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有哪些优良品质
新育成的高产优质稻品种N优95-2
N优95-2系我所1998年用外引Nj7A作母本,自育95-2作父本杂交而成。经几年不同生态区试验示范:平均亩产629.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7%比Ⅱ优7号和Ⅱ优838增产7.8-11.2%;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株型适中,株高113厘米,分蘖力强,生长整齐旺盛,茎杆粗壮,剑叶宽厚较直,穗平着粒198粒,结实率88.6%,千粒重30克,长粒形,抗性强,熟色好。米质明显优于冈优、汕优和Ⅱ优品种。栽培管理按通常杂交中稻进行,亩植1.2万窝,窝植两谷苗,适当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
杂交水稻新组合 — K优95-2
K优95-2系外引“K18A”作母本,自育“95-2”作父本配组而成。经过不同生态区试验示范,表现出以下特点。
该组合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剑叶挺直,叶色深绿。全生育期153天,比汕优63短3 – 4 天,主茎16叶,前期长势旺,后期转色好。抗病性强。株高110.0cm,穗长24.8cm,穗平着粒162粒,结实率87.8%,千粒重29.2g,谷粒长条形,脱粒性好,米质较优。产量平均亩产594.4kg,比汕优63增产7.5%,比K优926增产13.7%。适宜海拔800m以下的山区、丘陵和平坝种植。栽培技术同汕优63。
冈优渝九
冈优渝九系我所1991年育成。199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1998年获九龙坡区政府科技进步特等奖,2001年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强,上林率高。植株比汕优63高5厘米,主茎16.2叶,全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穗平着粒200粒左右,结实率85%,千粒重26.5克,后期转色和脱粒性好,谷粒椭圆无芒,米质与汕优63相当。抗倒抗病力强,适宜我市的平坝、山区、丘陵和再生稻区种植,大面积生产一般亩产620kg。
按当地中稻种植,适时播种。中等肥力田宜栽6×8寸,窝植二粒谷苗,抛秧亩用种1-1.2公斤,施肥管理同汕优63。
Ⅱ优7号
Ⅱ优7号系四川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199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四川省评为稻香杯一级第三名,获“稻香杯”奖。
该品种属中籼迟熟类型,全生育期154天左右,比汕优63迟熟2-3天。株高120.7厘米,穗长24.8厘米,总粒数160.7粒,结实率87.6%,千粒重26.5克,中稻平均亩产550-600。两年连续参加全国区试重庆市白市驿试验点的试验,结果表明两年产量水平较高,稳定性好,生育期适中,米质较优,抗倒力强。
栽培要点:同一般杂交稻品种。
D优527
全生育期比汕优63长4-5天,株高100-110厘米。株型松散适中,分蘖力中上,生长势旺盛,亩有效穗15-16万,千粒重29克。抗病性强,米质优,产量高,比汕优63增7.9%。
1、播种时间:我市浅丘坝区3月上旬。2、种植密度:亩植12万窝为宜。3、合理施肥:亩用氮8-10公斤,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
K优926
K优926系四川省水稻所育成。属中籼迟熟种。
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植株比汕优63矮5厘米,全生育期与汕优63短7天。穗平着粒105粒,结实率88%,千粒重29.0克,后期转色和脱粒性均好,谷粒长条型,米质和口,感性较好。抗倒抗病力强,适宜我地的平坝、山区和丘陵种植,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500公斤。再生稻180公斤左右。
按当地中稻种植,适时播种。中等肥力田宜栽5×7寸,窝植2-3粒谷苗,抛秧亩用种1.3-1.5公斤。注意蓄留好再生稻,施肥管理同汕优63。
籼米,又称长米、仙米,是由籼型非糯性稻谷加工而成的大米。由于籼稻喜欢高温、强光和潮湿的生长环境,其主产区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普通的泰国香米一样,属于籼米的一种。
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能充沛,热量充沛。这是优质籼稻生产的有利地区。那里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种植籼稻。
优良的种植历史和成熟的栽培技术,使泗阳生产的优质长粒籼稻串珠、晶莹剔透、营养丰富、安全独特。制成的大米胶质含量高,出米率高,口感松软,深受福建、广东、海南、浙江等南方主销区市民的追捧,被誉为苏北的“斋菜米”和“稻花香”。
广西常年籼稻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籼稻年产量约1000万吨。籼稻在广西种植广泛,分布于全区各地,主要分布在桂平、平南、岗南、岗北、兴业、武宣、香洲、永福、临桂、武鸣、上林等地。大部分地区早稻、晚稻种植籼稻,生产周期为2-12月。
广西的优质籼米大部分加工用于籼米销售,小部分用于加工成米粉和食品。著名的有上林、田东、桂平、永福、岗南、香洲的优质米,东兰、巴马的富硒米。香洲县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源来自大瑶山,无污染,各种矿物质丰富。生产的香洲米晶莹剔透、清香绵软、口感好,代表品种有“七桂粘”和“桂香粘”。
低温是影响水稻地理分布、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增多,晚春寒冷、寒露风等低温灾害逐年增多。我国每年因低温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3-5亿吨,严重影响粮食供应。专家指出,水稻耐低温基因bZIP73的发现,不仅揭示了粳稻驯化过程中适应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对培育适应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水稻品种,提高南方籼稻品种的耐低温能力,以及水稻种植区北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1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