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种植 >

水稻黑粒了,怎么治

褐变穗是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是真菌病害,水稻抽出穗来,变成红褐粒、黑粒。病斑不规则,病斑上没有霉层,但病、健分界明显。病重的会出空瘪粒和黑米粒。可以用多抗霉素防治。

水稻黑粒了,怎么治

前期温度低,苗不爱长,为了提苗,氮肥施用量较大,但是肥效反应比较慢,温度低氮肥不能及时释放,肥效反应拖后,在后几叶生长时,温度高,肥效表现明显,再加上分蘖末期晒田程度达不到要求,根系发育不良,又施了较多的孕穗肥,肥效叶都反应到后两叶。

导致后两片叶较正常年份偏长、偏大、偏嫩。而水稻孕穗拔节抽穗期又高温大风多雨,叶片很容易受伤,感染病菌,病害就会加重。像细菌性褐斑病、鞘腐病和褐变穗,在水稻抽穗时,很容易混合发病,表现红叶、红鞘、红粒、黑粒、红穗、黑穗等现象。必须做好综合防治。

扩展资料:

水稻的综合防治

水稻抽穗前和齐穗后,两次喷药可防治水稻各种病害。一液三药,多病统防。确保丰收。

1、配方一:

30%稻安醇30毫升

2%加收米100毫升

3%多抗霉素100毫升 ;

2、配方二:

75%拿敌稳15克

2%加收米100毫升

3%多抗霉素100毫升 ;

3、配方三:

2%加收米(春雷霉素)80毫升

25%咪鲜胺60毫升

3%多抗霉素80毫升;?

4、配方四:

20%稻瘟酰胺50克

2%加收米80毫升

3%多抗霉素80毫升 ;

5、配方五:

2%加收米80毫升,

50%加多菌灵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100克)

3%多抗霉素80毫升 ;

6、配方六:

20%三环唑80克

2%春雷霉素80毫升

3%多抗霉素80毫升 ;

7、配方七:

加收热必100克(三环唑和春雷霉素的合剂)

多抗霉素80毫升。

这些药复配后,可以在早晨8~9点钟前或下午4点钟以后,选一个组合的杀菌剂,跟据施药方法合理兑水,给水稻植株茎叶喷雾1亩地(667㎡)。

在水稻抽穗前和齐穗后各喷一次杀菌剂组合,可以预防和治疗细菌性褐斑病、褐变穗和鞘腐病等多种病害,引起的红叶、红粒、黑粒等现象。同时还能防治稻瘟病、胡麻斑病和纹枯病等多种病害。

百度百科-链格孢

不知是长在稻穗上还是稻茎上,在稻穗上,就是稻曲病:稻曲病,别名青粉病、伪黑穗病,因其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称丰收果,属真菌病害。此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通常在晚稻上发生,尤以糯稻为多。随着一些矮秆紧凑型水稻品种的推广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发生愈来愈突出。病穗空瘪粒显著增加,发病后一般可减产5%~10%。此病对产量损失是次要的,严重的是病原菌有毒,孢子污染稻谷,降低稻米品质。此外,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直至死亡。症状识别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并逐渐膨大,导致病粒的内部组织被破坏,先从内、外颖壳缝隙处露出淡黄带青色的小型块状突起物(即为病菌的孢子座),其后包裹整个颖壳,形状比正常谷粒大3~4倍,色泽转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表面呈平滑的粒状,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厚垣孢子),有毒。孢子座表面可产生黑色、扁平、硬质的菌核。观察病粒的剖面,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其外围因产生厚垣孢子的菌丝成熟度不同,可分为三层:外层最早成熟,呈墨绿色或橄榄色,第二层为橙**,第三层呈淡**。

发生规律

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侵染所致。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8月间萌发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产生多个子囊壳,其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条件时宜时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发病。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病菌侵染始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之后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而花粉母细胞充实期前后这段时间是侵染的重要时期。

影响病害侵染流行的主要因素有:①气候。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最适温度为26~28℃,34℃以上则不能生长。在水稻抽穗扬花期若遇多雨、适温、日照少,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发病。沿海和丘陵山区雾大、露重,发病往往较重。②水稻类型及品种。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发病较重,而籼稻发病较轻。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力有明显差异,一般大穗型、密重穗型品种及晚熟品种发病重。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发病轻,抽穗迟的发病重。杂交稻及杂交制种田感病发生重,主要是杂交稻在开花期颖壳开放的时间长,内颖与外颖之间关闭不紧密,使杂交稻比常规稻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稻曲病病菌的侵染。③栽培管理。偏施氮肥、穗肥施用过晚造成贪青晚熟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和抓住水稻关键生育时期施药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据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常规中籼稻发病轻,表现较好的抗病性,而杂交中籼稻发病普遍较重,表现较高的感病性;在粳稻品种中,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与单季晚稻粳,发病相对较轻,而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品种间抗性差异较大。宁波地区以密穗型的秀水110为高感,粳杂次之,甬粳18较抗病。

(2)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采用以下药剂处理。

① 每100千克种子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400克拌种;

②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③ 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后捞出催芽、播种。

(3)药剂预防。大田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关键时期是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3~5天)。易感品种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气时,则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药1次。齐穗期防治效果较差。适用药剂以有机锡类杀菌剂(如丰登稻曲净、瘟曲克星)效果最好,其次为三苯基醋酸锡、井冈霉素也有一定防效,三唑酮防效最差。

在茎叶上,就是稻黑色菌核秆腐病:症状:水稻菌核秆腐病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病单独或混合发生,又称小粒菌核病或秆腐病,它们和稻褐色菌核病、稻球状菌核病、稻灰色菌核病等,总称为水稻菌核病或秆腐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但各地优势菌不同,长江流域以南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 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症状相似,侵害稻株下部叶鞘和茎秆,初在近水面叶鞘生上褐色小斑,后扩展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及黑色大斑,上生稀薄浅灰色霉层,病鞘内常有菌丝块。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丝块,黑线也较浅。病斑继续扩展使茎基成段变黑软腐,病部呈灰白色或红褐色而腐配。剥检茎秆,腔内充满灰白色菌丝和黑褐色小菌核。侵染穗颈,引起穗枯。 褐色菌核病 在叶鞘变黄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孕穗时发病致幼穗不能抽出。后期在叶鞘组织内形成球形黑色小菌核。 灰色菌核病 叶鞘受害形成淡红褐色小斑在剑叶鞘上形成长斑,一般不致水稻倒伏,后期在病斑表面和内部形成灰褐色小粒状菌核。 </TR> 病虫来源:小黑菌核病菌Helminthosporiu sigmoideum var. irregulare Crall. et Tull. (Nakateae irregulare Hara)称稻卷芒双曲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是小球菌核病菌的变种,有性态尚未发现。小球菌核病菌H.sigmoideum Cav.=N.sigmoidea (Cavara) Hara,有性态Magnaporthe salvinii Catt. Krause et Webster。称稻小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我国尚未发现。 </TR> 传播途径:发病较重的主要是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主要以菌核在稻桩和稻草或散落于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当整地灌水时菌核浮于水在,粘附于秧田或叶鞘基部,遇适宜条件(17℃)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侵入叶鞘,后在茎秆及叶鞘内形成菌核。有时病斑表面生浅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昆虫传播,也可引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菌核数量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因素。 病菌发育温限11-35℃,适温为25-30℃。雨日多,日照少利于菌核病发生。深灌、排水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施氮过多、过迟,水稻贪青病重。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大于粳稻。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重。 </TR> 综合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早广2号、汕优4号、IR24、粳稻184、闽晚6号、倒科春、冀粳14号、丹红、桂潮2号、广二104、双菲、珍汕97、珍龙13、红梅早、农虎6号、农红73、生陆矮8号、粳稻秀水系统、糯稻祥湖系统、早稻加籼系统等。(2)减少菌源。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收割时要齐泥割稻。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涝菌核。(3)加强水肥管理,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灌跑马水,防止断水过早。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忌偏施氮肥。(4)药剂防治。在水稻拔节期和孕穗期喷洒40%克瘟散(敌瘟灵)或40%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速克灵(腐霉剂)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07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