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怎样发明的杂交水稻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扩展资料
袁隆平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百度百科-袁隆平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育种以来,围绕高产栽培技术做了大量的工作。一般来说,高产栽培技术应合理配置肥水、种植密度和壮苗,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的高产潜力。那么单季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方法是什么?如何种植能高产呢?
增加有机肥
超高产杂交水稻品种需施氮220kg/HM,基肥用量应在55%以上。水稻栽后3d施用尿素105kg~145kg/HM,栽后8~12d施用速效肥维持叶龄,水稻生育中期施用有机肥维持叶龄。
育苗技术改造
大穗的前提是:分叶穗在8片叶片的前期。为了达到相同的叶长和分叶长度,在增叶龄的8片叶前,幼苗应有足够的有效穗苗。保水分叶,苗期缺水导致分叶缺位;在攻击分叶和施用足够基肥的前提下,在播种后3d内施用断奶肥;采用托盘育苗法。各穴各防一粒芽粒。1小时制孔560孔(750孔),苗龄控制在1.4叶以内。免耕地育苗后,浅水层应保持在7片叶子。当有效穗苗数足够时,应将水分排干。
严格控制中期密度
水稻种植20-24天后,在有效分叶叶片终止前,最好先培育出100%穗数的秧苗,然后排水晾干。4片叶暴露后,应控制最后5片叶和最后6片叶的长度(30cm~35cm),最大苗数所需穗数应控制在1.0~1.2倍。控制好中间叶的长度;巩固原有分叶数,使水稻健康生长。在特定方法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叶片颜色的变化,以保证五叶生叶颜色明显褪色,不仅可以促进化肥的基础,而且还可以为基部节间提供足够的养分,并控制中间叶的全长。
掌握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
选择土层深、排水良好的高产集中区,将耕作层加深至20cm~25cm;选择穗大、结实率高的品种;调整播种期,将产量形成期安排在光温最理想的时期;稀播、足量施钾、施氮培养分叶;具体种植密度应根据品种基本特征和土壤肥力,结合当地种植习惯,每667m种植1万~2万丛;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应保证一定的种植密度,中肥力土壤表层的纯氮量应控制在4kg~6kg/667m。
防止倒伏、早衰、快速生长和高温
选择抗倒伏性强的水稻品种,合理密植施肥,及时开沟排水,缩短茎节长度,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止中期施肥和后期早衰,根外施肥(每亩0.5~1.0g尿素),后期采用干湿灌溉方式,协调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矛盾,增强吸收能力,防止早衰;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切断部分水稻根系,干燥水层;另外,可喷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50g;如优早3号等耐热品种应适时播种,避免水稻花期高温,提倡多使用稀释纯养份,每亩地用50克水拌30升水。
杂交水稻的高产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上;每穗粒数多;结实率高。以上就是单季杂交水稻超高产的栽培方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