4月上旬。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岁时百问》中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意思是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由此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雨生百谷——谷雨
谷雨
谷雨一般位于4月下旬,即每年4月19日~21日。谷雨之意为“雨生百谷”。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天气的温和,雨水的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有利于作物的返青和播种。所谓“雨生百谷”,也就形象地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古代谷雨也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说,这一时期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开始提醒人们播种,最后是桑树上能见到戴胜鸟。农谚有云:“谷雨前,好种棉”,又云:“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
谷雨前后气温稳定,一般情况天气较暖,雨量显著增加,这时期雨水对越冬作物生长和春播的种子发芽出苗有利。但雨水过多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另外,谷雨节也是一年中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时期,时而出现较高的温度,时而有强冷空气南下,造成剧烈降温,甚至会出现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这对小麦、油菜的成熟和春播造成一定的威胁。
乔魁多是什么职业
简介:乌鲁木齐田园慧丰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03月27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销售:化肥(限零售),肥料,地膜等。
法定代表人:丁锋
成立时间:2014-03-27
注册资本:2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5010605001408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北站公路1289号(新疆钢材国际物流中心D区6栋5号)
乔魁多
乔魁多,高粱专家,1911年6月1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育成多个高产高粱品种和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主持撰写《中国高粱栽培学》、《中国高粱品种志》等专著,为发展我国高粱生产做出了贡献
中文名:乔魁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海城
出生日期:1911年6月16日
职业:高粱专家
毕业院校:奉天农业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高粱品种志》《中国高粱栽培学》
性别:男
简介
乔魁多1911年6月1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1924年到海城县第一高小读书,1927年就读于海城县中学。中小学期间,在颇有学识和社会名望的外祖父及大舅父的熏陶下,他系统地接受过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树立起求学问、讲礼仪、图报国的信念。1931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报考了免交学费的营口新制师范学校,回乡作小学教员。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被奉天农业大学录取,并靠公费读完大学。
生平
大学毕业后,他到奉天省立海城农科国民高等学校任教。他边教书边开始初期的高粱品种改良研究。他发动学生广泛搜集高粱地方品种,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测产、混合留种的办法,在1942年从400多个大白壳高粱的穗行中选得茎杆坚韧、抗倒伏、耐水淹、产量高、食味好的一个新品种,分发给农户种植。直至1948年这个品种在海城沿河地区还有栽培,群众称之为“小白壳高粱”。品种改良的初始成功,使他对高粱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944年,日满统治者在东北教育界大肆搜捕有反满抗日思想的中国教师,在奉天农业大学岩诚鹿十郎教授的保护下,乔魁多幸免于难,来到奉天省实业厅和辽中县实业厅任技士。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失业了。为谋生计,1946年春他辗转于沈阳、长春担任中学生物教员。1947年他远程徒步回到家乡,此时,他一贫如洗,依靠亲友接济的一间草房和几亩薄地度日。
中国***领导的土地改革,如一声春雷——给中国农村大地恢复了生机,也给乔魁多带来了希望。他被定为贫农成分,分得了土地,参加了农会。1948年初,经农会推荐到辽南行署举办的辽海鞍教师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被调至辽宁省熊岳农业试验站任农业技师,主持高粱研究工作。当时,研究人员奇缺,工作十分劳累,1950年冬终因以往动荡生活的摧残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病疼缠身、妻弱子小,处境极端困难。熊岳试验站党组织立即将乔魁多送到鞍山汤岗子疗养院治疗。1952年夏病愈出院后他怀着报答***大恩大德的激情,又起早贪黑地忙碌于高粱试验地里。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从此,他始终以中共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农业科学研究战线上勤奋耕耘。
1960年,他被调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直到1985年,先后担任过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他一面组织全所的科学研究工作,一面主持高粱育种、栽培和品种资源研究的国家和省重点课题。72岁时,他筹备组建了全国高粱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被任命为名誉所长。他还兼任历届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组成员,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辽宁农业科学》编委会委员等职。
荣誉
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各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简历
1911年6月16日,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大河铺村(现辽宁省海城市东四镇大甘村)。
1926年12月,毕业于海城县第一高等小学。
1931年12月,毕业于海城县中学。
1934年12月,毕业于营口新制师范学校。
1938年12月,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农学系。
1939年—1944年,任奉天省立海城农科国民高等学校教员。
1944年—1945年,任奉天省实业厅、辽中县实业科技士。
1946年,任沈阳、长春青年复学就业铺导处及中学进修班教员。
1948年5月,结业于中共辽南行署辽海鞍教师研究班。
1948年5月年—1960年3月,任辽宁省熊岳农业科学试验所农业技师、研究室主任。
1960年3月年—1985年,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粱研究所名誉所长,高级农艺师、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物学会和沈阳市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1985年,离休。
主要论著
1乔魁多.不同类型高粱开花习性的初步观察.辽宁农业科学,1963,(3):27—28.
2乔魁多.辽宁高粱品种分布情况和因地制宜地选用高粱品种的经验.中国农报,1963,(4):26—30.
3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上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5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6乔魁多,王富德.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91—201.
7乔魁多主编.辽宁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沈阳:新农业杂志出版社,1985.
8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育成多个高产品种和杂交种
40年代
早在本世纪40年代,他就改良成功称为小白壳的高粱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50年代初
50年代初,他和育种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利用广泛搜集的辽南高粱地方品种作材料进行系统选育。先后从“盖县小黄壳”中经一次单株选择育成“熊岳253”,从“盖县早黑壳”中经连续混合选择育成“熊岳334”。从“辽阳早黑壳”中经混合选择育成“熊岳360”,分别于1957年和1962年由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推广品种。其中“熊岳253”比地方品种平均增产20%,推广面积累计达1500万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改良品种,也是杂交高粱推广前辽宁省的主栽品种,在甘肃、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也有广泛种植。“熊岳334”和“熊岳360”也比地方品种增产10%以上。
勤于实践
在品种选育目标上,乔魁多强调生态适应性,主张为不同的生态地区选育不同类型的品种。在性状选择上,他重视综合表现,主张一个品种应兼具丰产、抗病虫、品质优良和经济实用等特点。他勤于实践,反复观察、精心比较,对品种的优劣有着深刻的洞察力。1970年春,他在海南岛山西南繁育种队的试验地里,逐区逐行地观察各种高粱试验材料。当走到一个杂交种小区前时,绕着这两个5米行长的小区转来转去。从穗到叶,从茎到根,边看边测数据,边琢磨,足有半个小时之久,神情异常集中。接着,他询问了该杂交种的父本系谱,并且认真地观察了父本系的表现。他指出该父本系是个很有价值的恢复系,希望在辽宁推广这个杂交种,这便是后来在辽宁西部广泛种植的“晋杂1号”。这个恢复系也是全国最著名的恢复系之一——“晋辐1号”。他从未向别人提起过此事,每当别人谈到时,总是报以淡淡的微笑。为解决辽宁省麦、油下茬夏种粮食的问题,他60余岁时仍亲自去昌图县金家科研基地蹲点,与基地同志一起选育出“金杂3号”早熟高粱杂交种和“117A”雄性不育系,对发展夏播粮食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在选育方法上,他十分注意吸收先进技术和选择新试材,以不断提高育种水平,1965年他赴罗马尼亚考察回国后,撰写出《罗马尼亚的杂交高粱发展概况》一文,建议我国重视高粱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得到农业部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从而推动了我国杂交高粱的迅速发展。1979年,他引进美国新育成的高粱雄性不育系“T×622A”等,果断地决定引种鉴定和直接利用同步进行,亲自去海南岛主持组配杂交种和产量鉴定。同时,将不育系的种子分发给全省各高粱育种单位,开展协作攻关。经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他指出“T×622A”是一个优良不育系,可以取代应用多年的“T×3197A”,作为春播晚熟高粱区的主栽不育系使用。在他的指导下,辽宁省各高粱选育单位相继育成“辽宁1号”、“沈杂3号”、“铁杂7号”“锦杂4号”等一批新杂交种。他适时地领导并主持了这批新杂交种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中间试验,使它们以每年扩种几十万亩的速度在辽宁及邻近省份推广,并很快取代了原用杂交种,致使辽宁省高粱单产和制种单产提高到全国第一位。
栽培研究和推广
总结丰产栽培经验
早在50年代中期,他便积极总结劳动模范的丰产栽培经验,并将之整理成系统的技术资料,既可指导当时的高粱生产,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技术文献。60年代前期,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在辽南平原开展以创高产为中心的高粱样板田科学实验,由乔魁多主持技术工作。他亲临第一线,与作物栽培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专业人员一起,通过丰产田、试验田和种子田的实践把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1964年,1615万亩高粱样板田平均亩产261.5公斤,首创了我国高粱大面积丰产的纪录。紧接着又将他们系统积累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以“精耕细作保全苗,因地制宜定密度,增施底粪巧追肥,加强测板防病虫,根据地力用良种”为中心内容的一整套高粱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把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以指导以后的生产实践。为此,受到了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接见和表扬。
主持编写《中国高粱栽培学》
80年代初期,乔魁多主持编写《中国高粱栽培学》。他强调应将传统栽培技术置于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将群众的生产经验与科学家的试验成果结合起来,将外国的先进技术与本国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该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他除亲笔撰写有关章节外,还对全书的主要观点、内容和论据进行审定、修改和补充,力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表述清楚,文字简炼。这本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它系统总结了40年来我国高粱栽培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不同生态地区种植高粱的技术经验与规程。也揭示出获得高额产量的生物学基础与规律。这是我国科学家编著的有关高粱栽培科学的第一本理论性专著,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编写两部专著
长期和富有成效的育种实践使乔魁多对高粱品种资源研究倍加重视。他一直认为品种资源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搞好品种资源研究不仅能加速当前新品种的育成,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种质财富。60年代初期,他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内成立了品种资源研究室。这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专门从事品种资源研究的少数机构之一。他还专门抓高粱品种资源的研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育种工作的支柱学科。文化大革命前他就着手编写东北高粱品种志,后来加以充实撰写成《中国高粱品种志》。1974年,他在全国高粱杂种伏势利用协作网的会议上正式提出“围绕高粱育种工作,全面制定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协作”的品种资源研究工作方针,接着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首先编写出《中国高粱品种志》(上册),重点介绍东北三省的代表性品种384份。1976年该书脱稿时,又组织关内18个省、市、区编写《中国高粱品种志》(下册),介绍除上述3省外的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性高粱品种664份。他在编写高粱品种志过程中,认真核对处理省内省间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等问题,保持多样性,避免重复性。《中国高粱品种志》(上、下册)分别于1980年和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共130万字。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粱栽培做出了区划,阐述各栽培区内的高粱品种类型、栽培特点和品种更替的历史发展。该书被评为1983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随后他又组织协作网的同志编写《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这本工具书专供农业工作者查证和参考,此书于1984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计80万字。
抗性鉴定是品种资源研究面向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乔魁多于1984年底主持全国有代表性的高粱品种资源进行抗病虫、抗逆境特性鉴定及籽粒营养品质分析的课题,并发现一些特殊种源,以供高粱育种使用。1984年他发表题为《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一文,这是对我国高粱品种资源研究工作的初步总结。鉴于他对高粱品种资源研究做出的贡献,1988年国家成立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研究会时,他被推选为名誉委员。
善于组织协作
1969年,58岁的乔魁多与辽宁去海南岛繁殖“两杂”种子的青年人一起,白天顶着烈日在制种田上干活,晚上点着油灯给繁种队传授制种技术。为躲避可能发生的地震,当地群众纷纷撤离村庄,他却将生死置之度外,留下守护试验地和制种田。1978年他67岁高龄,为搞清新疆高粱品种资源分布情况,不顾高血压和心脏病突发的危险,亲自前往实地考察。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未停,他却只身一人在北京一间招待所的地下室里挥笔修定《中国高粱品种志》书稿。
他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为查清“大青米”(赤蜂)和“大青粮”(宁城)两个高粱品种的异同,他冒着34℃的高温徒步20余里到其中一个品种的原产地做实地调查,终于将它们鉴别清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时,他对每篇样稿都进行逐字逐句的审定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出版标准为止。在指导高粱同工酶研究时,他对每块胶版逐一审视,凡有一点异常的都要重做,直到合格为止。他一贯强调进行作物研究只有多设试验点,经过反复研究,才能依靠大量而准确的数据取得较为可靠的结论。
他重视并善于组织合作研究。他认为农业科研成果大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只有充分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才能取得新突破。他通过各种渠道熟悉各方面的高粱研究人才,有机会便组织他们进行合作研究。他们的许多科研任务都是在合作中完成的,多数论著也是集体编著的。他对每个同事都诚恳相待,不管其年龄、资历、经历如何,都十分谦虚,尽量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通过商量研究达到共识。他平易近人、和善可亲,不仅关心他人工作、学习、晋职情况,也时时谈家常,关心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等等,给人以值得信任和依赖之感。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将荣誉和奖励归于合作者,使得与他合作的人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社会评价
1985年离休以后,虽然心脏病年年复发,又遭痛失夫人之苦,但他仍然心系高粱研究事业,参加力所能及的所内外技术指导工作。1986年以来,他仍在认真指导编写《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书,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他就象矗立在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顶着颗颗耀眼的肥硕饱满的丰收果实,与晚霞余晖交相辉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18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