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常见生理障碍及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自贡荣县及其它一些地区,在水稻本田生长和发育进程中,常因不良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或栽培管理措施失当而出现生理障碍,使稻株异常,产量下降,品质变差。下面着重介绍坐蔸、早穗、早衰等几种水稻常见生理障碍的诊断方法及其防治措施。
一、中毒坐蔸
1.主要症状插秧后地上部落黄不转青,不分蘖,生长停滞;老叶先枯死,除新叶全缘外,其余叶片叶尖干枯,远看苗色黄中透红,稻丛簇立;根深褐色,掺有黑根和畸形根(一段黑一段白的虎尾状畸形根,根尖长出一束支根的狮尾状畸形根),白根甚少,软绵无弹性。
2.发生原因未腐熟有机肥用量过多,或绿肥翻耕过迟;土壤通透性差,糊烂、缺氧或长期积水,还原物质增加;有机肥分解时,产生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使秧苗生长停滞。
3.防治措施适时早翻耕,适量施用绿肥,不施未腐熟有机肥,提高翻耕质量,干耕湿沤,配施石灰、石膏,加速分解;降低地下水位,增强土壤通透性;除草、晒田,增温增氧,消除毒害。
二、冷害坐蔸
1.主要症状稻丛簇立不发,细长软弱,淡绿带黄;新老叶尖干枯,严重时叶尖有不规则褐色斑点,并从叶尖向叶基沿边缘枯焦,脚叶发黄;稻根褐色、软绵,新根少,白根少而细;昼夜温差大时,稻根出现“节节白”或“节节黄”。
2.发生原因插秧太早、或插后遇寒潮低温侵袭(日平均气温低于15℃),出现寒害型坐蔸;丘陵山区的冷水田、烂泥田、山阴田因土温、水温过低,肥料分解慢,容易引起冷害型坐蔸。
3.防治措施培育壮秧,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插秧;返青后浅灌勤晒,增温增氧,促使发根分蘖;土垅田开“环山沟”,冷浸田开“避水沟”,排除冷水、泉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
三、泡土坐蔸
1.主要症状土壤浮烂、土层过深的烂田,插后秧苗下陷;稻苗簇立,返青慢,分蘖迟,株丛矮小,形成坐蔸;叶片发黄,地下拔节,根位上移,不发新根,老根变黄褐色,黑根增多。
2.发生原因地下水位高或田底有冷泉涌出的烂糊田、冷水田,耕层浮烂,田脚深,土壤通气性差,还原性强,插后秧苗深陷,根系中毒,生长不良;新改水田表土浮松,插后秧苗随泥土沉实下陷。
3.防治措施烂糊田、冷水田应降低地下水位,或开沟引出冷泉水,使土壤落干沉实,改善通透性;最好年前冬耕晒垡,使土壤充分风化,并增施磷钾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新改水田应提早耙耖,待土壤沉实,水沉淀清澈后再插秧,或耖田时每亩施用5~7.5kg石膏加速土粒下沉。
四、缺磷坐蔸
1.主要症状生长缓慢,迟迟不分蘖,叶片直立,叶片短,叶鞘长,稻丛矮小,呈簇状,叶色暗绿或灰绿;严重时,叶片沿纵脉稍呈纵状卷缩,远看暗绿中带灰紫或蓝紫色;根系生长细弱,黄褐色、软绵少弹性,或根系发黑。
2.发生原因施肥单一,重氮轻磷,或稻田土壤有效磷低于1mg/kg干土;低温或冷浸田根系活力差,吸磷能力弱;土壤还原性物质危害,抑制磷素吸收;绿肥分解中,磷被生理固定。
3.防治措施增施磷肥,以蘸秧根或塞秧窝方式集中、近根施用,常能获得理想效果,亩施水溶性磷肥15~25kg;排水除草、晒田,提高土温,改善土壤通透性,消除还原性物质,使根系增加吸磷量;施用石灰、石膏等间接性肥料。
五、缺钾坐蔸
1.主要症状株型矮小,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叶片有不定型的赤褐色斑点,叶位越低越多,最后连成条斑,故通称赤枯病,远看似火烧;稻根老化腐朽,细根容易脱落,新根少,呈黄褐色至暗赤褐色,后变黑发臭腐烂;病株极易拔起;重病田常与胡麻叶斑病并发。
2.发生原因土壤有效钾含量低于50mg/kg干土,重氮轻钾,氮钾比例失调,钾氮比越低,病越重;中毒坐蔸和冷害坐蔸稻根生长差,减少钾素吸收,常与之伴随并发。
3.防治措施基施、追施钾肥,亩施氯化钾或硫酸钾5~15kg,缺钾严重田和杂交稻多施,缺钾较轻田和常规稻较少施;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砂田掺泥,泥田掺砂,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浅水勤灌,提高水温,增氧通气;发病田立即排水,增施磷钾肥,并进行中耕、晒田。
六、缺锌坐蔸
1.主要症状基部叶尖干枯,随后下部叶出现褐色锈斑块;出叶慢,新出叶变小,心叶卷曲、失绿白化,老叶叶脉发脆易断,叶老化快;植株变矮,只有正常的一半,分蘖少而迟;根细短,发根力弱,如与中毒坐蔸并发,变黑褐色。
2.发生原因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10mg/kg干土;土壤pH偏高,在碱性土壤中,锌的有效性降低;尿素水解增加了碳酸根浓度,抑制稻苗对锌的吸收;大量施用石灰,锌被碳酸钙颗粒表面固定。
3.防治措施增施锌肥,亩用0.5~1kg氧化锌蘸秧根,或亩用1.5~2.5kg硫酸锌打耙面;缺锌土壤,氮肥施用氯化铵、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磷肥与锌肥配合施用,改善磷、锌平衡,提高对磷、锌的吸收利用。
七、早穗
1.主要症状水稻主茎在秧田期间,幼穗已开始分化或形成,插秧后过早抽穗。表现为主茎缩短,叶片数减少,稻穗变小,抽穗期长,成熟不一致。
2.发生原因秧龄过长是导致早穗的主要原因;播种过密,或缺肥缺水,或育秧期气温偏高,则早穗现象加重。
3.防治措施根据品种特性,决定播种期和秧龄,做到壮苗适龄移栽;秧田适当稀播,保证移栽时秧苗个体生长不受限制。
八、早衰
1.主要症状早衰多在水稻乳熟期后出现,叶色初呈桔黄或棕红,尔后逐渐枯黄,叶片尖端污白色枯死,叶薄而弯曲,远看一片枯焦,未老先衰。
2.发生原因品种抗逆力差,通常矮秆品种上位叶较薄,易失水早衰;一季中稻高温热风,再生稻低温降温的不良影响;后期断水过早,脱肥;土壤缺氧,还原性强,致使根早衰。
3.防治措施选用抗逆力强,不易早衰的矮秆良种;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后期断水过早;中稻遇高温灌深水降温,再生稻遇低温灌深水保温;后期湿润灌溉,解决水气矛盾。
(通联:四川省荣县科学技术局 643100)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113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