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是怎样的?
现在茶文化的过程——“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与明清”
1发乎于神农氏
神农氏
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因发现火种造福人类,被称为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农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并且有着很高地卫生觉悟,就是喝开水。相传,有一天神农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煮水喝,几片嫩叶飘入锅中,锅内的水清澈鲜美,芳香四溢,喝完后神清气爽,茶就被发现了。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著的《神农食经》载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肚子,“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他尝百草,尝到茶的时候,看到茶在肚子里查来查去,查通茶。
另一个传说是“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2闻与鲁周公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鲁周公。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封国于鲁(今山东)。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所著《尔雅》中列出了茶,重要的是在他那个时代就将茶列入贡品。那时,要成为贡品的产品,必经上下百官认认真真定论,世间百姓一一公认,方可认定。《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的纣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今四川的奉节、宜宾,陕西的秦岭以南,四川的涪陵等地区。巴王作为诸侯国君,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上贡。《巴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份贡品清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黄润鲜粉。
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有“以茶纳贡”、“园有香茗”两处茶事,《茶经述评》等当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认为,这两处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纣”的周代.《茶经述评》在“《茶经—之源》述评·茶的祖国”如是说:“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现在的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
贡品,必然珍贵,除日杂品之外的贡品,都是珍品行列,但巴王上贡的茶却又是珍品中的极品。《巴志》在这份“贡品清单”后还特别补充注明:“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也就是说,上贡的茶不是深山荒野中的野生茶,而是专门有人精心培植的茶园里的好茶。从这一点可想而知,那时的巴蜀就有了专门种茶的人了。
贡茶的出现,用几千的时间促进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每一个王朝的兴衰。
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茶叶市场
《僮约》本是一份与僮仆“便了”的合同契约,其中提到的“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并且有确切的时间-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成为出现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
便了因为王褒是外人,老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于是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人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内心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本想借此为难一下王褒,减轻自己的工作的便了没有想到王褒本就是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之人,王褒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
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普洱茶饼为什么叫七子饼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即炎帝)”,并且还引述了《神农食经》说,常常饮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但有关神农氏之事毕竟太遥远,仅仅是传说而已,而且《神农食经》为何人所作、何时所写,也无从查考,所以,饮茶始于神农氏之说,并非确凿之事。就现在已知的可信文献史料来看,第一个把茶当回事的要算是周武王姬发了。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的纣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它东至鱼凫(今四川奉节东白帝城),西达僰道(今湖北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北接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南极黔涪(相当今四川涪陵地区)。巴王作为诸侯,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贡。《巴志》中为我们开具了这样一份“贡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黄润鲜粉。
既是贡品,一定珍贵。但巴王上贡的茶却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这份“贡单”后还特别加注了一笔:“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上贡的茶不是深山野岭的野茶,而是专门有人培植的茶园里的香茗。
《华阳国志》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者是东晋时代的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人,是一个既博学、又重实地采访的司马迁式的学者,他根据非常宏富的资料,于公元355年前撰写了这本有12卷规模的书。
周武王接纳了茶这宗贡品后是用来品尝、药用,还是别有所为,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我们从《周礼》这本书中似可探知这茶还有别的用处。《周礼·地官司徒》中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即古“茶”字。掌荼在编制上设二十四人之多,干什么事呢?该书又称:“掌荼:掌以时聚荼,以供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来茶在那时不仅是供口腹之欲,而且还是邦国在举行丧礼大事时的必不可缺的祭品,必须要有专门一班人来掌管。
此外,《尚书·顾命》中说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诧(即茶)。”这说明周成王时,茶已代酒作为祭祀之用。
由此可见,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时,即已有了相当高的地位。而在《诗经》中,“荼”字何以屡屡出现在像《谷风》、《桑柔》、《鸱鸮》、《良耜》、《出其东门》等诗篇中,便不足为奇了。
1、交易时约定俗成。
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茶饼用来上税。
2、马帮为便于统计取名。
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3、取谐音寓意取名。
古时“茶马古道”路途遥远,艰难险恶,运茶的人一走就是好几个月,“七子饼”寓意与家人团员,思念妻子和孩子,所以也有这种说法“妻子饼”。
4、取吉利数字七取名。
在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七”这个数字,是有着很多含义的吉祥数字,七象征着多子、多地、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圆圆满满。七子饼茶一般都是7两一饼,7饼一提,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也是七子饼茶的传统包装。
5、由“七子茶”演变为“七子圆茶”再演变为“七子饼茶”。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1800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这里清廷规定了云南外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未,由于清廷处于没落期,茶叶形式开始多变,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七个一筒的园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七子饼茶”这个吉祥名称,从此“云南七子饼茶”就成了紧压茶的霸主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子饼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1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