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有什么营养价值?文蛤的药用功效
中药里面有很多种类型的药物,比如有我们比较常见的植物药,还有矿物药以及动物药等等,而动物药里面也有种类之分,比如有陆地动物,还有水生动物,文蛤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产动物,那么,一般文蛤入药都有哪些具体的功效作用呢?
1、别名异名
魁蛤(《名医别录》),海蛤(《图经本草》),花蛤(《梦溪笔谈》)。
2、主要成分
本品主要含碳酸钙,甲壳质。
3、药理作用
文蛤组织的提取液在试管内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4、性味归经
性味苦、咸,寒。
归经入肺、肾二经。
5、功效主治
1、清肺化痰,文蛤味咸,能软坚散结,消散上下结气。性寒,能清热,入肺经,故可清泄肺热而化稠痰。可用于痰热郁结之胸胁疼痛。热痰咳喘等证。《神农本草经》载:文蛤有“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的功效。
2、软坚散结,文蛤味咸,戚可软坚散结。《神农本草经》载:文蚊“主恶疮蚀痔”。用于瘿瘤、瘰疬等病。主因人体正气不足,以致外邪乘虚入内,结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而逐渐形成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瘿病;或内脏功能失调,使瘀血、痰饮,浊气停留于体表组织而产生的无自觉症状,长期不易消散的肿块之瘤病。或因痰凝气滞所致的颈侧,颌下,缺盆,腋F等出现累累如串珠的结核,此均为结聚之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结者散之”的治则,可用文蛤软坚散结之功。用治上述疾患。
3、清热生津止渴,文蛤苦寒,寒能清热,苦可存阴。医圣张仲景。用文蛤一味,治“渴欲不止者”之例,意在治疗由于热伤津液,水津不布,引起饮水不止之证;仲景又有用文蛤汤治疗“吐后,渴饮得水而食饮者”之例。均取自文蛤咸以润下,寒以清热,意在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凡热病津伤,口渴不已,皆可用之有效。
4、利水消肿,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肾主水,肺肾功能失调,皆可影响水液分布,引起浮肿、小便不利。文蛤入肺、肾二经,可利小便,通水道,而消肿,用于治疗水肿,腹水,咳逆上气等证,其利水重在消肿,水气头面浮肿最为适宜。
5、鉴别应用
①海浮石与文蛤两者性味,功效均相似,但海浮石体轻上浮,重在除粘痰积块。除上焦痰热,及老痰胶粘积块为其所长;文蛤清降痰热之中,尚能利气机。对于热邪痰结气闭之咳嗽胸痛者多选用之。
②文蛤与瓦楞子,两者均能化粘痰。然文蛤性寒,对于肺热,肺燥咳血多用之。瓦楞子性平,能消一切痰积。文蛤能利水消肿,瓦楞子可制酸止痛。
⑧海藻与文蛤,两药均味咸性寒,都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之作用。而海藻入肝,软坚散结力强,适用于凄瘤结肿、肝肿大;文蛤主入肺,清降痰热力较好,多习于痰火咳嗽胸痛之证。
6、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一15克。外用:研末调敷。
7、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气虚有寒者慎用。
配伍应用
1、配菊花,清热化痰。菊花疏风清热,平降肝阳,蛤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二药相伍,即可清肺泄热,又能化顽稠之痰,用于治肺热痰稠,每每有效。
2、配青黛,清热化痰、软坚敬结。青黛减寒入血分,争写肝火。文蛤清泄肺热、且能软坚。两药配伍、一清一散。专化热痰,对肝火犯肺之咳逆气喘,夜咳较甚者为佳。
3、配昆布,消痰散结,利水消肿。昆布与文蛤,均有消痰散结,利水消肿之功,二药合用,相辅相成。用于治疗瘿痛、瘰疬、痰饮、水肿等证。
4、配石膏,清热止渴。石膏甘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治肺胃气分实热要药。文蛤清热生津,二药相伍,文蛤得石膏,其清热力增强,石膏得文蛤,则生津止渴力强,对于热病伤津而烦渴者,实为佳品。
8、蛤蜊食用人群禁忌
(1)有宿疾者应慎食,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2)寒性胃痛腹痛者忌食
(3)女子月经来潮期间及妇人产后忌食。
(4)受凉感冒者忌食。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对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 饲养 泥鳅的 方法 ,一起来看看。
饲养泥鳅的方法
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辅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5~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摇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鳅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鳝、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捕捞方法
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根据泥鳅的其他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
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从而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使泥鳅被捕获。
食饵诱捕:把带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适口的饵料置于网具内,待泥鳅诱刁觅食时,将网具适时提起而捕获。也可以将诱饵装入鱼蒌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鳅进入蒌、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获一定数量的泥鳅。
干池捕捉:当秋后水温降低到15℃以下,泥鳅便逐渐钻入池塘底泥之中。可采取排干池水捕捉。一般先将塘水抽干,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而进行人工捕捉,或将含鳅淤泥挖入铁筛,用水冲去泥土而捕获。
病害防治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病害有赤鳍病、水霉病、气泡病、曲骨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农药中毒及 其它 生物敌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发病时,可在饲料中拌入氯霉素投喂。
水霉病:鳅卵防治用每立方米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病鳅可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
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 8月份。可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米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车轮虫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预防 措施 是用生石灰清塘;防治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米用晶体敌百虫0.7克全池泼洒。
舌杯虫病:寄生于泥鳅的皮肤或鳃上,平时摄取周围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泥鳅没有多大影响。但若大量寄生在鳅苗上,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5~8月份较为普遍。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8克/立方米水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分钟,发病后治疗则用0.7克/立方米水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泥鳅的品种
1.真泥鳅一般称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体表粘液较多,头部尖,吻部向前突出,眼和口较小。
2.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3.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
4.大斑花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尾鳍基有一黑斑。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浅水区。个体小,数量少。
5.中华花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
6.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重1.0~1.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数量明显减少。
7.北方须鳅。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适应性较强。数量较多,肉质细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如何饲养泥鳅相关 文章 :
1.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2. 泥鳅怎么饲养
3. 泥鳅饲养方法
4. 泥鳅怎么养殖 泥鳅的养殖条件
5. 如何养殖泥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45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