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村属于哪里
下周村隶属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新开乡,地处乡镇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东邻底庄村,西与寺底村相望,北与县城相邻,南邻乡政府,4个村民小组。截止2010年底,有农户495户,有乡村人口2038人,其中农业人口2038人,劳动力136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37人。
全村国土面积16.2平方公里,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600毫米,适合种植玉源米、小麦、高粱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40亩(其中:田300亩,地1,340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拥有林地3,124.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2亩,主要种植苹果、酥梨,枣等经济林果;粮田面积2,760.8亩;荒山荒地6,201亩,其他面积10,573.9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底,下周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有49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13户,占农户总数的6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9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2户(分别占总数的39%和35%)。
下周村到镇的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沙石、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道路,距离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8辆,拖拉机21辆,摩托车132辆。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户;建有小水窖292口。全村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自然村已通路;有4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自然村已通电话。下周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6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下周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76.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26.6万元,占总收入的71%;经济作物收入92万元,占总收入的10%;畜牧业收入194.6万元,占总收入的2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15头,肉牛164头,肉羊892头,肉鸡2950只);第二、三产业收入27.6万元,占总收入的3%;工资性收入18.00万元,占总收入的3%。农民人均纯收入1635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7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00多人(占劳动力的4%),在省内务工200多人,到省外务工100多人。
特色产业
下周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区内。2011年全村销售总收入821.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94%。下周村在发展苹果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
文化教育
下周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拥有教师4人,距离镇中学2公里。
人文地理
下周村委会:驻地上庄村,辖下周、上庄、东风,习家场等4个自然村。地处原区,气候温和。有1640亩耕地,主产小麦,玉米、高粱、西瓜,苹果。
新农村建设
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下周村附近有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灵台工委纪念馆、皇甫谧陵园、灵台西山遗址、牛僧孺墓等旅游景点,有灵台薄皮核桃、酸汤面、灵台牛心杏、灵台秃梨、百灵大杏等特产。
天宝年间,唐代牧监的地域在逐步扩大,而且都偏重在西北地区。牧地西起陇右、金城、平凉、天水,东至楼烦,都是唐代养马之地。
这一带水草丰盛,田土肥腴,气候高爽,特别适宜于畜群繁衍,故秦汉以来就是丰茂的畜牧场地,到了唐代,也很自然地成为了官府畜牧业勃兴的载体。
唐代特别强调以法治牧,严格执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畜牧业长盛不衰。据《唐会要》记载,西北各监牧的马牛羊驼数量时升时降,开元初是24万匹,开元末升至43万匹。唐代颁布了《厩库律》,规定牲畜的饲养、管理和使用,还颁布了《厩牧令》、《太式》等有关厩牧事宜的专门法律。
此外,唐代对西域大批良种牲畜的引进,促进了中原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畜牧技术的提高。这是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关系得到发展的历史见证。
西域畜牧业对中原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域当时输入中原的牲畜以马为最大宗,唐朝廷积极引进。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良马的主要供应地之一。
此外还有牛、驼、骡、驴等。西域良畜的引进,促进了中原畜种的改良,进一步发展了中原地区的畜牧业,支援了中原的农牧业生产。
随着大批西域良种牲畜的引进,在积极的饲养实践过程中,唐代的畜牧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马籍和马印制度,掌握了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兽医水平也有一定提高。
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黄河流域农、牧业受到破坏。南方九国,国小力弱,必须发展经济,才能安民保境,因而畜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40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