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出现早穗现象,是什么原因?
作者:业奇农业网
•
更新时间:2025-02-22 01:45:24
水稻早穗是指水稻主茎在秧田期间,幼穗已经开始分化或形成,移栽大田后过早抽穗或由于外界条件影响或栽培管理不当,引起同块田中的部分稻株比正常年份抽水时间过早的现象。它的形成有以下原因:移栽前秧苗期秧田温度过高,水稻在2.5叶龄期苗床温度超过25℃时,出现双"25"现象,此时,诱导了成花的基因表达,水稻成花激素累计增加,叶原基分化转化为花原积分化,从而发生早穗。秧田播种量大,个体营养差,在常规育秧的水稻植株表现较为突出,而肥床旱育秧由于植株营养体较强,较少发生早穗现象。秧龄过大,造成带胎移栽。一般随着秧龄增大早穗植株也随之增多。田块肥力差,加之移栽后肥水供给不协调,在计划的生育期内没有达到足够的基本苗数,容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小,群体较弱,甚至不封顶。气候因素:阴雨寡照,昼夜温差大。
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与土壤有关,主要发生在杂交籼稻上,粳稻上基本不发生。由于不同年份这种现象均有发生,用药与不用药的田块均有发生,因此与气候没有太大关系。砷中毒可能导致水稻开花后出现重颖,颖壳畸形,关闭不拢,弯曲得像鸟嘴,颖壳之内很少结实,即使结实也只有很短的青粒米,不成熟。“旱改水”的田块发生较多。预防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有毒物质的活性,提高水稻解毒能力。二是增施含硫元素的肥料。在“旱改水”田块,施基肥时注意减少氮肥和磷肥的用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其他原因也导致水稻颖壳张开,不灌浆。水稻在穗分化发育期遇不良环境条件如异常高温、异常低温、雨涝等,或者受到一些药物的刺激,会出现颖壳畸形、结实不良等现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0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