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没有毒?中药都是无毒的吗?
现在很多人生病之后会选择用中药,大家可能会觉得中药没有什么毒性或者副作用,都是纯天然的,但是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中药真的都是无毒的吗?那么,中药到底有没有毒呢?
1、有的中药是有毒的
(1)中药是有毒性的,不能乱吃!中药也是有副作用的,但是医生开的处方是复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副作用,但也不是没有。
(2)并不是所有中药都无毒,例如胃寒用附子、乌头温胃很有效但是一旦剂量过大会出现中毒症状,而且频服附子会有毒素累积的情况,达到一定量也会中毒,严重者抢救不及时甚至会致死。但是一般医生用这些药很谨慎的,不必太担心,如果服用后有口舌麻木的情况出现,建议不要继续服用,咨询医生。
(3)再比如大黄正常人吃了拉肚子,平常拉肚子的人更不能吃,可有的便秘的人吃了正合适!有人对你说中药没副作用,便秘了吃大黄吧!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吃了很有效,但时间长了又没效果;一是一开始就没效果!大黄不是治便秘的吗?大黄是治热性便秘的,吃的时间长了让机体功能下降又会便秘。机体功能低下的便秘用大黄一开始就是无效的!
2、中药的毒性的含义
据《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这说明古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很多中药是有毒的。一般说来中药的毒性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直接伤害。凡有毒之中药,多数性质激烈、作用竣猛,易毒害人体。其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如:砒石、千金子、巴豆、乌头、马钱子等。若用之不当或超过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轻者伤身,重者毙命。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之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所谓广义的毒性有两个方面。
(1)指药物的总称
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我们今天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
(2)指药物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特定的、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气血之紊乱,最终治愈疾病,强身健体之目的。事实上。药物毒性的这两个方面很难分开。理论上讲,凡是药物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之为药。当然,药物的偏性对人体肯定有双重作用:即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如:黄芩、黄连苦寒清泄,即可清热泻火治疗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脾胃被伤等。干姜、肉桂、附子辛热,即可散寒温阳,治疗阳虚里寒,又能伤阳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津液被伤。凡此种种,皆谓之毒或有毒。它既包括了毒字“善而厚”之义,又包括了毒字“恶而厚”之义,许多中药论著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3、中药毒性基本因素
从现代的科学技术观点来看待中药的毒性,主要是由其是否含有毒性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所决定。而药物性质本身应当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品种与部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的品种比较混乱,有些中药品种来源较多,各品种所含的成分与含量差异很大。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五加科,不含强心甙而无毒,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属萝_科,含强心甙而有毒。再如山豆根分广豆根与北豆根,广豆根属豆科主含苦参碱,北豆根属防己科,山豆根碱,前者毒性大于后者。既是源于同一品种的中药,其不同部位毒性也大不相同,如全蝎,蝎尾比蝎身毒性大的多。苍耳子全株有毒,但果实比全草毒性大,嫩叶比老叶毒性大。
(2)产地与来源
同一种中药。不同产地,其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毒性也有很大差别。如据测定,产于四川南部的乌头的毒性成分是产于甘肃的乌头的毒性成分的3.2倍。有些矿物质的中药如石膏、滑石,其成分含量差异更大。临床有报道服用31g生石膏而致死者,查其原因为石膏中含砷量过高所致。
(3)采集时间与储存条件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都有一定的生长、成熟期,如苦楝皮,春天采集毒性最大(活性成分的川楝素含量最高)。有些药物的采集时间不当也影响其毒性。史料记载有毒蜂蜜多产于农历七月。其原因是此时多数植物花期已过,而有毒植物却竞相开花,蜜蜂饥不择食,采集有毒植物的花蜜酿造所致。对此,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曾告诫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发霍乱。”对于储存方式不当而致的中药毒性,容易理解,潮湿、霉变等均可产生毒性。此外,某些矿物药遇光照可使其发生氧化还原或分解化学反应,毒性大大增强。
(4)炮制与加工方法的影响
中药材通过炮制加工,内部各种成分即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理化变化,不少中药通过炮制,其毒性减少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能戟人咽喉导致失音。但通过115~121℃加热或白矾水浸泡,可消除毒性。蜈蚣有毒,但经开水烫和干燥后,毒性蛋白几乎全部灭活,毒性大大降低。当然。有些中药也会因炮制不当而毒性增加。如雄黄有毒,用火煅后则生成砒霜,使毒性剧增,所以我们应当严格遵守中药的炮制规范进行炮制。需要明确的是:中药的某些制剂有其特定的作用与用途,改变其剂型或服用方法者,也有可能使毒性增加。所以要以法炮制、尊方使用,才能保证中药的安全使用。
4、各因素引发的毒性
中药的使用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合理配伍,辩证用药乃是中医的根本。众多医家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中药合理配伍的传统、经典名方以及数不清的经验秘方,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我们的前辈也总结出了许多中药配伍不当而使毒性增加的例子。如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有些无毒的中药因合用而产生毒性。另外,给药的途径、用药次数、用药时间、施药的面积等,都与药物毒性的产生有关,应予重视。而人体和环境因素对中药的毒性产生也有重要影响。体质强的人对药物的耐受力强,体质弱的人,使用中药容易造成药物的毒性伤害。当然,个体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大影响。有报道,某单位因误食天仙子造成八人中毒,中毒的最大剂量为30g,最小量15g,相差1倍。可见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体,这不断变化的机体生理或病理环境,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当然也影响药物毒性的大小与有无。此外,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都会影响中药的使用。还须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农药的使用增加和工业化的日益发展,有机磷与铅、铬、砷等有害金属的污染,可能会导致原本无毒的中药具有一定毒性。现代科学检验表明,目前中药砷污染十分突出,若长期服用被污染的中药,必然会导致积蓄性中毒,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
5、正确合理使用中药
中药虽然有一定毒性,但正确使用,即可有效的治疗疾病,也会为人们的预防保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使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中药的毒性。
(1)化有毒为无毒
用毒药攻病毒,是中医临床的常用方法,但用量则是问题的关键。对有大毒之中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控制用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服。而有些中药本身并无毒性,如大黄、肉桂、麻黄等,但若超大剂量使用或配伍失当,也可对人体造成一定伤害。所以使用上一定要按照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合理使用。
(2)严把质量关
为保证高效安全用药,最大限度的减轻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把中药材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市场。甚至从中药的栽培、采集、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都应该遵守质量规范及操作标准。各种制剂的中成药均应按照药典严格检测,合格的药品必须按医嘱正确使用。
(3)辩证用药
辩证、合理用药,是减毒的必要保证。中医之精髓在于辩证论治。中药是否对人体有毒害,在于其合理使用。每一位医者必须对药物的性效、有毒无毒或毒性的大小以及对用药方法等诸多方面有所了解,同时还必须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族以及皮肤等各方面的情况作为用药的依据,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如:素体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寒之剂,以防伤脾胃;素患脾热胃火盛者,慎用辛热之品,以免生热助火:正虚滑脱不禁而邪未尽或又感新邪者,不宜单用收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气虚阴亏者,不宜单用或大量用辛热之品,以防再伤气阴,等等。
(4)防止过敏
过敏也是中药毒性的一种反应。传统观念中,有认为中药安全而无过敏的错误倾向,故而中药的过敏也常常被忽视。这里有必要提出,中药的过敏时有发生,如果临床上病人出现与疾病无关联的症状时,应予重视,详加甄别,及时防治。应特别强调指出:近几年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的情况屡屡出现,导致过敏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于中药是否有副作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副作用?
副作用的定义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由此可见,其实副作用有时与治疗作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当药物的某一效应作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也就成了副作用。
跟西药相比,中药的成分往往要复杂一些,其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利用其中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的作用也就成了副作用。一般来说,副作用比较轻微,且多数是可以恢复的。当然,我这里说的副作用,可能比人们常说的副作用范围要窄一点,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副作用范围可能比较笼统。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其实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的,实际上中药中也有很多毒副作用比较强烈的药,所以说如果真的需要治疗疾病,而自己又不是很懂的情况下,就不要真的随便跑到山野里去挖几棵药用植物,就给自己开始治疗了,且不说治疗疾病需要辨证论治,而中药有时也需要经过炮制才能使用,万一误认了,挖了一株有毒的,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中医药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而且也通过了中医药法。但是近年来对于中药无毒的过度宣传,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提到中草药,大都数人会认为是“天然药物,无毒无害”、“绿色医疗”。但中药确实也是有副作用的。因为中草药之所以起作用,也是这些中药内的化学成分作用于人体而起的作用,也是通过肝肾代谢的。所以肯定是有副作用的。
老祖宗并不否认中药的毒副作用
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不但不否认中草药的毒性,而且对中草药的副作用和毒性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中医也规定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小儿和老人的用药禁忌等。在《中国药典》中,将有毒的中草药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为“小毒”、“中毒”、“大毒”,有些药物还特别注明了其肾毒性及肝毒性,规定了用药注意事项。
近几年影响比较大的中药毒副作用事件
1、1990-1992 比利时减肥中药中毒事件 (防己)
2、1990-1993 日本小柴胡汤中毒事件 (间质性肺炎)
3、1978新加坡黄连中毒事件
4、美国麻黄听证会
5、香港的中成药重金属招标。
这些事件中,中药的毒副作用给人们带来了血淋淋的教训!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能乱用
很多人为保健 养生 ,喝茶泡片西洋参,熬粥放把枸杞子,炖肉放点当归、黄芪。然而,专家表示,这些补品虽然副作用不大,但如果不辨体质乱吃,或者食用量太大,都对身体不利。
还有人热衷追寻各种民间偏方。我曾经看过一个银屑病的病人,用苍耳子叶熬水外洗治疗皮肤病,结果病没治好,结果自己得了慢性肾病肾炎。
中药也有毒
有些中药是有大毒的,如乌头、雷公藤、洋金花等,使用不当或使用过量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中药的乌头内含有乌头碱,有毒,使用时须经过加工炮制以减低其毒性,入方药时又与其他药物相配伍制约其毒性,加之久煎可以有效地降低其毒性,发挥其治疗作用。
有文章称中药中极毒药材132味,慢毒药材911种。所以应用中药是还是应该注意的。
中药也有副作用
过去,由于中药检测技术的限制,人们对一些中药的副作用认识不清,似是而非。所以百姓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导致中药滥用,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人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随着采用先进检测技术,对中药有效成分的鉴定,发现有些中药在使用当中确实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副作用。
如中药木通,可以对肾功能造成损害;甘草与西药洋地黄同用,会引起洋地黄蓄积性中毒反应。黄连,内含的小蘖碱对葡萄糖六磷酸酶缺乏症的人,可引起溶血性黄疸(没有此症的人则不会发生溶血反应)。
还有一些居民不懂辨证也乱吃中药。一些西医医生不懂中医,也乱给病人开中药和中成药。“不遵循中医思想理论,不出问题才怪。”
不要相信虚假宣传
不要轻信“纯天然”“纯植物”等药品宣传,不要认为凡是中草药都没有毒副作用。中草药都需经过炮制才能使用,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纯天然”药材。单味中药都有毒性,复方才能规避毒性风险。中药讲究“君、臣、佐、使”,就是通过药物间相互作用,提高药效,减低毒副作用。
温馨提醒:开中药必须到正规医院的中医科或中医医院,不要盲目相信偏方、民间验方等,不要到非正规的小诊所看病。
中医讲“方对人”,而不是“方对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一定要定期随诊,注意换方,绝不能一副药吃一年。”
中医药大多数是植物性材料,比西药化学药品好多了
我们都知道西药的成分是明确的,作用机制也是明确的,一些与用药有关的副作用一般都是明确的,并都写进了药品说明书,虽然也因人而异,但是服用后可能会发生的副作用是可以预见的,大都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并想办法对不适用人群进行规避(做皮试啊、用药经历啊什么的),大夫可以趋利避害,选择使用。比如:我们服用感冒药后都嗜睡,青霉素需要做皮试,阳性就不能用,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等等。
而中药成分复杂,虽然近年来发现并明确了一些中药的毒副作用,肝肾功能损伤是目前吃中药最主要的副作用。例如:关木通含马兜铃酸,肾毒性;何首乌可致肝损伤等等。但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大多是多种中药组方一起服用,副作用的发生也是各种各样。
所以,中药副作用肯定有,具体是什么副作用还要看什么人用,用量大小,时间长短等等。即使是已经发现有毒副作用也不是绝对不能使用,就跟西药副作用已经明确,但大家都还在用一样。其实现在中药的不良反应、副作用大多也与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有关,何首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些人为了延年益寿、乌发长期大量使用而引发肝毒性。总之,中药也好、西药也好,副作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都需要规范使用,对症使用方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43万份,中药引起的占16.9%;其中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占比10.4%。
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 中药里毒性品种共有83种 ,其中大毒10种,有毒42种,小毒31种。大毒药品毒性剧烈,治疗量和中毒量相近,容易致人中毒或死亡,要严格控制用量。 临床常用的毒性中药有苦杏仁、川乌、草乌、水蛭、蜈蚣、土鳖虫、全蝎、苍耳子、马钱子、附子、蟾酥、**壳、蒺藜、木鳖子、制干漆等;还有含有朱砂、雄黄等中成药,朱砂主含硫化汞,雄黄主含硫化二砷,两者易在体内蓄积,对肝肾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含有朱砂、雄黄等中成药不能久服或过量服用。
以下逸仙药师整理了易致肝、肾损害的中药:
肝毒性中药: 菊三七(土三七)、雷公藤、何首乌、黄药子、川楝子、千里光、艾叶、苍耳子、乌头、附子、朱砂、雄黄、青黛、山豆根、黄独、补骨脂、斑蝥、蜈蚣、麻黄、贯众、常山、泽泻、芫花、大黄、姜半夏、天花粉、金不换、白藓皮等。
肾毒性中药: 含有马兜铃酸成份的中药主要包括关木通、青木香、防己、细辛,朱砂莲、天仙藤、马兜铃、淮通、寻骨风,乌金七、金耳环、山慈菇、杜衡等。含马兜铃酸成分的中成药较多,一般不能长期或超量服用,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更应该慎重,在服药前看是药品否含有以上含马兜铃酸成份的中药。其他中草药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益母草、大黄、斑蝥、草乌、细辛、苍耳子、苦楝皮、天花粉、土牛膝、棉花子、巴豆、甘遂、朱砂、升汞等也可引起肾损。
中药博大精深,调和阴阳,维持人体功能平衡。缺啥补啥,多则减之,重在调理预防,避免病毒入侵,加一道防火墙。
在以前把中药打了下去,现在又把中药带到了神坛。古人云,是药三分毒。中药哪有没有副作用。只能说毒副作用大小。
无论是中成药还是西药,其作用基础都是化学物质作用于生物体,如丹参起药理作用的便是丹参酮,这些化学物质都存在一定副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就指出,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在这里有人恐怕会回击说,西药长期大量服用难道不会中毒吗?我想说,当人们坚信中药毒副作用低,这种对中药的轻看,就有可能导致更多伤害。
广东人对中医药情有独钟,不少认为中药温和毒副作用小。曾听肾脏科的医生讲过这样的故事:一位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因为牙痛找中医开了一剂草药方子,连续吃了一周,突然感觉身体异常,排尿减少,来医院检查,结果已是尿毒症,且不可逆转。原来治牙痛的草药方中有一味药是朱砂莲,含有马兜铃酸。还有一个女孩,为治脸上的青春痘,长期吃一种叫龙胆泻肝丸的药,造成急性肾损伤。
中药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呢?
说起中药,很多人对其印象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殊不知“是药三分毒”,中药并非如我们大众所认为的安全无毒。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毒”指的是中药的偏性,可以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认识到了中药是有副作用的。我们所说的中药副作用的专业术语是中药不良反应。
近些年,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治疗便秘,患者出现砷中毒症状:皮肤发黑、疲乏无力、腹腔积液;龙胆泻肝丸导致肾衰竭,严重的导致尿毒症事件;土三七致肝损伤事件;何首乌致肝损伤等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件层出不穷。
如何避免或减少中药副作用的发生呢?1、在正规医院、诊所就医,不轻易相信江湖游医。2、拒绝服用不明来源、非正规厂家、三无产品中药。3、辩证用药,如自行选药,要注意说明书上的症状描述,如不能判断请求助于医生、药师。4、中病即止,病好了及时停用中药,不要长期服用中药。如需长期用药,请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药。5、按照说明书用法用量用药,不自行加减剂量或疗程。6、服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俗话说:“逢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这样,是有副作用的。中药多数为配合使用,如配合适当,可加强药效,或监制毒性。如配合不当,会减少药效,或产生副作用。概括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中药的毒性及副作用举例如下:
1.半夏有毒性,须生姜制之(相畏)。2.巴豆有毒,绿豆杀之;南星有毒,生姜杀之。(相杀)
3天花粉恶干姜。(合用致疗效下降)属配伍禁忌。
4.甘草反甘遂。(合用致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因此,医生须牢记十八反药歌与十九畏药歌及妊娠用药禁忌(包括巴豆,芦荟,芫花,甘遂,大戟,瓜蒂,三棱,莪术,阿魏,干漆,水蛭,麝香,地龙,蜈蚣,穿山甲,水银,轻粉,雄黄等有毒药要禁用;以及泻下药,通淋利水药等也要慎用)
5.中药学中有的药名中注明有小毒,请注意。
6,在学术交流中,有报道“连翘引起过敏性皮肤病一例”;本人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乌蛇止痒丸引起固定性药疹一例”,等等,中药引起有过敏性体质病人产生过敏性皮炎方面也应该引起重视。
附:现代西药在说明书中也注明详细副作用,请注意。
以上供参考。
我手上有2个吃中药很长时间的患者,一个是脑鸣,在省人民医院做了3次磁共振,显示是脑萎缩,在我这吃了近2年的中药,这两年期间,感冒咳嗽3次,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发作1次,便秘发作1次,基本上是3.5服药缓解,然后就一心一意治疗脑鸣,现在的结果是想起来就有点脑鸣,不想起来就不鸣了,晚上也不鸣,每年做体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均正常,血压也正常;一个是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以前基本每年要住2次中南医院,来吃中药的时候,血小板20个单位,空腹血糖7.1,还有眩晕腰酸乏力心悸等症状,吃了3个月中药,症状全部消失,空腹血糖5.3,然后再吃了8个月,血小板达到95个单位,正常是100-300单位,也做了体检,肝肾功能、血脂等都正常。
我以上的表述,并不是说中药没有副作用,主要是说中医看病,最主要是要辩证,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