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地道小食..急..十分!
蛋挞 (EGG TART),挞为英文「tart」之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相对表面被饼皮覆盖馅料密封之批/派馅饼pie);蛋挞即以蛋浆为馅料的「tart」。做法是把饼皮放进小圆盆状的饼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鸡蛋混合而成之蛋浆,然后放入烤炉;烤出的蛋挞外层为松脆之挞皮,内层则为香甜的**凝固蛋浆。纵然蛋挞深受中国香港人欢迎,但其历史尚短。据业余中国香港历史学者吴昊考证,1920年代的广州,各大百货公司竞争激烈,为了吸引顾客,百货公司的厨师每周都会设计一款「星期美点」作招徕,蛋挞正是这时候在广州出现。中国香港引入蛋挞的时代,现未有准确年份,有说自1940年代起,中国香港饼店已出现蛋挞,1950年代至1980年代打入多数茶餐厅。初时茶餐厅的蛋挞都比较大,一个蛋挞便可以成为一个下午茶餐
鱼蛋 (FISH BALL)(食肆通常简写作鱼旦),是粤语对鱼丸的叫法,是中国香港市面常见的小吃。
根据2002年的一个统计[1] ,中国香港人每天共消耗55公吨、即约375万粒鱼蛋。这相等于每年超过13亿粒鱼蛋,每名中国香港人每年平均吃了196粒鱼蛋。
鱼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系炸鱼蛋,是中国香港的街头熟食,始于1950年代的流动小贩。这种鱼蛋用油炸过的,外层金**,由较便宜的鲨鱼肉制作,通常用竹签串起数粒出售、也有用纸杯盛装。小食档中每串/每杯不定,价格视乎食档所在地点(约4至10元一串/杯)。有部分小食档专售鱼蛋,类似西方的热狗摊。吃时常伴以辣椒酱或甜酱。
另一类则称为潮州鱼蛋,其体积较大,白色,用较贵价之鱼肉制成,味道和质感跟街头熟食的有很大分别。这种鱼蛋多数在潮州面档或茶餐厅中跟面一起放在热汤中吃(也就是鱼蛋面, 售价由10-25港元不等)。此外,这种鱼蛋在街市和超级市场中都有销售,中国香港人还会用鱼蛋作火锅的材料。而这种鱼蛋以中国香港仔出产的最为知名。
碗仔翅 (Counterfiet Shark‘s Fin) 是中国香港常见的街头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贩在街边贩卖,因以小碗盛载而得名。在从前,不少小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鱼翅(俗称「翅头翅尾」),加入冬菇、木耳、猪肉丝、高汤加入味精、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时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调味,亦可以加入鱼肉、生菜丝等。现在的碗仔翅内已没任何鱼翅成份,只是由平价的粉丝代替。
老婆饼 (CHESE PASTRY) 是一款广东传统饼食,在中国香港亦可找到。
老婆饼呈圆形,表面是一层酥皮,里面则是冬瓜蓉,外面香脆,馅料香滑而不腻,新鲜出炉更佳。
老婆饼的起源有多个传说,其中一个说法是古时一对穷苦夫妇,妻子把冬瓜蓉作馅制成圆形饼,并由丈夫在街市售卖,大受欢迎。丈夫便将饼命名「老婆饼」以感谢妻子。
另一传说则是老婆饼由广州莲香楼首创,早年莲香楼聘请了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他把老婆在家乡自制的冬瓜饼带给酒楼其他师傅尝试,其他师傅觉得好吃,于是莲香楼便将之改良并推出,由于这是潮州师傅的老婆制作,便把它名为「老婆饼」。
臭豆腐 (Fermented Bean Curd) 是一项流传于全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发酵制品,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异。臭豆腐分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两种,都是相当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
臭豆腐通常是由新鲜豆腐经过发酵、腌制、配汤等加工程序完成,但随着地区、食用方法的不同,制作方法及成品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奶茶是一种将茶和奶混合再调味的饮料,于世界很多地方均可找到,但彼此间不一定同源。
中国的蒙古族、藏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蒙古族的奶茶以砖茶、羊奶或马奶、酥油煮成,再下盐调味,故味道偏咸。
中国香港的奶茶又称为「 *** 奶茶」(Hong Kong style Milk Tea),于中国大陆多称为「港式奶茶」,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下奶及糖或多,杯的体积较大,热饮或冻饮均可,但冻饮一般加两元。与英式奶茶不一样,港式奶茶是普罗大众和低下阶层的流行饮料,一般于早餐或下午茶时饮用,如出外用膳的话即使于午餐或晚餐也会喝到,在茶餐厅、快餐店或大排档都有供应,配搭中餐或西餐均可。中国香港奶茶之所以称为「 *** 奶茶」,是因据说以 *** 滤过的奶茶口质特别细滑。很多茶餐厅均有茶叶配搭或制作奶茶的独门秘方,作为招徕顾客的卖点。中国香港另有一种名为「鸳鸯」的饮料,是把奶茶和咖啡混合起来,fishball (鱼旦)
Fish paste with vegetable (煎酿三宝)
Egg ball (鸡蛋仔)
Waffle (格仔饼)
Pudding with red be in ball (砵仔糕)
Dragon Beard Candy (龙须糖)
Malt Syrup (麦芽糖饼)
Fish meat shaomat (鱼茸烧卖)
Fake sparks fin soup (碗仔翅)
*** elly to-fu (臭豆腐)
香蕉糕 - Banana Rolls
白糖糕 - White Sugar Sponge
茶叶蛋 - Tea Flavoured Eggs
萝卜丝饼 - Turnip Cakes
花生米通 - Peanut Rice Crispy
猪皮萝卜 - Soya Pig's Skin & Turnips
龙须糖
它的外层很像一把白色的胡子,所以有个很特别的名字-龙须糖。
特色:手拉的糖衣薄如一层蚕丝,裹着芝麻、椰丝及花生粒,看上去倒真有点像个蚕茧,但味道就当然好得不得了。如果不是,在推广给外国人的怀旧小食名单中,它就不会成为必然正选啦!不过,外国人吃的是新奇,我们吃的却是回忆呢!但愿你的回忆也是甜蜜的啦!
我的童年回忆:孩童时代,最爱看卖龙须糖的人,如果把厚厚的糖衣拉成细丝,良久不愿离开...。像个魔术 ,对了,在小孩子的眼中,自己不懂不会的东西,都会当为魔术,所以他们的世界才会布满肥皂泡呢 !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so
龙须糖
糖葱薄饼
特色:薄饼的样子,有点像小时候美工堂用的瓦通纸。铁箱子的前面装有玻璃,似乎在告诉你,甚么叫做货真价实。
我的童年回忆:不妨坦白告诉你,在笔者儿时,就是发梦也想拥有这个箱子。里面除了这些糖葱饼以外,也放满其他不同款式的糖果,而我,每天就带着箱子上学,肚子饿便找一款出来吃。甚么?你也曾有这个梦想吗?
这款小吃已差不多绝迹街头,阁下如想回味一下,可以到沙田显径村及新翠村一带碰碰运气。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back
糖葱薄饼
砵仔糕
特色:最初的砵仔糕,可能真的用砵仔盛载,但笔者就没有亲眼见过,难以求证。相信最多人见过的砵仔糕版本,是以碗仔盛载的。可能因为卫生的问题,现在的砵仔糕多以塑胶杯盛载,感觉当然失了一大截啦!
我的童年回忆:阁下有否记得,在新不了情一片中,袁咏仪请求刘青云买砵仔糕那一幕?足以证明,砵仔糕是种叫人梦系魂牵的食物。不信的话,可以试试送一个给你正在追求的异性,想必有意外收获。因为,我们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是建筑在砵仔糕上的。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y
砵仔糕
煎饟三宝
特色:款式多多已是它的一大特色,数数看,有饟矮瓜、炸青椒、豆腐及鱼旦...,难怪它这么多年,在零食市场中,还是屹立不倒。
我的童年回忆:最深刻的事,是妈妈总会告诫我们:小心滚油!说真的,这款街头小吃,真的导致过不少滚油伤人的意外!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three
煎饟三宝
叮叮糖
特色:因为在凿碎大片糖果的过程中,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所以这种糖唤作叮叮糖。
我的童年回忆:卖叮叮糖的伯伯,拿着铁锤和锥子,把一大盘的糖凿碎成小块,这个画面可有深记在你的脑海里?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the
叮叮糖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son
碗仔翅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ice
菠萝油
参考:2edcity/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pictures/c
臭豆腐
飞机榄本名是甘草榄,是用甘草等药材及盐腌制造而成
的,放了很久也不变坏,甘草味浓但好吃。这些榄本来是桶载瓶装
的。
"飞机榄"是很久以前的小吃,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欢吃,甚至老人都喜
爱吃。因为它酸中带甜,所以非常美味!
飞机榄先在广州流行,其后在中国香港有售。因为中国香港以前的楼宇很矮,
大约有二层或三层,而且又有露台,售卖的人会用力向上抛,他们便能送到客人的手。
参考:.geocities/holapithelper/plum1
未拆包装纸前
参考:.geocities/holapithelper/plum3
拆了包装纸后
参考:.geocities/holapithelper/noddle3
车仔面
车仔面是以往已经很流行了。它是一种很好吃的面,现在也可以买到。
车仔面的材料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可以除各人的喜好。
最常见的主要材料有:面(任何)、萝卜﹑发透猪皮﹑猪红﹑炸鱼蛋﹑炸鱼条,
调味料有盐﹑生抽﹑麻油﹑胡椒粉﹑姜﹑上汤﹑辣椒油﹑水等,
这些材料便可煮出一些好味的车仔面了。现时有很多地方
都可以吃到的,例如:旺角、酒楼、甚至是商场都可以吃到。
参考:.geocities/holapithelper/biscuit1
麦芽糖夹饼是很久以前一种受欢迎的街头小吃。
我们都试食过,麦芽糖夹饼的确很美味。它是由梳打饼和麦芽糖夹在一起的。经过研究后,我们知道以前的小朋友是没有金钱买麦芽糖饼吃的,他们便拿塑胶的玩具去跟"收卖佬"交换才能吃到的。
相信你们也知道鱼翅很昂贵的,其实碗仔翅都有段"故"的!
以前的人很穷的,有一个商人想到他们没有钱吃真正的鱼翅,
他便利用粉丝当鱼翅,烹调出"街边的碗仔翅",
没有钱吃鱼翅的人便有机会吃到"碗仔翅"了!
参考:.geocities/holapithelper/bowl1
,参考: no english sorry,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节气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节气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1、立夏饭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们向邻家第户讨米一碗,称“兜夏夏米”。挖上点笋,“偷”点蚕豆,用点蒜苗.立夏日将兜得的米与食材在露天煮饭,饭上放青梅、樱桃等,分送日前给米的人家,第家一小碗。民间认为儿童吃后,可防中暑。
立夏饭里加有雷笋、豌豆、蚕豆、苋菜等佐料,含有“五谷丰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饭,还有一年到头身体健康的寓意。
2、立夏蛋
长江以南汉族风俗。每逢立夏,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立夏前一天,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看着蛋壳慢慢变红,满屋香喷喷。茶叶蛋应该趁热吃,吃时倒上好的绍酒,内洒些许细盐,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吃蛋之外,还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这天最快乐兴奋的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3、立夏粥
立夏粥是湖南耒阳传统的小吃,属于立夏节食品。此小吃是耒阳饮食一绝。耒阳人历来重视农桑活动,对二十四个节气特别敏感。每个节气将临,人们总爱通过一些祭祀形式个应节食品,直观、形象地互相提醒不忘农事,不误农时,从美食中共享生活的乐趣。比如立夏,正是插秧时节,农作辛苦,各家各户就熬制立夏粥,以表达对丰收的美好祝愿。立夏粥是用大米作主料,伴以精肉、糯米丸子、粉丝、干笋、香椿、猪杂、红枣、豌豆、豆芽、鸡蛋等十几种佐料熬制而成。起锅后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邻里之间,互相赠送,一来展示自己的手艺,二来融洽感情。遗憾的是,立夏粥只有立夏时节才能吃到。要是耒阳人能够把这道美味发扬光大,在每个节气都做,甚至变成酒店的常用美食,一定大受欢迎的。
4、乌米饭
乌米饭原为中国民间节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和安徽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
5、麦蚕
青麦团即青麦蚕,通东话中称为冷稹,属于沙地人家(今江苏省海门市及启东市)传统的小吃。如今,这种小吃不多见,做的人也越来越少。旧时。农家普遍生活困苦,每到“神仙难过”的二三月间.家里的粮食差不多已吃光了,于是便把田里的青麦穗割回家去,用手搓下青麦籽,吹去麦壳,然后下锅炒熟起锅。再次弄净麦壳(因为麦壳一次去不净)。下锅炒熟后,趁热用石磨将麦粒磨成细细的麦条儿。因其形似幼蚕,沙地人便称之为麦蚕。
6、脚骨笋
立夏时节,宁波人最喜欢吃脚骨笋,这种细长的野竹笋,是希望和健康的象征。
宁波人叫“脚骨笋”,奉化人叫母笋,是一种野生山笋,味道特别好。
传说立夏的时候吃,可以像竹笋一样日日生长,宁波有一句老话说的,“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
7、七家粥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备了果品饼铒,在亲戚邻居之间,互相敬茶、馈赠,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8、七家茶
杭州旧俗,立夏日烹新茶餽亲戚邻居,称七家茶。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餽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汤名目,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
9、光饼
在河南光州(今河南潢川)也有一种炭火烧烤的“火烧馍”(“烙馍”)。它是将面团和好、切块、搓圆压扁,然后刷水贴在炭炉烧烤。有甜的、有咸的、有不甜也不咸的,外观、色泽、大小都与福州光饼一模一样,只是少了饼中心用以穿线的那个孔。
唐代光州,中原南迁的福州人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光州。可以推断,自从唐开始,福州便有了“火烧馍”(“烙馍”),因来自光州而称“光饼”。
“光饼”是福州传统名点,古时,福州书生晋京赶考,也往往身带“光饼”作为旅途充饥之物,由于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故成了物美价廉的“三便干粮”。
此外,福州人每逢祖先祭日与每年清明节扫墓时,在众多的供品中都少不了“光饼”,它成了人们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
从历史而言,制作简易的“光饼”在前,即所谓戚继光将军下令赶制的行军杀倭的干粮。从“光”字而解,既指饼形、色泽的特征,当然也包含传自光州及也含有纪念戚将军的“光”,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湛,很有历史风采。
10、摊粞
立夏日,以金花菜或枣子猪油和粞灼成之粉,谓“摊粞”,立夏食之,防病驱灾。
记录清代上海风俗的《沪城岁时衢歌》中讲:“立夏日,剪野菜,有所谓‘草子头’者。磨米作粞,入草子头煎之,味甚脆香,名‘摊粞’。”文中讲的“草子头”就是现代讲的“草头”,也就是苜蓿的嫩叶,“粞”就是用稻米碾磨成的米粉,而“摊”在方言中指把柔软或糊状的食物铺成片状进行煎烤,现在上海人把面粉或米粉调成黏糊状再放入锅中煎熟或烤熟成饼讲做“煎饼”,而旧沪语中就讲做“摊饼”;明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讲:“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薰虫’。”这个“摊”就是均匀分摊成薄片状的意思。草头在今日仍是上海人喜欢吃的蔬菜,不过大多是清炒为“酒香草头”,或用来作荤菜的铺垫,如“草头圈子”等,上海人早已忘记,咱们的祖先有在立夏日吃“草头摊粞”的习俗。不过,古人认为好吃的食品,并不见得也受今人的欢迎。
11、虾面
立夏日,常在农历四月上旬,公历五月中旬。这一天,过去闽南家家户户常将红糟掺入面条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红糟色红,为吉祥之色,又有发酵作用,以寓发达发财之意,而红糟也帮助消化,有益健康。此俗衍化至后来,红糟即被海虾代替,谓之“吃虾(夏与虾闽南语同音)面”。海虾煮熟后变红,与红糟色同,以此对夏季之祝愿。
立夏之日,多有出嫁女儿备办猪肉、猪肚、猪腰只、鸡蛋面线等物送给娘家老父母食用,称为“补夏”。籍此对父母表表孝心。
沿海渔民,对“立夏”日的天气特别注意,如果这天下雨,于渔民的捕捞作业大大不利,以致全年渔产歉收。而农民则相反,视立夏降雨为吉兆,俗谚云:“降雨是烂夏,作田人真像做皇帝”,即夏季雨水充沛,可保丰收之意。
12、嫩蚕豆
立夏标志着春天的远离,夏日的开始,所以这一天古时也称为“春尽日”,即春天结束的日子。而习惯上,人们也常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所谓“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在立夏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绍兴人有吃豆、吃蛋、称重等习俗,均蕴含着古人祈祷平安度夏的美好期望。
立夏以后正是青蚕豆上市的时节,在江苏不少人家会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蚕豆在王祯的《农书》上有“百谷之中最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饭充饥”之说。在苏北乡下。那里的田地多为咸田(土质含有盐碱,系黄海滩涂演变而成),地里种植的不是蚕豆就是棉花。在每年五月份蚕豆成熟季节,许多人家拿蚕豆当菜又当饭。而城市则多把蚕豆当小菜吃。蚕豆入口软酥,沙中带糯,柔腻适宜,美味可口。无论当小菜吃,还是当“闲食”吃,都有多种吃法。苏北人对蚕豆更是情有独钟,在鲜蚕豆上市季节,常拿来炒咸菜、烧笋丝汤吃。
立夏节气风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崔骃在赋里说:“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吴藕汀《立夏》诗也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
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尝新活动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斗蛋游戏
那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饭是糯米饭,饭中掺杂豌豆。桌上必有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论。民间相传立夏吃蛋拄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天,为了不使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瘦,立夏应该进补。嵊谚有旺生,寓人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涉远路,寓意拄腿。带壳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们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秤老人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秤小孩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拓展内容:立夏的来历
立夏的来历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平静书斋(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 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 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立夏养生注意事项
立夏后天气渐热,雨量较少而大风天气较多,故而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不能保持平 衡和稳定,生理机能失调———易出现“上火”症候———造成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口腔溃疡、痤疮等病症。故立夏时节要防止“上火”: 首先要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或辛辣之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多喝点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这样既能 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养心强心的目的;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以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给,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 尿、汗中排出,达到清热排毒之目的;老年人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以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预防心病发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清 火的药物。
此外,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使人们心火过旺所致。现代医学 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情绪波动起伏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变得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 妥,就会引起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老年人在立夏之时要做好精神养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狂喜大怒伤心;要多做一些偏静的事情,如绘画、练书法、听音乐、 下棋、种花、钓鱼等,以调节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zz/2_657504231.html